壽命受母親影響更大 線粒體基因組屬母系遺傳

2020-11-22 長江網

  

  一項最新研究稱,壽命受母系遺傳影響更大,因為線粒體中的一些基因變異會影響後代壽命,而線粒體基因組只屬於母系遺傳。

  這項研究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研究人員共同完成。他們通過動物實驗發現,如果在雌性實驗鼠的線粒體DNA中誘發一些特 定的基因變異,它們的後代平均壽命僅為45周左右,比正常雌鼠後代少活約10周。此外,這些有遺傳缺陷的實驗鼠還出現了腦損傷、運動功能障礙等衰老加速的症狀。

  研究人員解釋說,線粒體是細胞中的「動力工廠」,為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動力和場所,一般認為線粒體損傷與衰老之間有密切關係。而線粒體擁有獨立於細胞核的遺傳物質,只通過母系遺傳。

  責編:江婧

相關焦點

  • 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呈母系遺傳
    上海學者認為診療上須有別於1、2型糖尿病  本報訊(記者胡德榮)您知道什麼叫「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
  • 線粒體母系遺傳或源於細胞「自噬」
    線粒體是存在於大多數真核生物細胞中的細胞器,其基因只能母系遺傳而與細胞的基因組不同。
  • 科學家發現人類線粒體DNA的雙親遺傳
    近日,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等科研人員在PNAS上發表了題為「Biparental Inheritance of Mitochondrial DNA in Humans」的文章,發現在極少數情況下,人類線粒體
  • 傳宗接代不僅是男性特權 線粒體通過母親傳遞
    但是在群體遺傳學中,人類的基因地圖上卻很少能夠覓到母系的基因遺傳特徵。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盧大儒提出,根據基因的傳承特徵,建議今後生兒育女時,子隨父姓,女隨母姓。因為用這樣的方式,人類就可以通過自己的線粒體找到自己的「老祖母」,通過自己的Y染色體找到自己的「老祖父」。
  • 人類母系祖先「線粒體夏娃」存在於20萬年前
    科學家最新研究證實所有人類的母系祖先「線粒體夏娃」存在於20萬年前  【搜狐科學消息】 據美國科學日報報導,日前,科學家證實所有人類的母系祖先——「線粒體夏娃」存在於20萬年前。  對於測定線粒體夏娃年代的研究,能使科學家探測該基因在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變異、選擇和其它基因進程的更多信息。基梅爾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於基因變化性類型感興趣的原因,它們對於醫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科學家試著通過現代基因技術測定線粒體夏娃的年代,他們對比隨機性血液捐獻者的基因剖析圖,以及特殊基因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 為何我們只遺傳母親的線粒體?清華薛定和港中文姜秉昊教授Nature...
    眾所周知,線粒體在哺乳動物中是遵循母系遺傳規律的,即個體的線粒體DNA只能從母親那裡遺傳而來。在受精卵發育的過程中,來自卵子的線粒體會得以保留並繼續擴增,而來自精子的線粒體則會逐步消亡。自噬過程——這一細胞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小體以清除衰老、損壞或多餘細胞組分的機制——被認為參與了上述受精卵中父系線粒體的選擇性清除。
  • 最新研究表明線粒體可由父系遺傳
    近日發表在PNAS 《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線粒體可由父系遺傳。來自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的黃濤生博士和梅奧診所的Paldeep Atwal博士稱他們在三個家庭中發現了mtDNA雙親遺傳。
  • 根據法醫學原理,mtDNA(線粒體DNA,母系遺傳)鑑定,一般只能作排除...
    根據法醫學原理,mtDNA(線粒體DNA,母系遺傳)鑑定,一般只能作排除認定,不能作同一認定。請問,是嗎?
  • 科學網—小小的線粒體與強大的基因測序技術
    線粒體基因在複製過程中相當保守,尤其是在細胞減數分裂期間不發生重排,只是位點突變率高,所以特別適合用做系統進化分析,有利於檢查出物種間在較短時期內基因發生的變化,已經成為遺傳進化研究中方便而得力的信息來源。而且,因為精子細胞含有非常少的細胞質,使得男性的線粒體DNA不能遺傳給後代,而女性卵細胞中的線粒體DNA則會傳遞給後代。
  • 線粒體疾病「全能捕手」閃亮登場
    線粒體疾病主要遺傳特點1線粒體是一種半自主性細胞器,其生物合成和功能調控受線粒體基因組(mtDNA)—核基因組(nDNA) 兩套遺傳物質共同作用。4瓶頸效應:由於存在瓶頸效應,家族內mtDNA的遺傳性很難估計,母親可能遺傳很多的mtDNA突變給後代,也可能遺傳很少的部分。
  • 遺傳所管敏鑫課題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在線發表線粒體轉錄不對稱剪切缺陷致聾的新機制
