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ater:納米藥物能夠喚醒免疫系統殺傷腫瘤

2020-12-06 生物谷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

20171月9日 /生物谷BIOON/ --癌症的治療是目前醫學領域備受關注的領域之一,美國目前有將近1450萬人患有癌症,同時每年又有1300萬新增病例出現。人工智慧的出現為癌症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生機。來自密西根大學的研究者們運用了一種新的方法能夠消除患者體內的腫瘤。

這一新型的技術是通過利用大小約為10nm的微型晶片,從而誘導機體殺傷腫瘤細胞。

 「我們的目的是利用這些小型的晶片教育免疫系統,讓其識別體內的腫瘤細胞並進行殺傷」,該研究的首席作者,來自密西根大學的James Moon說道。

這些小晶片上裝載著腫瘤特異性的抗原標記,進而導致特異性識別腫瘤抗原的免疫細胞分化與激活。

這一新型的療法與已有的免疫檢查點療法藥物聯合使用,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的腫瘤並防止其進一步的發生。

到目前為止,該藥物已經在小鼠水平得到了驗證:10天之內能夠完全清除腫瘤。70天后再次給小鼠接種相同的腫瘤也能夠有效地清除。這說明小鼠在接受治療之後能夠形成長期的免疫記憶。

當然,在該藥物成功進入臨床以前,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需要走。研究者們仍需要在大型動物水平進行進一步的驗證,並最終進行臨床試驗。儘管如此,微晶片技術仍然提高了我們治療癌症的機率。

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material》雜誌上。(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發,轉載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原始出處:Researchers are developing nanodiscs that can wipe out tumours

PMC

PMID

doi:10.1038/nmat4822

Designer vaccine nanodiscs for personalizedcancer immunotherapy

Rui Kuai, Lukasz J. Ochyl, Keith S. Bahjat,Anna Schwendeman & James J. Moon

Despite the tremendous potential ofpeptide-based cancer vaccines, their efficacy has been limited in humans.Recent innovations in tumour exome sequencing have signalled the new era ofpersonalized immunotherapy with patient-specific neoantigens, but a generalmethodology for stimulating strong CD8α+ cytotoxic T-lymphocyte (CTL) responsesremains lacking.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high-density lipoprotein-mimickingnanodiscs coupled with antigen (Ag) peptides and adjuvants can markedly improveAg/adjuvant co-delivery to lymphoid organs and sustain Ag presentation ondendritic cells. Strikingly, nanodiscs elicited up to 47-fold greaterfrequencies of neoantigen-specific CTLs than soluble vaccines and even 31-foldgreater than perhaps the strongest adjuvant in clinical trials (that is, CpG inMontanide). Moreover, multi-epitope vaccination generated broad-spectrum T-cellresponses that potently inhibited tumour growth. Nanodiscs eliminatedestablished MC-38 and B16F10 tumours when combined with anti-PD-1 andanti-CTLA-4 therapy. These findings represent a new powerful approach forcancer immunotherapy and suggest a general strategy for personalizednanomedicine.

 

