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創新體系構造:科研與產業「雙螺旋」結構的具體內涵

2020-12-05 品科創說管理

(本文由上海復斯管理諮詢公司研究並發布。)

1.產業戰略與科技戰略對接——專項科研計劃的提議

產業從自身定位、業務模式等方面把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定位在某種狀態,而這種定位的實現如果能夠提出強烈的科技需求——即形成科技缺口,那麼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將自己的產業在戰略發展上向前推進了一個技術距離;如果不需要,可能還是原來同類發展的方式,如收購兼併幾個生產型企業就基本不需要科研。

因此,「在戰略上有沒有產生科技需求」,是判斷產業發展規劃是否是向創新型企業轉型有效規劃的衡量指標之一。否則,都是資金需求、人員需求,而沒有很多科技發展需求,必然不是轉型發展下的企業戰略特徵(相關研究詳見《創新發展戰略:如何提高規劃質量》一文)。

2.產業科技需求與科技專項計劃對接——專項科研計劃的確定

集團和相關產業是否提出與戰略相匹配的、作為戰略實現條件的科技需求,並且將這些科技需求作為專項計劃管理起來,進一步與集團科研體系、所屬科研院所對接起來……

科研計劃與產業需求計劃對接,產業戰略才能最後確定(即雙螺旋中的一個連接鍵),雙方也由此形成一種契約關係。雙方通過科技需求的專項計劃,產業對科研過程進行管理,科研以此作為對產業進行服務的依據;同時,這些科技需求對產業方面領導也有業績指標上的體現(相關研究詳見《集團科技創新體系構造:9個「1」工作框架》一文)。

3.產業科技需求過程管理與科技服務過程對接——專項科研計劃的執行

不同的科研項目類型對應的契約類型會不同,集團可能有多類科研項目的契約,由此也有多個科技項目組織類型與之對應。

如按照科研資源組織範圍區分,大型項目、涉及多主體或涉及外部主體的項目,可能由集團科技中心(中央研究院或科技管理部)等一級主體組織和落實;中型項目、涉及少部分主體,由主課題組所在科研單位負責組織和落實;而小型項目,可由獨立科研主體或二級企業的技術中心獨立組織和管理。

再如,按照科研階段區分,基礎類項目由科研單位獨立或聯合執行;應用類項目由科研單位和企業技術中心聯合執行;工程化、產業化類項目可由科研單位技術支持下,技術中心和產業執行(相關研究詳見《集團內科研院所改革:幾個重要問題的專業認識與思路》一文)。

4.集團的科技組織體系是多類科研項目組織體系的整體運行平臺

不同契約關係需要不同的組織體系和管理機制保障,集團科技組織體系的核心任務是在較低組織運行成本和較高運行效率要求下,滿足多類科研項目運行的組織平臺——相應管理平臺也有類似特徵。

因此動態看,該平臺不單純是集中模式,也不簡單是分散模式。不同科研項目組織類型和融合方式,是進一步探討科技組織體系的細化工作(相關研究詳見《集團科技創新體系構造:從「技術中心」到「創新中心」》一文)。

