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裡鄉情|攸水童謠 百唱年少

2020-12-05 華聲在線

攸水童謠 百唱年少

劉富喜

寫在前面的話

廣久流傳在攸水匯洣水流域以及沙河流域的兒歌、兒謎、遊戲口訣和童趣繞口令,可統稱為攸水童謠。

伴隨童年的攸水童謠,豐富多彩,童趣盎然。它是攸縣人一生中最早接觸的文學樣式,是學話、啟智、明理、寓教於樂的鮮活題材。這些沉積的鄉土文化遺產,曾經讓成人樂傳﹑幼童樂念。如今讓大人回味、遊子念想、老人懷舊。

最能體現鄉念鄉戀鄉愁的,莫過於兒歌兒謎。因此,在「愛鄉該知鄉」意念的驅動下,我2011年撰寫《鄉土幽默》和2013年主編《話說攸縣》時,曾輯錄本人回記的攸縣兒歌、兒謎、童趣繞口令31首;2016年8月,《攸州網》主編劉國柱策動網友天雨流芳,與網丁、小魚、平陽、樂山、沙沙、大米、愛水、磊磊、糊難悠閒人等,收集攸縣兒歌30首。2017年暑月,我大妹妹躍蘭,竟在一天中順口溜出30首。在2017年筆者執行主編《攸縣方言》時,攸縣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譚貽芳撰寫《攸縣方言》韻語一章,收錄兒歌、遊戲口訣14首;我正在撰寫的《攸縣話的經典--老口表》中,又陸續收集15.首;總共120首。

在初次匯集梳理時,尊同漢語方言博士、湖南工大陳山青教授的建議,把兒歌、兒謎、遊戲口訣、童趣繞口令,統稱為童謠。這次修訂成專輯,名之曰《祖傳經典——攸水童謠120首》。

土生土長的攸水童謠,全用攸縣話誦讀,才能體現它的韻味。攸縣話是漢語方言叢中一枝秀。它體現漢語本質贛方言屬性,較多地保留了南楚古音。這一特點在攸水童謠特別是韻尾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如果只是用普通話去念,有的根本不押韻。因此,我在梳理中對此適當予以注音。

2017年我領受攸縣政協的委託,執行主編《攸縣方言》。組編者之一的普通話國家一等甲級測試員譚仕榮,在漢語方言專家、南京大學陳立中教授指導下,以攸水中遊新市話為參照,第一次擬制出《攸縣方言拼音方案》。經分辨認定:攸縣方言的聲調也可分陰平(445,高升調)、陽平(213,曲調)、上聲(53,中降調)、去聲(11,低平調),這與普通話的陰平(55,高平調)、陽平(35,中升調)、上聲(214,曲調)、去聲(51,全降調)有所不相同,但有間接對應關係。所以,本文拼音中注釋的調號,按攸縣話的四聲念,能讀出攸水鄉土韻味,可謂「百唱年少,有夢有為」!

一、兒歌七十一首

1、【唏嘿唏嘿擔擔谷 (gó),巴至巴至走到屋(wó),嘻聳嘻聳推成米,啵囉啵囉煮成粥 (güó)。】

「唏嘿唏嘿」,人用力而氣喘的聲音;「巴至巴至」,急走快到之意;「嘻聳嘻聳」,土礱碾谷成米時發出的聲音;「啵囉啵囉」,粥沸騰冒泡時的聲音。

三個生動的象聲詞和一個動態的重疊詞組成的趣味兒歌,讓幼童樂於了解農村日常勞動與生活。

「嘻聳嘻聳推成米」。舊時用土礱將稻穀碾壓出米。 (360圖片)

2、【燕子燕,纏(環繞)屋轉。一不吃(qiá)你咯米,二不吃(qiá)你咯谷(guó),只借到你樓伏(屋梁)作只窠(kuó)。】

幼童很喜歡瞧著自己家裡的燕子窩念這一兒歌。燕子以昆蟲(大都是水稻害蟲)為食。飛來飛去採食的母燕和等待餵食的乳燕,讓幼童顧盼而驚奇

農戶的水泥屋梁下構築的燕子窠。母燕正給乳燕餵食。 (圖源:匯圖網)

3、【燕子燕,纏屋轉,打端鼓,划龍船。】

選擇這時節這有趣的畫面,以兒歌描繪,讓幼童歡愉。

4、【一隻手,一隻腳(güó),打起(xì)你上茅屋(wó)。茅屋上絆啦下來(指跌落),你要喊我親親哥哥(gógo)。】

男童最喜歡這兒歌。為何?因為充滿陽剛稚氣!

崇拜英雄好漢的男孩,想像著自己竟然只用一隻手、只動一隻腳,打得對手飛出去,掉落在農家稻草當瓦的茅房頂上,何等陽剛帥氣!

這男孩再想像:對手從茅房上滾落下來後,要求年紀更小的對方喊自己:親親哥哥。因為我們是好玩打鬧的,有兄弟那麼親。這又何等稚氣和可愛!

小孩邊念兒歌邊做動作,得意之形溢於言表。可從中體驗到這兒歌的魅力!

6、【蟲嘰蟲嘰飛,飛到花園裡。碼到銃來打,噗嚕噗嚕走過及哩。】

6、【蟲嘰蟲嘰飛,飛到花園裡。碼到銃來打,打只大老獁(má,老虎之類)。】

7、【蟲嘰蟲嘰飛,飛到花園裡。碼到銃來打,打只大大野雞。架到屋上曬,巖(ngǎi)鷹叼呱冇一塊。架到床下蔭,老鼠吧到做(zū)點心。】

「蟲嘰」,泛指蟲蛾、蝴蝶或小鳥。 攸縣方言「碼到」,即普通話「拿著」。「噗嚕噗嚕」,象聲詞,翅膀急飛的聲音。攸縣方言「及哩」,即去了。

前一首是攸水平原地帶流傳的。為練習幼童手指靈活性,大人把住小孩左右手的食指,每念一句的開頭,左指尖與右指尖頂在一起,念到句尾時鬆開。念到最後一句句尾,不但鬆開手指尖,而且指向天空,並配合叫一聲「喲呵」,示意蟲嘰飛遠了。幼兒學著念,鬆開手指尖時最喜歡大聲說象聲詞「噗嚕噗嚕」。

後兩首是攸縣山區地帶流傳的。區別在最後:點出嚇人的猛獸老虎之類,被一銃打死了,咱安全了,多愜意!或列出野雞、老鷹、鼠之類,讓幼童知曉動物。

8、【嫁雞隨雞,嫁狗隨狗(gèi),嫁啦猴子樹上走(zèi)。】

夫妻和順之語。筆者由此聯想到小時聽父親說過的謎語:二人同路衝開天,一女耕作半畝田。我不騎羊羊騎我,千裡連土土連田。謎底就是四字:夫妻義(義的繁體字)重。

9、【菩薩越拜越發神,婆娘越打越偷人(指婚外情)。】

舊時把神道附身驅鬼治病現象叫發神。神漢即男巫,在發神前一定叩拜菩薩。迷信色彩濃,有人藉此騙財。

這童謠實際上也是民謠。一語道破天機:越信迷信越迷信,暴力是破壞婚姻家庭的一個誘因。幼童念這民謠,可從中提高分辨能力。

10、【矮子矮叮噹,擔水淋茄(güǒ)秧。茄秧打哩花,矮子笑哈哈。茄秧結哩籽,矮子不得死。】

矮個子開心勞動與菜園蔬菜生長的寫照。幼童都矮,從小愛勞動喲!