相關焦點

  • Treg細胞能抑制免疫系統殺傷胰腺腫瘤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兩類細胞協同作用能夠保護胰腺腫瘤免受免疫系統的摧毀,然而,在阻斷了這一信號之後免疫系統則恢復了殺傷腫瘤細胞的功能。  這項研究是由來自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們做出的,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cell reports》雜誌上。
  • 納米藥物如何有效攻克多種類型癌症?
    研究者Chien Ho表示,這項研究中我們開發出了一種新方法,利用脂肪乳劑(Intralipid)來改善化療納米藥物的運輸效率,脂肪乳劑是FDA批准的一種營養來源,其能夠暫時鈍化機體內部的網狀內皮系統,而這種系統是機體全身的細胞和組織網絡,包括血液、淋巴結、肝臟和脾臟等,其在機體免疫系統中扮演著關鍵作用。
  • 新一代腫瘤藥物革命的出現——納米藥物
    該納米粒不僅能夠克服缺氧相關的輻射抗性,還可以改善腫瘤微環境,協同提高腫瘤治療效果。 納米粒增強放療後,可產生較強的體內免疫刺激作用。 納米粒與白細胞分化抗原CTLA4阻斷劑聯用後能夠完全消除原發腫瘤並抑制轉移,延長全身擴散腫瘤小鼠的生存期,誘導強烈的免疫記憶,抑制癌症復發。
  • 外泌體仿生納米顆粒,有效殺傷腫瘤幹細胞,解決癌症復發難題
    納米材料常通過偶聯靶向分子實現抗腫瘤藥物靶向輸送,但不同腫瘤幹細胞表達不同的表面標誌物,如何將藥物高效運送到不同腫瘤幹細胞並發揮作用是目前腫瘤治療亟待解決的難題。研究團隊構建了一種腫瘤細胞外排的外泌體仿生多孔矽納米粒(E-PSiNPs),用於腫瘤幹細胞的靶向給藥,具有良好的抗腫瘤和殺傷腫瘤幹細胞能力。該研究表明,外泌體-仿生納米顆粒,具有作為藥物載體提高抗癌功效的潛力。
  • 腫瘤免疫方向:RNA藥物與抗體、細胞療法的比較
    我們之前介紹RNA的時候,講到RNA研發領域可歸納為腫瘤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 、遺傳性疾病,除舒泰神選擇的研發突破口抗病毒領域外,腫瘤性疾病也是RNA的應用靶點方向之一。 基於RNA開發的治療性藥物在靶點可及性、免疫原性、組織透過性、藥物代謝、生產質控和成本等方面都有一定優勢。
  • Nature子刊:外泌體仿生納米顆粒,有效殺傷腫瘤幹細胞,有望解決癌症...
    總的來說,腫瘤幹細胞是導致腫瘤復發、轉移和耐藥的主要原因,發展靶向腫瘤幹細胞的策略是腫瘤臨床治療最有效的策略之一。納米藥物具有增強滲透滯留效應(EPR)、可修飾性、智能響應性以及多種藥物共輸送等獨特的性質,在腫瘤精準協同治療、增強療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Angew.含硒納米藥物在癌症免疫治療、放療和化療聯合治療中的應用
    共104家會員企業在賣,看一看吧 導讀 近日,清華大學的許華平教授團隊發展了一系列含硒納米藥物,將癌症免疫治療與化療、放療相結合,顯著提高了免疫治療的抗腫瘤活性,為癌症聯合療法的設計提供了新的策略。
  • Cell:癌症治療,納米科技發揮大作用
    這種研究方式得到的結果忽視了腫瘤微環境(如基質細胞,胞外基質成分,以及免疫細胞等)在生理環境下對腫瘤發生,惡化等的實際影響。 實踐中,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細胞種類,密度等特性能夠影響患者的存活情況以及常規的治療手段。腫瘤學家也嘗試喚醒癌症患者體內腫瘤特異性的免疫細胞,對其進行特異性的殺傷,這一治療手段常被用於治療一些常規手段難以治療的癌症類型。
  • 陳填烽團隊開發出用於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的新型納米藥物載體
    雖然目前報導的化療藥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NK細胞免疫活性,然而由於化療藥物對免疫細胞的毒性,腫瘤發展中免疫逃逸的出現,以及腫瘤極其複雜的微環境和發生發展機制限制了免疫細胞的活性。因此,開發高效、安全的免疫調節劑類藥物用於激發NK細胞強大的抗腫瘤潛能具有重要意義。
  • 暨南大學陳填烽團隊在納米藥物腫瘤免疫細胞治療上取得新進展
    舉報   近日,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陳填烽教授團隊在基於腫瘤免疫治療的納米藥物設計上獲得新突破
  • Scientific reports: 新型納米藥物,特異性殺傷腫瘤細胞!
    2015年7月27日訊/生物谷BIOON/--Dalhousie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運送化療藥物的新方式。利用納米科技,這種新型藥物運送系統僅僅在腫瘤細胞釋放藥物,從而保護健康細胞不受傷害。Naga Puvvada博士是Dalhousie醫學New Brunswick (DMNB)的一名博後,他發明了藥物運送系統。他與DMNB的Keith Brunt博士,及美國和印度的研究人員們一起合作,開發了這種新系統。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納米顆粒,這種顆粒可以增加運送到腫瘤細胞的化療藥物的量,而且僅僅在腫瘤細胞內釋放化療藥物。這樣就對健康組織的影響減少到了最低。