****【上海復斯管理諮詢公司/品科創說管理專欄】****

相關焦點

  • 創新生態體系與產業發展體系耦合關係
    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所需的創新生態體系從「政用產學研」角度出發,以政府創新活動、用戶需求、企業創新活動、高校創新活動、科研機構創新活動為一級指標。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所需的產業發展體系結合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特徵,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競爭力、產業控制力、產業發展力、產業環境角度作為一級指標。
  • 康婷:以科研破局構建創新產品體系
    康婷集團董事長劉小兵表示,康婷集團始終堅持以「專注健康、關愛生命、造福人類」為使命,內守初心,以科研破局,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加速轉化科技成果,促進業績高增長,為集團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頭活水。與此同時,在國內康婷集團總部組建完成了轉化實驗室,主要負責對接研發部門進行新產品轉化、生產線建設、質量體系建立等工作,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目前,轉化實驗室正在進行承接德國項目團隊原型機相關技術資料,在國內實現核心部件的製備和樣機測試組裝工作並建立相關工作流程,實時對接德國研發團隊的工作。
  • DNA 不僅能形成「雙螺旋」,還會產生「四螺旋」結構
    DNA 是生物體內最重要的遺傳物質,會形成一種「雙螺旋」結構,藉此才能完美地將遺傳訊息精確複製而遺傳給下一代。然而 DNA 的構造還有其他可能性,英國劍橋大學先前就已發現細胞中尚有一種「四螺旋」的 DNA 結構,主要發生於富含「鳥嘌呤」(Guanine,G)的區域,因此也稱作「G-四聯體」(G-quadruplex)。進一步科學家還發現 G-四聯體常出現於癌症相關基因的 DNA 區域內,很可能扮演著開啟或關閉這些基因的角色,因此四螺旋於癌症治療也有其重要性,也希望新藥研發公司能重視此生物學的基礎發現。
  • 教師招聘:對結構概念與構造式表示體系稱謂的討論
    1 問題提出1.1 結構、構造概念的混淆誤用現代化學中的結構概念內涵包含三個基本要素:單個原子的基本組成(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兩個及兩個以上原子中基本組成之間的相互作用(化學鍵)以及 這些基本組成在空間的分布[1]。
  • 康婷:以科研破局構建創新產品體系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資料圖片「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科技創新能力是國家實力的體現,亦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企業賴以生存與市場競爭的保障。」康婷集團董事長劉小兵表示,康婷集團始終堅持以「專注健康、關愛生命、造福人類」為使命,內守初心,以科研破局,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加速轉化科技成果,促進業績高增長,為集團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頭活水。
  • 曬亮點丨彰顯「生態+科技」內涵 堅持「科技+產業」導向 兩江新區...
    武漢理工大學重慶研究院去年7月籤約落戶兩江協同創新區,研究院籤約企業數傳集團於今年1月聯合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浙江出版聯合集團、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出版社研發出了智能閱讀機器人「RAYS小睿」。「RAYS小睿」非常聰明,熟讀學習類、社科類、文學類等圖書和期刊等內容,同時支持音頻、視頻、電子書等多種呈現形式,滿足了人們疫情期間,在家「充電」的需求。
  • 中國電子集團在海南開展PK體系生態布局 PK體系在瓊建立研發「朋友圈」
    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10月16日上午,海南生態軟體園內,中電(海南)聯合創新研究院的專家團隊正在開展PK體系聯合攻關,儘管該公司去年9月才註冊成立,但如今已經成為央企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PK體系兩大總平臺之一,在全國PK生態體系布局中起到關鍵作用。
  • 探究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與發展——評張貴等著《創新生態系統:理論...
    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企業、政府、研究機構還是個人,任何單一的經濟主體無法具備發展和創新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其產出價值的來源更多地衍生於各種經濟主體之間在人才、資本、技術、理念、管理等方面所形成的國家、區域、產業以及企業創新生態系統。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 探究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與發展——評《創新生態系統:理論與實踐》
    該書在理論上,提出了創新生態系統的新內涵,提取了創新生態系統的新特徵,發掘了創新生態系統的新功能,在此基礎之上,分析了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演化、運行以及治理等機制;在實踐上,研究了企業、產業、區域以及國家等各個層次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結構和特徵,並進一步對創新生態系統與創新型國家的關係進行剖析,在此基礎之上,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對創新生態系統的主要特性進行了評價
  • 創新引領發展和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作用分析