11、【上坡氣(xī)在咕嘿(hê),下坡又冇得(dê)。屙屎又屙尿,屙尿屎冇得。】

爬陡坡喘氣,下坡氣順;屙屎的時候必定屙尿,屙尿的時候一般不拉屎。很普遍、很自然的行為,說明順勢而為的道理,用俗語概括得這樣簡明又深具內涵,值得一贊。幼童帶著稚氣念,博得一笑。

12、【不是精(jiáng)肉不niǎ(有音無字,指粘連)骨,不是肥肉不連皮。】

自然現象,經典概括,通俗口語,兒童容易體驗。

寓意骨肉親,骨肉情。與「一家親,打著骨頭連著筋」,有異曲同工之妙。

13、【鴨崽(小鴨)叫,雞崽(小雞)叫,那個搶到那個要。】

通過鴨群雞群互相呼叫競食的現象,對學會生存予以啟迪。

14、【咯蟆叫,水沆沆(niáng niang)。乃哩叫,要婆娘。妹哩叫,要嫁妝。】

對男孩和女孩的稱呼,攸縣平原地帶叫「乃哩」和「妹哩」,山區地帶叫「乃基」和「妹基」。這兒歌體現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觀念。

15、【麻嘰鳥(diǎo,音近「雕」),尾( mī )颯颯,穿起(xì)新衫衣走娘家,碼起(màxì」)好東西及(qiē)啦歇哈。】

「麻嘰鳥」,即麻雀。「尾颯颯」,形容尾巴張開的樣子,寓意歡快。攸縣方言「切啦」,即夾著。攸縣方言「歇哈」,指腋下。

16、【麻嘰鳥,尾( mí )颯颯,討個婆娘會當家。燈盞量米煮粥吃(qiá),指甲刁鹽上鹹茶。】

以上兩首「麻嘰鳥」的兒歌,是境內異地不同版本。前一首描繪婚嫁女子回娘家時的歡快心情。後一首表達勤儉持家之意:舊時缺吃,不用深筒量具、而是以淺淺的燈盞量一點點米煮稀飯,沒茶葉待客則放一丁點兒鹽。

17、【黑豆莢,開紅花。爺娘打傘走人家。爹爹回來吃杯酒,娭毑(ngājiá)回來吃(qiá)碗茶。】

攸縣話「爺(音yǎ)娘」,即父母。「爹爹diědie」,即父親。「娭毑(ngājiá)」,即母親。這兒歌表達了幼童對父母的關愛之情。

18、【機匠不吃豆腐,爛咕只油渣屁股。】

土法織布的藝匠在攸縣被稱為機匠。整天織布的機匠,因久坐摩擦,往往將褲子坐位處磨薄磨爛,人們將此比作「油渣屁股」。

攸縣豆腐遠近聞名。過去農家把豆腐作為好的食用菜。可是,上門織布的機匠卻沒吃豆腐 --可能主家做了更好的魚肉之類的菜。這兒歌告訴小孩:豆腐既好吃又有營養。你看,機匠不吃豆腐,缺營養,爛屁股。

土法織布圖 ( 360圖片 )

【細哩偷眼針(jíng),大哩賊古精(jing,輕聲)。】

攸縣流行兒歌,教育小孩正派做人。

20、【扇子煽涼風,騎馬到廣東。你問我哪個?我是大相公!】

啟迪兒童要有出息,長大敢到外面闖蕩,做有臉面的人。

21、【咚滴咚,哆滴哆(duǒ),考試打哩六十六(liō),老師話(vá)我不認真(jíng),帶些婆娘走廣東(déng),廣東饃饃沁沁甜,吃呱饃饃不碼錢。】

「咚滴咚」「哆滴哆」是有節奏打鼓與敲鼓邊的象聲詞,以此引起幼童興趣。接著陳述不認真讀書兒郎的尷尬事。

22、【天荒荒,地荒荒,我屋養個夜哭郎。各路神仙念一念,一覺睏(huéng)到大天光。】

過去,慈母將晚上哭著不睡的嬰幼抱著,一邊輕輕拍,一邊念此偈語,似乎有催眠效果。如不行,就抄寫此偈語,貼在大路旁,讓過路人念,冀望有效果。大一點的幼童覺得搞笑,有時也學著念。

23、【扯鋸(qià gāi,指拉鋸),聳鋸(指將鋸推回),扯開椽(音近「墳」)皮兩塊。你一塊,我一塊,扛啦場上賣。】

椽皮,拉鋸形成的長木條,用於架屋頂的瓦溝。 舊時農村的木匠經常到農戶家做上門工夫。將木材鋸成木條時,需兩人拉鋸,一來一往,呼呼作響,節奏感很強,木屑紛紛灑落。小孩很喜歡看。據此編成的兒歌,小孩很喜歡念。

24、【扯鋸,聳鋸,扯些銀子砌大屋,大屋倒哩砌崽屋。崽屋倒哩,師傅老哩。】

讓兒童知道建造自己住的房子,需通過勞動、需付出資金;房子用久了會破舊甚至倒塌,還要繼續建造。木匠師傅一生建了很多大房子,也建了許多小房子,最後,木匠師傅很老了,再也不能建造房子了!

雙人拉鋸圖。地上是邊拉鋸邊掉落的木屑。(360圖片)

25、【落大雨,打大雷,嫁啦姐姐(jiǎjia)何得回?騎馬回,坐轎回。】

自然現象大雷大雨,引起年幼的弟妹更思念已出嫁的姐姐:怎麼回家呀?進而想像:姐姐如今風光騎馬回來了!姐姐像出嫁時那樣坐轎回來了!

