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膜崩解主要有兩種假說:一種假說認為崩解的膜泡組分孤立存在,並不相互融合,也不與內質網混合,主要證據是,在爪蟾卵提取物中可以分離到含有特定核膜蛋白的膜組分;另一種假說主要認為崩解的核膜組分完全融入到內質網上,主要證據是通過螢光顯微鏡觀察,可以看到內層核膜蛋白完全和內質網共定位。還有提出第三種假說,認為核膜崩解過程中核膜組分或膜蛋白的確和內質網融合在一起,但是在一些亞微結構上二者仍是分離的,但沒有更多的實驗證據支持。(祁燃,許楠,張傳茂.高等動物細胞核膜和核纖層結構、功能及動態變化調控機制【J】.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13,43(10):802—814.)
研究觀察表明,核膜崩解過程中首先發生核孔複合體的解聚,然後是核纖層的解聚,進而核膜完全崩解,形成核膜前體膜泡,或融入到內質網中。但核膜是如何崩解的,目前仍然不是很清楚。雖然有研究表明,由紡錘體維管產生的拉力撕破了核膜,但仍需進一步的證據。(古欣,祁燃,張傳茂.核膜結構動態變化及核膜相關病徵【J】.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2013,35(9):1272—1281.)
顯然,教材中關於核膜崩解的介紹是基於第一種假說。那麼,當核膜崩解後形成的囊泡究竟是單層膜還是雙層膜結構呢?根據翟中和《細胞生物學》等相關大學教材所給出的圖文信息來看,核膜囊泡應為單層膜結構。比如,下圖中所示的核膜囊泡,便很明顯為單層膜。
如上圖所示,核膜的解體與重建的動態變化受細胞周期調控因子調節,調節作用可能與核纖層蛋白、核孔複合體蛋白的磷酸化與去磷酸化修飾有關。這種修飾一方面促使內層核膜蛋白與核纖層蛋白的分離,另一方面也促使染色質從核膜上解離下來。這個過程也伴隨著組蛋白的磷酸化使染色質進一步凝集。核孔複合體以及核纖層解聚後,緊接著便是雙層核膜的崩解,從電子顯微鏡形態上觀察,崩解後的片狀核膜組分變成了短小的管狀膜的組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謬誤,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