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張先恩課題組發現HIV-1可藉助核膜內吞方式進入...

2021-01-07 騰訊網

2020年5月15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張先恩課題組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周宜開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HIV-1 viral cores enter the nucleus collectively through the nuclear endocytosis-like pathwa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結合採用細胞分子影像和電鏡觀察,發現HIV-1攜帶衣殼的病毒核心進入細胞核途徑。

人們普遍認為,HIV-1感染細胞的過程包括以下步驟:膜融合、病毒核心釋放、逆轉錄、細胞質中的衣殼解體、病毒基因組進入細胞核、病毒基因組整合,然後利用宿主細胞系統進行自我複製。然而,最近的研究已發現,病毒衣殼也存在於細胞核中,並在整合位點選擇和免疫逃逸中發揮著作用。

針對上述問題,該研究對病毒和細胞的多種組分進行差異性複合螢光標記,以便動態示蹤觀察病毒與細胞的相互作用。結果發現,病毒粒子在進入細胞後沿微管運動並逐漸在核膜外側微管組織中心(MTOC)附近聚集,導致鄰近核膜發生凹陷;病毒粒子趁勢進入凹陷區域;在ESCRT-III系統參與下,變形核膜開始被修復,凹陷邊緣兩端生成的新核膜向中間延伸形成核膜囊泡結構並將病毒粒子包裹;囊泡內側膜破裂,釋放病毒粒子入核。由於病毒是沿微管運動向細胞核集聚,微管抑制劑的幹預使上述現象消失。這種現象類似於外源物質細胞內吞方式,故稱為似核內吞途徑(nuclear endocytosis-like pathway)。這一發現,揭示了HIV-1攜帶衣殼的病毒核心進入細胞核的機制,說明HIV-1在細胞中的有多種命運,是對HIV-1細胞感染的經典知識的一種補充。相關的分子機制和病毒生物學意義有待進一步闡明。

圖2:HIV-1通過核膜內吞的方式進入細胞核的模式圖。

Abstract

It is recognized that HIV-1 capsid cores are disassembled in the cytoplasm, releasing their genomes into the nucleus through nuclear pores, but there is also evidence showing the capsid (CA) exists in the nucleus. Whether HIV-1 enters the nucleus and how it enters the nucleus through the undersized nuclear pore remains mysterious. Based on multicolor labeling and real-time imaging of the viral and cellular components, our observations via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suggest that HIV-1 selectively gathered at the microtubule organization center (MTOC), leading the nearby nuclear envelope (NE) to undergo deformation, invagination and restoration to form a nuclear vesicle in which the viral particles were wrapped; then, the inner membrane of the nuclear vesicle ruptured to release HIV-1 into the nucleus. This unexpected discovery expand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y of HIV-1 nuclear entry, which may provide new insights to HIV-1 virology.