26、【天上毛毛雨,地下溜溜滑。心裡想回及(qié,意去),怕哩婆婆罵。】

出嫁的姐姐難得回來了。不是天氣問題,主要是需經過夫家婆婆同意。

27、【擔挑蔥韭把,蔥把九把,韭把十把。】

28、【船裝油漆桶,油桶七桶,漆桶八桶。】

兩首 數字諧音兒歌。既搞笑又啟智。

29、【拜年拜年,果子向前。薯皮豆子不吃,要吃油棗麻圓。】

春節兒歌。農村有串門拜年習俗,每到一戶,幼童即念此兒歌。過年既好玩又有好吃的,特別是有平時難見到的精細糕點。它給小孩樂趣,讓大人喜樂。

30、【崽家哩盳(māng,方言詞,等同於「望」)過年,大人盳插田。】

立夏插田兒歌。後句讓小孩明白事理:插田有收成,要學會生存。

31、【天上一隻月光,跌啦(掉落)娭毑(ngājiá,母親)床上,得你撿起一盳(māng,古同「望」),何嗞變哩月餅(biàng)?!】

中秋兒歌。把月餅比作月亮,引發幼童想像。

32、【大月光,崽月光,哥哥起床(音xìhéi)學篾匠,嫂嫂起床蒸糯飯。你一碗,我一碗,吃起婆婆一隻缺(vē)子碗。】

表達農村普通家庭的勤勞、溫馨和嬉樂。

33、【崽妹哩崽(zěi),提灰鬥(děi)。灰鬥跌過只底,崽妹哩冇道理。】

34、【大妹哩大,擔煤炭。去(qiē)得早,回得黯,發燃燈盞火吃夜飯。】

幼兒有時耍點小脾氣。這時念前一首順口溜式兒歌,他覺得新鮮、好玩。趁機說你剛才是不是崽妹哩冇道理呀,他可能會臉紅。再說清事理,他容易接受。

後一首兒歌讓兒童明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要勤快、吃得苦。

左圖:舊式木灰鬥。 (360圖片) 右圖:發燃燈盞火(舊時煤油燈)。

35、【裁縫身上打補丁,木匠屋裡坐蒲丁(稻草墊作凳椅)。】

啟示之一:本色本分,安於清貧。啟示之二:學會理家,因陋就簡。

36、【三錢胡椒四兩姜,炒起老鴉fêfê香(噴噴香之意)。乃基吃哩讀文章,妹基吃哩理嫁妝,阿公吃哩人硬(音ngāng)扎,阿婆恰哩眼珠光。】

舊俗把老鴉視為顯兇相惡兆之鳥。將它宰殺炒菜吃,企望能逢兇化吉。

37、【跛(bái)子跛,跛上街,討到米,作齋(zái,指米粑粑)吃,娘一隻,爺一隻,吃呱跛子冇一隻,跛子躲在門旮旯叫一隻(哭一次)。】

跛腳之人儘管家境很貧困,仍然不忘孝敬父母,寧肯自己辛苦委屈。

38、【十個和尚九個聾(因聾而無動靜,寓意呆著不動而懶),連得一個做事咯也病虛聾(耳背的意思)。】

用兒歌譏諷寺廟中的懶惰現象,與「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冇水吃」,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兒歌讓幼童懂得勤勞是美德。

39、【瀨尿(尿床)王,叮叮噹!睏到半夜喊天光,不等雞啼就爬起(lǎxì),走到門近(屋外)大月光。可憐可憐真可憐,何得咕日頭曬稿纏(草墊)?!】

慈母撫育嬰幼辛勞寫照。提醒:防止此兒歌造成尿床幼兒自卑感。

40、【刮北風,冷(音近「浪」)煞人。癩子回來氣衝衝。娭毑問幾(他)咋個事?幾(他)話(vá)冇毛過不得冬!】

舊時農村衛生條件不好,有的人生病成癩痢頭,心裡很不是滋味。

41、【癩子癩上天,點火爺(yá)吃煙。爺在廟裡求菩薩,務希(vùxì)癩子生頭髮。生好多哩?生一撮哩。生哪壋 (地方)哩?生到後頸窩(küǒ)裡。】

癩痢頭對關愛自己的父親很感激。

42、【賴子癩,十八塊。擺到屋上曬,巖鷹吧呱(助詞,了)冇一塊。】

表達希望癩痢頭儘快好的心願。

43、【疤子疤,彈棉花。彈到錢,斫肉吃。好個留到自家吃,醜個留到下客吃。】

這種心態是人之常情。舊時農村來客有肉食還算不錯喲。

44、【走到皇圖嶺,跌呱(丟失了)冇底鞋,走到笙塘鋪,跌呱冇襠褲,走到韜箕坡,跌呱爛榪勺(舀水木瓢)。】

皇圖嶺、笙塘鋪、韜箕坡,是攸縣北鄉三個地名。行路之人攜帶的鞋無底、褲沒襠、木瓢也是爛的,且邊走邊丟失。以此調侃粗心隨意之人。

45、【昨日話(vá)走長沙,今日早晨鞋還在床下(寓意人還在床上睡懶覺)。】

光說不行動。以此調侃做事不落實的人。

46、【春殼子(昆蟲)叫,夜殼子(昆蟲)叫,哥哥討哩婆娘我也要。】

似乎有春心、夜眠之隱意,難道是老輩對後生的生態啟蒙?!

47、【黃珠子花,白珠子花,對面嶺下結親家。親家問我幾個女?三個女!一個嫁在峨眉塘(hǎng),一個嫁在狗窩塘,還有一個留在屋裡守爺娘。】

訴說農家平常事。幼女隨著長大,可能招婿上門,以傳宗接代。

48、【狗養咯四隻腳(güó),豬養咯背杆屋(wó,在豬欄屋鑽稻草以尋求乾淨棲息之地),貓養咯爬瓦屋(在屋頂踩瓦溝前行),牛養咯背藤索(藤索用於拉犁耙),雞養咯打嗝哆(象聲詞——雞之間呼喚的一種聲音),格蟆(gěmá,攸縣方言指青蛙)養咯樂在咕樂(樂luó,同音借用字,意指蹦跳),螃蟹養咯走橫(váng gō)咯,團魚(甲魚)養咯縮腦殼(kó)。】

以各自遺傳的習性,讓幼童辯識物種之間的區別。

49、【上屋鼓咚咚,下屋唱年經(有的地方為「唱年公」),兩頭齊打鼓,咚間(借用詞,指中間)開丫剪胡蔥。】

這是配合煉幼童手指靈活性的兒歌。念第一句時,食指往上抬,敲打中指,示意上屋場正在「打鼓」;念第二句時,小指往下挪開,敲打無名指,意指下屋場正在「唱」;念第三句時,食指敲打中指與小指敲打無名指同時進行(這動作最難煉),意指兩個屋場的活動正熱火朝天進行;念第四句時,併攏的食指中指與併攏的小指無名指之間叉開,如同剪刀,不停地「剪」(這動作較難煉)。