    [摘 要]本文以十九大報告的精神為指南,深入分析創新引領發展和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作用。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動力和重要內涵。我國在創新引領發展方面的改革經驗,主要體現在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引進、產學研合作等體制上。新形勢下創新引領發展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創新產業化」和「產業創新化」把科學技術導入現代化經濟體系,與實體經濟相結合。
  • 魯商集團「五智」產業園區培育創新生態 魯商發展啟動城市更新計劃...
    作為大會主辦方之一的魯商集團當天正式發布其「五智」系列產業園區名單,展示了魯商集團的多元化賦能「產業生態平臺」。此外,在當天下午舉行的城市更新產業創新高峰論壇上,承辦方魯商發展還發布了「城市更新計劃」,《證券日報》記者從現場獲悉,通過該計劃,魯商發展將進行優選投資,並連結城市更新產業鏈優質合作夥伴,共同賦能城市更新業務。
  • 破「SCI至上」後,科研評價體系如何立
    破除論文「SCI至上」,是將科技創新活動從追求數量轉變為追求質量的重要舉措,對打破科技創新中的功利主義和急功近利,去除學術泡沫,塑造踏實創新的優良氛圍,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在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方面,提出了十條具體意見。
  • 廣東省啟動實驗室體系創新賦能計劃
    南方網訊 23日,廣東省實驗室體系創新賦能計劃正式啟動,該計劃將從方法、管理、政策、經驗四大模塊開展賦能培訓和實操訓練,全面激發我省實驗室體系科研骨幹的創新思維與創新活力。近年來,我省重點加強實驗室體系建設,目前已啟動建設10家廣東省實驗室,現有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200餘家省重點實驗室,此外還有一批由高校、企業組建的實驗室平臺,形成了較大的規模,聚集了一批高端科研人才。此前,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工作現場會在深圳召開,會議提出在打造創新人才高地上精準發力,特別強調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 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內涵、要素與發展方向
    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由高校與科研機構、創新型企業、政府等創新主體構成,包括創新人才、關鍵技術、創新資本、基礎設施、專業服務與創新文化等要素。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模式有政府主導型、市場導向型、大學驅動型、企業引領型、綜合發展型等,具體由該地區的研發優勢與產業特點決定。
  • 南京江北新區「三螺旋」結構促建現代產業體系
    近日,在南京江北新區投資論壇暨產業基金揭牌儀式上,南京江北新區「服貿基金」與「通航基金」正式揭牌。這種政府、銀行、基金管理人三方合作的開創性模式,通過搭建「三螺旋」結構,正在促進產業升級和區域發展更精準地融合。
  •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要追求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加快建設大學創新體系
    「清華已經總體發展到了強調質量、強調內涵的階段。內涵式發展就意味著不能再把規模挺在前面,遇到問題也不能僅依靠擴大規模來解決。」邱勇說道。四年前,清華大學在第十七次科研工作討論會閉幕之後,全面啟動了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在學科建設、基礎研究、跨學科交叉融合等多個方面發力,清華大學科研實力不斷增強,在類腦計算晶片、量子計算、先進核能等領域取得一系列全球引領性創新成果。
  • 聚合產業勢能 電子城高科籤署六方協議 共同推動北京光子產業創新...
    2020年11月24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辦,北京新材料和新能源科技發展中心、北京電子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北京電子城高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子城高科")、西安中科光機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科控股")、西安中科創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創星")聯合承辦的"2020中國光子產業高峰論壇"在京盛大開啟。
  • 建立循環產業體系,適應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致力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新型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是雙循環格局的核心和紐帶,也是推動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要力量。在這一過程中,積極調整經濟結構,開展產業模式創新,使生產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有序建立循環產業體系,有助於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 惠州將構建「八大體系」健全創新生態系統
    1.創新產業體系   2.企業研發體系   3.創新平臺體系   4.協同創新體系   5.孵化育成體系   6.人才培育體系   7.科技金融體系   8.創新文化體系   全社會R&D(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從2010年的1.11%增長到2015年的2.45%
  • 破譯數位化的遺傳密碼:傳統企業組織轉型的「雙螺旋」引擎
    橫縱部門相互交織,如同生命體的DNA一樣,形成了下圖中的「雙螺旋」結構:其中一支為傳統的縱向部門,例如產品、市場、銷售、售後等;另一支則為新設立的、攜帶數位化基因的橫向部門。橫縱部門在數位化「雙螺旋」結構中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縱向部門:重點掌握人、財、物等經營資產(如業務專家、營銷預算、生產設備等),並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業務經驗,側重於經驗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