來源: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本期編輯:Tony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張先恩課題組發現HIV-1可藉助核膜內吞方式進入細胞核
    2020年5月15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張先恩課題組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周宜開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
  • 我國科學家揭示HIV-1病毒核心進入宿主細胞核機制
    2020年5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和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聯合使用細胞分子成像和電子顯微鏡,發現了HIV-1病毒核心是如何進入宿主細胞核的。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躍動的「生物大分子」—新聞—科學網
    生物物理研究所供圖 ■本報記者 王之康 今年2月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公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李棟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成功入選。
  • Cell子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馮巍研究組揭示細胞核膜蛋白SUN2自調控...
    2015年12月10日,國際學術雜誌《Cell》子刊《Structure》期刊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馮巍課題組的研究論文,論文題目為「Coiled-coil domains of SUN proteins as intrinsic dynamic regulators」,報導了細胞核膜蛋白SUN2(一種鼠源性SUN蛋白)CC結構域對自身SUN結構域活性調控的結構機制
  • Redox Biology: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陳暢課題組提出「氧化還原應激...
    2016年12月28日,《Redox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陳暢課題組題為「The decay of Redox-stress Response Capacity is a substantive characteristic of aging: Revising the redox theory of aging」的研究論文。
  • 張先恩當選2020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湖北大學生物系1982屆畢業生張先恩入選。張先恩張先恩,1982年獲湖北大學學士學位(生物學),以後分別在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和中科院微生物所獲碩士學位(微生物學,1985)和博士學位(生物化學,1995)。1993年起任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範祖森研究組招聘博士後和研究員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範祖森研究組招聘博士後和研究員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範祖森組從事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朱明昭課題組在治療性B肝疫苗獲得重大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與免疫院重點實驗室朱明昭課題組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發表Article論文:「Dual-targeting nanoparticle vaccine elicits a therapeutic antibody response
  • ...生物物理所王豔麗/章新政課題組從結構上揭示Cas13a切割RNA機制
    2017年7月28日/生物谷BIOON/---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於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免疫系統,被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禦系統。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為了理解Cas13a如何被激活和切割靶RNA,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中國科學院核酸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創新課題組組長王豔麗(Yanli Wang)課題組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課題組組長章新政(Xinzheng Zhang)課題組解析出來自口腔纖毛菌(Leptotrichia buccalis)的Cas13a(以下稱LbuCas13a)
  • 生物物理所等發現系統性紅斑狼瘡易感長非編碼基因SLEAR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好發於育齡期女性,男女發病率之比約為1:9,中國的患病率約為31-70/10萬。一般認為SLE的發生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均相關,其中遺傳因素髮揮重要作用。
  • 生物物理所揭示細胞核膜蛋白SUN2自調控的分子機制
    超過60種核膜蛋白定位於內外核膜上,對修飾核膜以及保證核膜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進化上高度保守的內核膜蛋白SUN和外核膜蛋白KASH在核膜間隙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跨越核膜並連接細胞骨架與細胞核骨架的分子橋梁。在細胞核內,SUN蛋白與細胞核骨架蛋白相互作用,而在細胞質內,KASH蛋白與細胞骨架蛋白相連。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核糖體在蛋白翻譯過程中倒退的分子機理
    1月25日,Nature 子刊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RNA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秦燕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B肝病毒DNA與人基因組互作景觀圖
    HBV屬嗜肝DNA病毒科,在人體肝臟細胞核內可形成cccDNA、整合入人體基因組等病毒DNA形式穩定存在,這是HBV維持長期慢性感染的關鍵。因此,研究B肝病毒與宿主基因組相互作用特徵具有重要意義。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鵬遠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季雄課題組合作,在Cell Discovery上,發表了題為3D landscape of Hepatitis B virus interactions with human chromatins的研究論文。
  • ...研究院雷鳴團隊揭示哺乳動物減數分裂前期端粒在核膜附著的結構...
    (a)TERB1-TERB2相互作用的晶體結構;(b)TERB2-MAJIN相互作用的晶體結構;(c)電鏡顯示不同基因型精母細胞端粒與核膜的結合情況;(d)IF-FISH顯示Terb2突變導致聯會的異常。端粒是真核生物線性染色體的末端,由特定的DNA重複序列和蛋白質複合物組成,保護著基因組的完整性和穩定性。
  • 生物物理所等生物催化交叉偶聯-光碟機動滷代芳烴羥化脫滷酶研究獲進展
    王江雲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通過使用基因密碼子擴展技術可將非天然胺基酸插入螢光蛋白(PSP),從而改造發色團生成具有高還原活性的物種,進一步在蛋白表面特定位置引入三聯吡啶鎳配合物,可驅動二氧化碳光還原(Nat. Chem.,2018;Acc. Chem. Res.,2019),在這些工作中,PSP蛋白表現出優異的光化學性質。
  • 科學家通過生物礦化可控制備蛋白-無機雜化納米結構
    生物礦化是自然界的一種普遍現象,如牙齒、骨骼、磁小體等的形成。受其啟發,近年來,以生物分子為模板進行礦化也成為材料學家可控合成新材料的一種重要途徑,在納米影像、高靈敏傳感、腫瘤無創診療、疫苗、催化、電池等領域均有重要應用價值。
  • 2015年最具影響力的國內生物研究!
    經過三年的努力,他們在小白鼠體內發現有一種名為TCF-1的轉錄因子,能促進轉錄因子Bcl-6分化,並抑制轉錄因子Blimp1的分化,從而啟動並調控TFH細胞的分化,進而更有效地輔助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而這個轉錄因子在人體內也存在,同樣對TFH細胞的分化起著關鍵作用。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內質網蛋白Nogo-B促進肝臟炎-癌轉化新機制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內質網蛋白Nogo-B促進肝臟炎-癌轉化新機制 2019-07-31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微生物所周旭宇和高福課題組發現核糖體的合成可以選擇性...
    核仁複合孔相關蛋白4(Noc4L)屬於核糖體生物發生因子之一,已經被報導Noc4L對哺乳動物核糖體小亞基的合成非常重要,並且Noc4L在小鼠的淋巴組織中有很高的表達水平,此外人Noc4L基因位於多發性硬化症(MS)基因的敏感位點12q24.33基因座處,目前關於Noc4L在免疫系統中所發揮的作用還是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