這是很有意思的兒歌。相隔不遠的兩個村莊傳來互相呼應的鼓聲和念經的聲音,用兒歌告訴幼童:這是當地一年一度的民俗。

這是古意難揣摩的老兒歌。「唱年經」或曰「唱年公」,究竟是什麼內容的民俗?為何兩頭齊打鼓?「胡蔥」僅僅指那種刺激味不濃的野生蔥嗎?處在兩村落之間的中間地帶「剪胡蔥」,是不是隱含某種迷信?對這些謎一樣的表達,後人無從了解。

50、【上屋婆婆吃酒,下屋婆婆吃茶。兩頭婆婆打架,咚間細孩勸忓。】

上一首在攸縣平原地帶流傳。這一首在攸縣山區流傳。練手指的動作一樣。攸縣方言的「勸忓」,即勸架的意思。這時練手指動作--合併的食指和中指,與合併的無名指和小指叉開,即有拉開勸解之意。

51、【養崽終娘(贍養父母),作田還糧(交糧納稅)。】

將中華傳統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的教育融入兒歌,強於空洞的說教。

52、【有書不讀子孫愚,有田不種子孫流(打流)。】

53、【學書學得好,長大是個寶。學書學得差,後背冇飯吃。】

54、【養個乃崽會讀書,討個婆娘會養豬。】

55、【敬祖宗,一鼎香燭,克勤克儉;教子孫,兩條正路,曰讀曰耕。】

以上四首兒歌傳承了攸人認「耕讀為本」的久遠民風。

攸縣新市福壽萬村民仔老毛家的堂聯體現「耕讀、勤儉」的人文精神 。(劉雅慧 攝)

56、【吃肉吃魚(ng)皮包骨,飯湯淘(音「豪」,拌和之意)飯桃紅色。】

生活體驗。餐餐肉食,營養不良,瘦的皮包骨。經常食用米湯拌飯的人,臉色紅潤健康,因為米湯含有各種營養。

57、【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郎中開藥方。】

養生之道。冬天吃蘿蔔,夏天吃生薑,對健康、防病有好處。

58、【辣椒胡椒姜,恰哩生痔瘡。】

生活體驗。寓意麻煩事碰在一起,產生不好後果。

59、【不吃現飯不得飽,不穿爛衫不得老。】

生活體驗,寓有節儉之意。剩飯再蒸叫現飯,同量的米,現飯比初蒸飯多,吃時容易飽。衣服穿久了破爛,年歲越大的人,「爛衫」穿的多。

60、【打掌掌(jiǎng jiang),買糖糖(讀hǎng hang),嘍狗狗(lēi gèigei;借用字「嘍」,攸縣方言呼喚的意思),咬(ngào)羊羊,羊在深山吃(qiá)百草,冇吃你屋咯老禾秧(即禾苗)。】

這也是大人和孩童玩樂的一種方式。讓孩童坐在大人懷裡,或託著著孩童拍手掌,或護著孩童頭部左右晃蕩,口裡柔和悠揚、有節奏地領唱、跟唱著這兒歌。讓小孩了解詩一樣的韻味,活動著手掌和頭頸部。

61、【前拍拍,後拍拍,我屋崽崽洗澡不怕嚇。】

這是大人幫幼童洗澡時唱的短小的歌,讓幼童坐在澡盆裡,大人把洗澡水蘸在幼童前胸後背,一邊拍打一邊哼唱,使孩童適應水溫然後洗澡,讓孩童在澡浴中安心享受溫馨。

62、【月光(月亮)光光,縮啦樹上。三個姐姐齊拜,拜脫(hē,斷之意)姐姐裙帶。]

孩童在月夜對著月亮唱。其情景大致是月亮西斜,看上去似乎掛落在樹梢。這時女孩們拜月老祈求如意郎君,拜得急促又連貫,把裙帶弄斷了。兒歌勾畫出一幅鄉俗風景線。

【一籮好,二籮飽 (好預兆不愁吃) 。三籮四籮打馬草(或有米討,預兆馬夫、乞丐之命運)。五籮六籮,騎馬過河(預兆當官或相公)。七籮八籮,養鴨養鵝。(預兆小康,雞鴨成群)九籮十籮,陳米爛谷(預兆富豪,儲糧多)。】

攸人有辨指紋測兆頭的習俗。左為籮紋,右為箕紋。(圖/網絡)

每人的每個手指尖上有千變萬化的紋路。但基本的有兩種,一是較規則由內往外籮紋的,稱之為「籮」;另一是不環繞而內敞口,稱之為「箕」。

這一兒歌容易勾起兒時的記憶。長輩手把手與幼兒數著十個手指尖上有幾個「籮」,並訴說著所謂的預兆。而預兆的內容有很強的時代性——體現封建農業社會的典型特徵。

64、【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雪大雪,吃飯過日。小寒大寒,冷(土音「浪」)水成團(hán,指冰雪)。春分秋分,日夜平分(指白天晚上的時間一樣長)。夏至冬至,日夜倒置(指一年中夏至白天時間最長晚上時間最短,冬至則倒過來)。】

五句類似農諺的兒歌,抓住季節的典型特徵,以經典語句體現白話韻味。

65、【鸞山配鳳嶺,金水繞銀坑。】

上朝之時,宋徽宗問:攸邑風土如何?太學博士、攸邑進士彭天益以這一攸縣熟語對答。自此,這一名句在攸縣被當做民謠傳誦至今。

攸縣黃豐橋鎮的柏市有似鳳展翅的鳳嶺,此處有如鸞起舞的鸞山,兩峰相對呼應。(歐陽菊敏 攝)

66、【搭東臺,唱西遊,南腔北調;落春雨,插夏田,秋收冬藏。】

前清攸邑秀才陳之駓著有現存於英國大清博物館的《島孫集》。他數試未中舉,不願為官,成了湖湘知名文人。傳說他曾經為攸縣鸞山戲臺寫此對聯,被當做民謠或童謠傳了下來。

67、【靈龜峰,峰上生峰,風吹楓動峰不動;白茅洲,洲邊行舟,水打舟遊洲不遊。】

據說這也是陳之駓擬寫的,也被作為民謠或童謠在攸縣流傳幾百年。

靈龜峰坐縣城浟水與洣水交匯處。峰頂的「靈龜寺」系明嘉靖所建。1988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曾題寫寺名。

縣城靈龜峰峰谷步行遊道。靈龜寺在峰頂。河對岸是白茅洲,前方是鐵路橋。(劉國柱 攝)

68、【緊你講(gàng),緊你講(gàng),你娘偷到國民黨;緊你話(vǎ),緊你話(vǎ),你娘偷到蔣介石(xiā)。】

攸縣農村曾經流傳的這一順口溜式童謠,打上了20世紀中葉的歷史印記。翻身農民對新中國前夕國民黨的腐敗,非常不滿,對只講空話、不實心為老百姓的政客非常反感。

69、【天上飛機叫,地下發警報,你有機關槍,我有高射炮。打起日本鬼子做鬼叫。】

河北保定鄭新忠以銘記抗日為主題,單車騎行四萬多裡,第105站到達雷公仙弔唁。(攸州網 圖)