  • 深圳科研團隊研發出腫瘤免疫新療法 細胞膜可偽裝成納米顆粒
    &nbsp&nbsp&nbsp&nbsp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研究院蔡林濤團隊構建了自然殺傷(NK)細胞膜偽裝納米顆粒用於腫瘤免疫治療。
  • 上海矽酸鹽所在多糖基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及其腫瘤聯合治療研究中...
    腫瘤在生長惡化過程中,常伴隨產生乏氧、低pH值、失衡的氧化還原狀態等一系列具有異常特徵的微環境,這些微環境特徵為開發更加智能的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提供了可能。多糖類物質具有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可化學修飾基團豐富等優勢,在抗菌、醫用敷料等領域被廣泛應用。
  • 抗腫瘤納米藥物: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
    早在21世紀初,這種關於納米藥物的設想就經常以動畫片的形式向人們表明,納米藥物或將是對抗腫瘤的靈丹妙藥,可以找到並進入腫瘤組織,將腫瘤細胞一網打盡。他解釋道:「15年前,我們認為,如果將一些腫瘤靶向分子結合在納米顆粒表面,它就可以進入腫瘤細胞。但是現在看來,這個想法非常幼稚。」被動(左上)/ 主動靶向(右上)輸送納米藥物,淋巴回流系統受損(右下)促使納米藥物在腫瘤部位滯留。
  • Science子刊:細胞自噬的黑暗面,幫助癌細胞逃脫免疫系統殺傷
    其中,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已成為當今最熱門的免疫療法之一,該療法顯著改變了目前癌症治療的格局,而PD-1/PD-L1免疫阻斷療法正是最典型的代表。雖然腫瘤免疫療法顯著改變了癌症治療格局,但由於多種原因,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對這些療法沒有反應。因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腫瘤細胞對T細胞殺傷敏感性的分子機制。
  • 上海矽酸鹽所在多糖基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及其腫瘤聯合治療研究中獲進展
    腫瘤在生長惡化過程中,常伴隨產生乏氧、低pH值、失衡的氧化還原狀態等一系列具有異常特徵的微環境,這些微環境特徵為開發更加智能的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提供了可能。多糖類物質具有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可化學修飾基團豐富等優勢,在抗菌、醫用敷料等領域被廣泛應用。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發蛋白納米機器可控釋放疏水性抗腫瘤藥物...
  • Nat Mater:打破常規!揭示納米顆粒進入腫瘤的新機制!
    2020年2月24日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決定哪些納米顆粒進入實體腫瘤的是主動過程,而不是被動過程,這一發現顛覆了之前在癌症納米醫學領域的想法,並為更有效的納米治療指明了方向,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
  • NK細胞免疫是如何殺傷癌細胞的?
    正常的免疫系統能及時清除掉一看就不是好人的「癌細胞」。但有時,癌細胞攜帶像面具一樣的蛋白,這使得免疫系統常常因為分不清敵我,而放過了本應該被殺傷的癌細胞。 此外,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腫瘤中的細胞大多來源於人體自身,免疫系統不會輕易把它們視為異物,因此不會主動對它們展開攻擊。
  • 靠細胞膜「偽裝術」 納米載體「騙過」免疫系統
    組裝或合成的納米藥物載體,具有尺寸小、選擇性高、毒副作用小等特點,在負載藥物進行腫瘤治療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臨床效果。然而,這種藥物載體在生物體內會受到免疫系統幹預,往往會阻礙藥物在體內的輸送。  經過多年來的不斷探索,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李峻柏課題組發展了一系列基於細胞膜「偽裝」的納米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