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10月16日上午,海南生態軟體園內,中電(海南)聯合創新研究院的專家團隊正在開展PK體系聯合攻關,儘管該公司去年9月才註冊成立,但如今已經成為央企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PK體系兩大總平臺之一,在全國PK生態體系布局中起到關鍵作用。
「PK體系」是指基於國產飛騰(Phytium)CPU和麒麟(Kylin)作業系統的技術和產業體系,被譽為「中國架構」,其成果多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去年9月,中國電子PK聯合創新暨產業生態大會在海南生態軟體園舉行,標誌著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自主創新、主導構建的PK體系正式落地海南。2019年9月12日,中國電子還在海南成立了PK體系兩家主體公司——中電(海南)聯合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電(海南)數字科技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中電(海南)聯合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李鎖在告訴記者,這一年多來,該院圍繞中國電子集團加速打造國家網信產業核心力量和組織平臺的戰略,開展了一系列PK體系科研攻關,如今海南的研究院與北京的聯合攻關基地已成為PK體系一南一北兩大總平臺,以此為基礎輻射各區域平臺、行業平臺和專業平臺,在全國開展PK體系生態布局。
海南在中國電子PK體系布局中的重要性可從一個小細節看到。李鎖在說,研究院利用藍信平臺專門建立了PK攻關工作群,群成員既包括集團主要領導也包括研究院的普通員工,大家會在群裡爭論技術問題,也會直接匯報工作,「可以說集團主要領導直接關注掌握海南研究院的PK攻關進展和細節,省去了很多中間環節。」
今年3月初,國內新冠疫情還在肆虐,PK體系攻關的腳步卻不能停,然而當時受疫情影響,各地幾乎都無法同時滿足疫情防控和科研人員集中攻關環境要求,中國電子集團於是把目光鎖定海南,由廖湘科院士帶隊的「百人團隊」進駐海南生態軟體園,聯合生態夥伴,依託中電(海南)聯合創新研究院一體化攻關、驗證環境,展開麒麟作業系統百日攻關,取得了麒麟作業系統V10突破性版本成果。
「海南生態軟體園環境優美,又相對封閉,非常適合PK體系聯合攻關。」李鎖在說,園區內有各種綠道步道,科研工作之餘,包括院士在內的科研人員都喜歡在園區內散步遛彎,大家都對海南的環境讚不絕口。
這一年來,中電(海南)聯合創新研究院還組織開展PK體系標準研究工作,去年底在海南首次面向公眾和產業界發布《PK體系標準(2019年版)》,邁出了我國網信產業領域從產品技術向標準化體系發展的關鍵一步;聚合PK體系產業生態合作夥伴,共同形成和發布了具有400餘款生態產品的PK體系應用,以滿足重點領域、行業辦公和事務處理應用需求。
同時,研究院還加快PK安全體系(簡稱PKS體系)專項技術創新,牽頭組織天津飛騰、麒麟軟體、可信華泰等10多家單位集中攻關,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並於2019年底在海南公開發布PKS體系1.0版本。
據介紹,目前研究院正籌建設立PK體系生態聯盟,並與海南大學、牛津區塊鏈研究院合作申報了海南省2020年度重大科技專項,還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優勢,加強開放創新力度,開展國際科技合作。
「我們工作的特點是聯合創新,可以說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中電(海南)聯合創新研究院科技發展部主任鄭世普告訴記者,目前研究院入駐園區的員工分幾類:一是常駐辦公團隊有100人左右;二是像天津飛騰CPU研發團隊、麒麟軟體作業系統研發團隊,他們有一段時間會在創新院進行研發攻關;三是專項攻關團隊,根據項目任務需要,在創新院集中搞專項任務攻關,「後兩類人數會有動態變化,高峰期會有200多人。」
鄭世普說,下一步研究院將繼續加大人才招聘力度,增加常駐人員數量,滿足科技創新需要,保障重大科研項目能在本地實施開展;推動國際合作工作,吸引國際創新資源和人才;積極爭取國家級科研項目和創新平臺;同時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提升科研創新能力,確保高質量人才供給。
中電(海南)聯合創新研究院解決方案與驗證部主管蘇瑩去年入職,她告訴記者,此前自己長期在上海工作,從事伺服器研發,但這方面的核心技術和遊戲規則長期都是掌握在外商手裡;而她能夠在海南參與國產PK體系的研發,看到國產技術和國外的差距一步步縮小,這種個人成就感和職業自豪感是她從業14年以來所不曾有過的。
「我當初來海南還主要是考慮父母養老,沒想到在這裡實現了自己的職業理想,這或許就是緣分吧。」蘇瑩說。(本報金江10月18日電)
原標題:中國電子集團在海南開展PK體系生態布局 PK體系在瓊建立研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