這是攸縣抗戰兒歌。1944年6月24日,日寇侵佔攸縣,縣城淪陷。7月8日拂曉,駐守城郊的國民革命軍161師481、482團和150師442、450團在雷公仙痛擊來犯日寇。戰後,老百姓把犧牲的14名官兵的忠骨安葬在雷公仙,並在此設立抗日誌士紀念碑。

70、【山上是銀行,山下是糧倉,地下出寶藏,攸縣好壋墒(地方之意)。】

不知哪位編出如上順口溜,在攸縣流傳於大集體年代。

1976年7月中旬,全國南方水稻生產現場會在攸縣開了七天。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永貴蒞臨現場,在會議期間贊說攸縣物產富,引用了這一順口溜,並把最後一句改成:真是好地方。

國務院副總理陳永貴在攸縣劇院舉行的全國南方水稻生產現場會議上講話。

他夜宿縣委書記吳彥凡在縣委辦公樓的雙間(外辦公室,裡住室,沒有內衛生間)。

71、【闖勁謀事,倔勁做事,靈勁成事。】

組編《話說攸縣》時,我諮詢原《攸縣報》前後任總編輯胡鐵鋼、劉大元。時三個七旬老翁不約而同認為:攸縣人具有闖、倔、靈三特性。成書時,另一七旬老翁、株洲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劉迪凱,將此提煉而書寫如下贊語--弘揚攸人氣質:闖勁謀事,倔勁做事,靈勁成事!這似可作為熟語式民謠流傳。二、兒童謎語三十五首

72、【穿釘鞋,上瓦屋。哪個估中(猜中)哩,就得你做婆婆。】

謎底是農家貓。貓有時爬到農家瓦屋上,踩得瓦行清脆作響。農村兒童常見,容易猜中。攸縣農村流行一句話,道是「祖孫隔代親,公婆愛頭孫」,孫子孫女與祖父祖母格外親。上述謎語最後來一句童趣十足的話:把這貓送給兒童當婆婆。他(她)當然不幹。這時兒童撒嬌,大人跟著傻笑。難得一見天倫之樂風景線。

73、【一隻腳(güó),咚一咚。兩隻腳,上天門。三隻腳,臺上坐。四隻腳,亂罵人。】

兒歌形式的謎語。謎底依次是:攪屎棍;木樓梯;舞臺上安放鼓的三腳架;一見生人就吠的狗——分不清好人惡人。

左圖:兩隻腳的樓梯,想像可上天。 (360圖片) 右圖:三隻腳的鼓架,可在戲臺上端坐。

74、【手拿一張票,腳踏兩根料,前面機關槍,後背吊大炮。】

謎底:上茅廁拉粑粑。舊時農村的茅廁極簡陋。解手的人拿一張揩屁股的紙,蹲在糞池的兩根木料上,前面屙尿,像打機關槍;後面屙屎,像吊大炮。

這兒歌謎似乎是晚清或民國年間的,因為這時才有機關槍和大炮,簡陋茅廁也是那年代的產物。俗語趣說,令人忍俊不禁!

75、【黃鼠狸,尾巴長,日裡挑水,夜吥(即晚上)乘涼。】

謎底:竹洗把。

舊時攸縣人用的竹洗把有兩種:一種是將片片竹片的下端剖成細竹絲,上端用子篾箍緊,內中用木楔子釘入,使其竹絲散開;一種是取帶節竹尾,竹節以下部分剖成細絲篾即可。因為是竹做的,竹絲張開,活像黃尾狼的尾巴,它日裡用,在水中洗物叫「挑水」,晚上不用而閒置,所以叫「乘涼」。

76、【種豆子,開荷花,düō哩豆子得鳥(音近「雕」)吃(音「恰」)。估(猜)中哩,有肉吃;冇估中,吃屎渣。】

謎底:蓮子。攸縣方言「düō哩」(有音無字),結了果的意思。蓮子種下長藕莖開荷花,花謝了結果成蓮子,水鳥飛來啄食。好美的畫面!

77、【老頭(héi)人怕一,機匠怕二,跛(bái)子怕三,財主怕四,塌(hǎ)鼻子怕五,屠夫怕六,死人怕七,姓王咯怕八,病人怕九,生意人怕十。】

邊念兒歌謎邊猜為何怕?老人怕噎(一的諧音),機匠怕二,即兩根縷打結難通過織布的梳背,跛腳怕爬山(三的諧音),財主怕出事(四的諧音),塌鼻梁怕攸縣方言純鼻音「五」(ng)的發音,屠夫怕六月三伏天臭肉,農曆七月死人怕閻王不收(舊時迷信傳說),姓王的怕加個八字無辜挨罵,病人怕久病(九的諧音),生意人怕失(十的諧音)。

這兒歌謎讓兒童懂得用諧音,知道人情世故。

78、【黃泥坳,清水塘,灑摩乃咯妹基,癟咀咯郎。】(打農家四物件)

傳統農家日常生活畫面:鐵鍋正架在黃泥灶上,有人拿著冼帚在盛水的鍋裡清洗鍋鏟。如果這時出謎語,幼童觸景生情,容易猜出上述生活畫面中出現的四物件。以黃泥山包、圓錐底的塘、正在摩擦的冼帚、扁平鍋鏟的形態比擬,又隱喻男孩女孩兒郎,言語鮮活親切。

79、【園裡一園竹,根根是空咯。】(打一物)

將楠竹類比水蔥,找到共同與不同,提高幼童分辨能力。

80、【毛在且(qiě)裡過,且(qiě)在毛裡過,你不相信,你娭毑也有一個。】(打一動作)

近似音字「且(qiě)」,借用,意指「縫」。「娭毑」,即母親。

謎底:梳頭。發與梳的辯證互動,讓幼童思維開竅。

81、【打只謎來估,兩頭兩隻鼓;打只謎來猜,兩頭兩隻奶。】

謎底:一根扁擔挑兩個籮筐。

篾織的籮筐,籮底與籮口稍窄中間大,有點像鼓。木扁擔為防繩子滑動,一頭釘子兩個枘頭,有點像奶頭。農家常用物,農家小孩容易猜。

82、【一根扁擔放地上。】(打一字)

83、【一雙筷子打橫(vǎng)擺桌上。】(打一字)】

84、【一隻(jiá)乃哩睏在矮凳上。】(打一字)

85、【一雙筷子橫(vǎng)咯直咯架起在桌上。】(打一字)