    (原文連結:https://academic.oup.com/na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ar/gkaa860/5921305),該研究為線粒體基因組轉錄後加工缺陷引起聽力損傷的機制提出了新的見解,為耳聾的致病機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 繩文時代日本人母系基因的主要來源
    也可能是由於封閉的環境下基因漂變的作用得意放大,淘汰了其他等位基因。今天介紹繩文時代日本人母系基因來源的相關研究。一具3800年前的女性遺體,位於北海道最北部的島嶼,與俄羅斯佔領的遠東島嶼很近。https://www3.nhk.or.jp/nhkworld/en/news/backstories/555/出土地點
  • 基因編輯技術幫助治療「母系」遺傳病
    2015年4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你也許遺傳了你媽媽美麗的眼神,但同時她也給了你線粒體的DNA突變,所謂母系遺傳疾病的根源。一項基於小鼠的實驗表示可以通過兩種技術大幅降低卵子中有害DNA的風險,從而使子女能夠逃避遺傳類的疾病。
  • 朱安丹/李德銖研究組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獲進展
    遺傳多樣性演化是進化基因組核心問題之一。被子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在大小、結構、基因及內含子數量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徵使得線粒體基因組成為研究基因組複雜性的理想系統。通常認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速度較葉綠體基因組、核基因組低,且同一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的進化速率較為一致。
  • 全人類都是同位母親?線粒體基因不會說謊,「夏娃理論」或能成立
    作為人體細胞的重要組織之一,線粒體中包含很多重要且複雜的物質,其中包括人類的遺傳基因。地球上絕大部分生物都能夠通過基因進行傳承,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基因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異,而線粒體基因卻能夠完整的被保留下來。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遺傳多樣性演化是進化基因組核心問題之一。被子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在大小、結構、基因及內含子數量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徵使得線粒體基因組成為研究基因組複雜性的理想系統。通常認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速度較葉綠體基因組、核基因組低,且同一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的進化速率較為一致。
  • 女性壽命長於男性的奧秘 DNA突變傷男不傷女
    母親的詛咒   道林和他的同事測試了在果蠅中被譽為「母親的詛咒」這一想法。他們收集了擁有標準細胞核基因組的果蠅,也就是說所有的果蠅都擁有同樣的細胞核DNA,他們把世界各地的13種不同果蠅物種的線粒體DNA注入到試驗樣本中。   道林告訴《生命科學》道:「果蠅種群中唯一的遺傳區別存在於線粒體的起源。」
  • 動植物中的線粒體基因編輯進展
    在人體中,線粒體內含有的環狀DNA(mtDNA)被稱為人類第25號染色體,全長16569bp,僅含37個基因、產生13種蛋白,這些蛋白質是氧化磷酸化和電子轉運鏈所必需的。線粒體是細胞核以外含有遺傳信息和表達系統的細胞器,其遺傳特點表現為非孟德爾遺傳方式,又稱核外遺傳或母系遺傳。mtDNA的突變將導致許多種代謝疾病,例如心肌病、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變等,這些疾病至今無治癒方法。
  • 一種特殊的糖尿病——線粒體糖尿病
    在聽完小林的自述病情後,醫生先詢問了下小林的母親、外婆那一系的親戚是否有糖尿病,且具有聽力下降病史。在小林驚訝的說確實都有後,醫生安排小林做了檢查。最後,醫生拿著報告單和小林說,他得了糖尿病,並且還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糖尿病,叫做線粒體糖尿病,正式名字叫做母系遺傳的糖尿病伴耳聾(MIDD)。
  • 被忽視的家族史——簡單聊聊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
    今天教授看了這名患者的病歷,上面的家族史部分只記載了「其母親患糖尿病」這一點,她要求我們再次詳細詢問患者家族史。有助於疾病診斷的家族史為什麼教授專門問到該患者的家族史呢?原來根據這名患者的特點,需要排除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種特殊類型的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