以上四首兒謎,分別以形象會意,讓剛學識字的幼童很容易猜出謎底是:漢字一,二,六,十。

86、【上八不是八,下八才是八,咚間一隻(jiá)十字架。】(打一字)

謎底:米。讓幼童知道漢字點、撇、捺、橫、豎的寫法。咚間即中間。

87、【對面屋裡一隻井(音jiàng),泥鰍鱔魚一大片(piàng),哪個估中(猜中)哩,就請幾(jì,他或她)吃四兩。】(打一處所)

舊時農村的茅廁,是在屋內挖個坑(像井),糞坑內經常蛆蟲湧動,有時還有蛔蟲(像泥鰍鱔魚)。兒謎加調侃,那時讓幼童痴笑。如今的兒童無此經歷,則不明就裡。

88、【對面路上一隻磨,皇帝老子不敢坐。】(打一物)

農村放養的耕牛,往往在回家的路上拉大便,一坨接一坨疊加,有點像上下疊加的磨盤。誰都不敢往上坐,包括皇帝老子。這話體現幼童的口氣。

89、【對面桌上一隻磚,磚上果子萬萬千,有人碼(借用字,拿之意)得果子起(xì),人要聰明手要尖。】(打一物)

描繪:長方形算盤的形態如同磚,圓形算珠如同兒童喜歡的果子。啟迪:珠算需心靈手巧。

圖∶算盤形如方磚、算珠形如圓果。(360圖片)

90、【對面坳上一隻狗,一隻樹上咬一口。】(打一物)

有時狗咬人,有咬樹的狗嗎?而且一咬,就留下一口的痕跡。能有這樣功能的只能是很硬的銳器。農村小孩容易猜出:斧頭。

91、【我屋天出頭,借你屋午出頭,不肯我就大口包小口。】(打三字)

鄰裡女人之間文明問話。問話如此斯文,對方很可能樂意借牛給問話者的丈夫用於耕田,不讓問話者失望回家。請讀者從中找出這三個字吧!

92、【你盳(māng,望)到我,我盳到你,你還盳到我,我頓過(借用詞,撞擊、穿過之意)你。】(打一手工)

謎底:縫扣子。縫扣子時眼睛與扣眼相對(互相「盳」),針線穿過扣眼,即針尖撞擊過去了。表示相持之中不輸對方的心態。

93、【你盳(māng,望)到我,我盳到你,你還盳到我,我灸(jiū)過你。】(打一動作)

謎底:用毛巾洗臉。借用詞「灸過」,用勁擰之意。洗臉時眼睛與毛巾相對(互相「盳」),將毛巾擰乾。也是表示相持之中不輸對方的心態。

94、【兩弟兄隔只坳,一世都趕不到。】(打一物)

謎底∶左右耳朵。「兩弟兄」多親密,在頭部的兩邊如同相隔一座大山,一生竟不能追趕過去會面!多遺憾。

95、【兩弟兄打隔壁(biá),一世煮粥吃(qiá) 。】 (打一物)

謎底∶左右鼻孔。「兩弟兄」緊挨,一生能夠共做同一件事∶「煮粥」。以此比擬一種生理現象:鼻孔內存留很多鼻涕時,氣流衝擊鼻涕的響聲,很像稀粥沸騰的響聲。常有這樣經歷的幼童,會意這情景,總總竊笑。

96、【十條田塍八條溝(géi),條條田塍瓦蓋頭(hěi)。】(打一物)

請讀者把自己的兩隻手背擺著看,就是這情景。攸縣的父母親就著這動作給幼童念這兒謎,哪有猜不出謎底的?

97、【一隻屋,窄一窄,底裡住哩五個豆豉客(ká)。】(打一物)

謎底:鞋。一隻裡面五個腳趾,被比擬五個客人。腳趾沒洗,臭味,與豆豉怪味差不多。所以,被稱呼為豆豉客。

98、【十人上高山,八人辛苦兩人閒,去時大雪紛紛落,回時紅日照西山。】(打一現象)

說的是癩痢頭抓癢。皮屑抓落後,露出有血痕的頭皮。需以同情心說這兒謎。

99、【高樓大廈低頭進,清人(清清白白之人)走路路不平,芒錘打鼓鼓不響,清油點燈燈不明。】(打四種人)

謎底指殘疾人。依次是∶駝背,跛腳,聾啞,眼瞎。各有各自的苦楚。

100、【一隻tèi副,冇底冇蓋,只裝得肉,裝不得菜。】(打一物)

借用詞「tèi副」 ,指舊時農村廚房用具,可盛水用於洗菜、洗碗筷的圓木盆。如果沒有底,就兩頭空。以此形態比擬縫補衣服時的一件輔助工具——頂針。頂針套進無名指節,抵住針後頭,讓針尖容易穿過(過去納布鞋底常用)。頂針套住肉手指(裝肉),卻不能裝菜(盛菜)。

左圖∶頂針。右圖∶「tèi副」,即圓木盆。

101、【孔明諸葛亮,坐在機巧壋。擺開八卦陣,要提飛天將。】(打一昆蟲)

謎底:蜘蛛。以蛛網比擬為八陣圖,由此聯想到諸葛亮。機巧壋,攸縣話指安裝暗密機關的地方。

102、【鐵做欄杆木做牆,但見哪吒打龍王。哪怕你是皇家女(也有為「黃花女」),脫掉褲子搞一場。】(打一生活活動)

謎底:洗澡。舊時攸縣洗澡器具是木頭做的浴盆(稱腳盆),盆腰用鐵箍箍緊。「鐵做欄杆木做牆」是形象比擬。把洗澡的場面比喻哪吒鬧海也很相像。這後兩句聽起來有點不入耳,帶有幾分調笑。

103、【一隻東西五寸長,一頭有毛一頭光。捅進去乾乾淨淨,扯出來連水帶漿。】(打一生活活動)

謎底:刷牙。謎面是完全的攸縣土話,開頭,人們往往以為是格調低下的粗俗謎底,這足見做謎面的人很「鬼」。

104、【遠看是只牛,近看不是牛。打起牛牯叫,還話不是牛。】(打一工具)

謎底:木油榨。歸時的木油榨,小孩遠看這龐然大物有點像牛。榨油時撞錘打在木楔子上,其響聲與牛的叫聲叫相似。

105、【生來白如雪,叮噹響如鐵。一日三個澡,夜吥櫃內歇。】(打一物件)

謎底:瓷碗。從「一日三個澡」的表意語,小孩容易猜出。

106、【河下一條船,呢呃呢呃到攸縣。一頭裝搖車,一頭裝牛糞。】(打一工具)

謎底是木匠劃線的工具——墨斗。搖動時墨線可伸縮。鬥內吸取墨汁的布料被比作牛糞。

圖∶船型墨斗。中間搖手,左即墨斗,掉落鬥外的是墨線,拉長一彈即畫出直線。

三、遊戲口訣五首

兒童遊戲口訣也可算兒歌一類。它由孩子們玩樂時唱出的自己內心的喜悅。20世紀50至60年代初的攸縣,那時節那學堂那村莊那月光下,到處洋溢著這種童心韻語!而今那原始的遊樂已成為遠去的記憶。

(一)種蓮子

107、【種蓮子,開荷花,不知蓮子走哪家。噴噴子笑,笑噴噴,莫得黃狗崽、黑狗崽曉得信。】

種蓮子是成群孩童的遊戲,合唱兒歌后種蓮、猜蓮。可供8~10人遊玩。先划拳(錘子、剪刀、布)選定1個「種蓮人」和2個「猜蓮人」(即黃狗崽、黑狗崽),以贏者為種蓮人,輸者為猜蓮人。其他人站成一排,雙手張開手掌在胸前。種蓮人雙手捧幾顆石子(一般為3顆,石子選用圓珠形為最好),與站著的孩童一個個雙手接觸,把石子任意丟在某人的手裡(可以丟給1人,也可丟給2人或3人,亦可以不丟給任何人),丟石子時不現形跡,接到石子或未接到石子的孩子,與種蓮人接觸後都把手合緊。後請兩個猜蓮人察看受蓮人的神色,找出實際受蓮人。凡猜中者,做下次種蓮人,被猜中者做下次猜蓮人;沒猜中者,繼續做猜蓮人。因為是孩童,誰被種上「蓮子」,極容易露出臉色與未種上的不一樣,以這樣的方式考驗猜蓮人的察顏觀色的能力。可一輪接一輪玩遊戲。

(二)老鷹抓小雞

這也是一個兒童群體遊戲,攸縣人又稱「賣龍」或「捉雞崽」。一般在村子裡寬敞的禾坪裡進行。玩遊戲的孩子七人以上,一個大點的孩子做「老鷹」,另一個大點的孩子做「母雞」,其他的都是「小雞」。「母雞」後面的若干孩子依次牽著前面孩子的衣後襟,最後一個孩子選較靈敏的擔當。「母雞」帶著長龍似的一群「小雞」,在場上轉圈兒,邊轉邊唱遊戲歌,唱完更開始抓小雞。「老鷹」抓「小雞」時,「母雞」張開雙手阻擋。「老鷹搶」,「母雞攔」,「小雞躲」。儘管「小雞」靈活地左右躲閃。還是容易被「老鷹」抓到。玩起來,往往能抓到1~3人就樂翻了天,無法繼續下去。

這遊戲歌對白歌詞有三種(雞長龍為「甲」,老鷹為「乙」)。

之一:

108、【甲:嗶哩剝囉。

乙:你做咋咯。

甲:我過身(路過)咯。

乙:你莫偷我的瓜瓜。

甲:你咯瓜瓜幾大嘰(多大了)?

乙:我咯瓜瓜捶巴子(拳頭)咕大嘰。

(二遍重來,頭5句相同)

乙:我咯呱呱飯碗咕大嘰。

(三遍重來,頭5句相同)

乙:我咯瓜瓜得你偷呱及哩(被你偷走了)。】

「婆婆」(老鷹)怒起,開始抓小雞。

之二:

109、【甲:牽龍,賣龍,婆婆吃酒面紅。

牽缸,賣缸,婆婆吃酒面光。

婆婆,賣龍不?

乙:不買。

(如此三遍)

甲:婆婆你是只老妖怪!】

「婆婆」焦躁,便開始「搶龍」(即搶小雞)。

之三:

110、【甲:一根香,二根香,走到王布嶺(皇圖嶺)大天光。

婆婆!走你屋捉狗崽。

乙:我屋狗崽還冇裝(沒生下來)。

(第二遍,甲詞重複)

乙:我屋狗崽還冇開眼光(開眼睛)。

(第三遍,甲詞重複)

乙:我屋狗崽還過不得地方(攸縣話的「地方」,有時指「門檻」)。

甲:你屋冇得狗崽捉,婆婆發糊腔(說糊話,或糊弄人的意思)。】

「婆婆」嗔怒,抓「小雞」開始。

(三)雞公睪

111、【雞公睪,鴨公睪,你吃翼拍(讀yēpá,肢膀)我吃爪(zǎo)。】

玩法是: 兩個孩面對面。首先,每個兒童將自己10個手指互相交叉捏住,翻手向上到頭頂;接著,一手反搭在自己腦後的頸部,另一手搭在對方腦後頸部,兩個人的姿勢正好一正一反;然後,邊重複唱,邊打轉轉。只轉幾圈便暈頭轉向。以此練平衡能力。

四、童趣繞口令九首

(一)習練式吐音轉換繞口令

112、【白瓦子刮白壁頭,白斧頭劈白劈柴。】

按攸縣方言拼音方案(筆者執行主編的《攸縣方言》卷首),可拼寫如下:

Pá ngà zi kuá pá bià héi,pá fuò hěi piá pá piá tǎi 。

音節念得快時,pa與bia、 pa與pia容易打混,一打混就走調,顯得很彆扭。 可小孩開頭總念不圞(完整),總走調,就跟著大人一起傻笑。 這繞口令主要是練口齒吐音的。

113、【今日過端陽,又俵(biāo,借用字,分發之意)包子又俵餅(biàng)。】

難度在於音節俵biāo與包báo、俵 biāo與餅biàng的區別,最容易搞混走調,一走調就會被譏諷為大舌子,很搞笑。

114、【對面坳上爛只鼓,碼到(拿著)布來補。是鼓來補布,還是布來補鼓?】

繞口混淆的音節在後兩句。

115、【擔幹稈(gón gòn) ,過幹河(gón hǒ) ,碰得麻貓咬麻鵝。是麻鵝咬麻貓,還是麻貓咬麻鵝?】

快念時,繞口混淆的音節是:「咬ngào」容易錯念成「mào」;最後一字「鵝ngǒ」容易錯念成「mǒ」。

116、【天上一隻雁(ngā),地下一隻鵝(ngǒ)。雁七雁八鵝鳴雁,鵝七鵝八雁鳴鵝。】

這也是習練口齒吐音的。

(二)循環式憋氣連念繞口令

117、【七姊妹,七隻角(qiéjiá gó)。東邊出,西邊落(luō)。一口氣(yéhèi xī),哇(音vā,「說」之意)七個(gō)。】

把七鬥七星比作七姊妹,她們分布成七個倚角,每晚從東到西起落。

這擬人的描繪勾起了兒童的興趣。而小孩最感興趣是,憋著氣連念這順口的兒童繞口令,漲得臉通紅,最後能連「哇(說)七個」,就得意忘形 。

由北鬥七星鬥邊的天樞星延長五倍,可找到比較亮的北極星而辨別方向。 (圖/網絡)

(三)連環式問答繞口令

其一:

118、【對面嶺上咋個叫?

蟬(音「賢」)叫。

蟬何解叫?

有厴(yán,大而圓的蓋,指蟬的發聲器)。

螺頭有厴(指田螺的蓋子)何解冇得叫?

泥內寢(裡面)咯。

格蟆(青蛙)泥內寢咯何解有叫?

大口(hāihèi)。

皮曲(收稻穀用的簸箕)大口何解冇得叫?

竹咯。

笛子竹咯何解有叫?

有眼。

篩子有眼何解冇得叫?

有沿(xiǎn,指圓框邊)。

銅鑼有沿何解有叫?

銅咯。

鎖銅咯何解冇得叫?

有須(鎖芯)。

羊有須何解有叫?

有毛。

蓑衣有毛何解冇得叫?

一皮皮(一片片)咯。

雞公個冠一皮皮個何解有叫?

尖咀。

犁尖咀何解冇得叫?

鐵咯。

梁鏜(lingháng,過去吊在火塘上煮飯燒水的鍋)鐵個何解有叫?

鑄鐵個。

秤砣鑄鐵個何解冇得叫?

頗實(質地固實無空隙)咯。】

以上列數蟬、田螺、青蛙、簸箕、笛子、銅鑼、銅鎖、羊、蓑衣、公雞、犁尖、鐵鍋、秤砣13種動物或物件,通過環環相扣的一問一答,區分它們之間的共性與個性,從而啟迪幼童智力。

其二:

119、【對面嶺上咋個叫?

蟬(音「賢」)叫。

蟬在哪裡叫?

蟬在竹子上叫。

咋個竹?

黃(váng)竹。

咋個黃?

雞子黃(即蛋黃)。

咋個雞?

野(音yà)雞。

咋個野(音yà)?

對面嶺上十二爺(「十二爺」在攸縣北鄉土音是「碩哦呀」,意指調侃我呀)!

呸巧(氣憤回話)!】

這裡一環扣一環的問答,只有簡單的分辨。

(四)螺旋式辨識繞口令

120、【六月六,打白霜,打起兔子茅底裡鑽;

兔子還有一身毛,折引(可憐,以下同)鯉牯水上刨(pǎo);

鯉牯還有鯉牯鱗,折引鯰魚零(līng)光身;

鯰魚還有鯰魚須,折引泥(音lěi)鰍泥(音lěi)底裡溜;

泥(音léi)鰍還有泥(音lěi)鰍眼(音ngàn),折引螞蟥水上彈;

螞蟥還有螞蟥鉗,折引米公(螞蟻)樹上沿(vǎn);

米公還有米公窠,折引蛤蟆打赤腳;

蛤蟆還有蛤蟆皮,折引雞公夜夜啼;

野兔茅裡鑽——野兔還有一身毛;

雞公夜夜啼——雞公還有雞公冠;

(360圖片)

雞公還有雞公冠,折引老鼠各壋(到處)翻;

老鼠還有三擔糧,折引眼子(盲人)何嗞(怎能)行(hǎng);

眼子還有兩根棍,折引駝子何嗞睏(睡);

駝子睏起兩頭翹,折引vê子(兔唇咀)何嗞笑;

vê子笑些兩隻口(音hèi),折引跛(音bāi)子何嗞走(音zèi);

跛子走起(zèixì)喏(luó)在咕喏(指單腳跳),

逗起(déixì)猴子偷包穀(音「xüó」)。】

以上,從自然現象進門,引入兔子、鯉魚、鯰魚、泥鰍、螞蟻、青蛙、公雞、、老鼠8種常見動物,從中分辨各種動物的優劣處境;再引進盲人、駝背、兔唇咀、跛腳4類殘疾人,以關切口氣訴說困境,以肯定語氣贊說抗爭(如盲人持拐杖、跛腳跳著走),最後戲說猴子在農戶莊家地偷食玉米棒的樂趣。全文14個螺旋演進,童趣盎然。

相關焦點

  • 這些被逐漸遺忘的老長沙童謠,與《月亮粑粑》一樣有趣
    這讓人想起他那些童趣盎然的童謠,在窗外灰濛濛的霧霾映襯下,怎麼也難拾當年味道。不過,對於大部分童謠來說,提及的地名還在,描繪的社會風情還留存在生於60年代的一批人記憶裡。那首「六月裡天氣熱,扇子借不得」的老長沙,「糖粒子多的五一路」,「楊裕興的面,奇峰閣的鴨,德園的包子真好呷」……除了一口濃重的湘音與童趣之外,分門別類的童謠也可以梳理出語言遊戲背後的社會生活場景和古湘語的綿密意味。
  • 童聲唱童謠 播撒真善美——廣西柳江用好童謠弘揚核心價值觀
    跳起春牛舞,舞起板凳龍;跟著春天走,長大要成龍……」走進廣西柳江縣壯語文學校附屬小學,正值大課間活動,2900多名活潑可愛的孩子們伴著韻律唱起童謠跳起學校編排的「校本操」。這首《板凳龍》是流傳在壯族地區的童謠,經譜曲後廣泛傳唱。學校石琴社團還將這首童謠用柳江出產的特有樂器石琴進行演奏,多次參加大型演出。
  • 從小唱到大的童謠,背後都是不能細想的故事
    第一集,嚴良、普普、朱朝陽三人唱到「船上有棵桂花樹」時,張東升把嶽父嶽母推下了山;第三集,朱晶晶從閣樓上摔落之前,少年宮合唱班正在排練這首歌;第六集更加瘮人,伴隨著「槳兒槳兒看不見,船上也沒帆,飄呀飄呀,飄向西天」的歌詞,前一幕裡,三個孩子還幻想著在大海和天際間漂流,後一幕,張東升妻子的屍首居然漂到了岸邊。
  • 「隱秘」的兒歌火了:從小唱到大的童謠,背後故事細思極恐
    有種說法是諷刺埃利諾皇后胡亂徵收過橋稅,但更多的人卻認為這個童謠在暗指一種殘忍的建築祭祀活動。相傳,只要把小孩活埋進橋柱裡,孩子的靈魂就會守護大橋永遠不倒。在英國倫敦橋修建的時候,不少流言說橋下埋著少女的屍體。此事至今沒有確切的考古驗證,但卻在童謠裡一代代傳唱了下來。
  • 綿竹人,兒時的經典童謠、順口溜,你還唱得到嗎?
    我和小夥伴兒們唱著童謠,夢裡好像下著小雨。長大後,兒時的夥伴漸行漸遠,只有童年的歌聲,可以在腦海裡一直保存到永遠。拖拉機噔噔蹬,後面坐個日本人...歪雞婆果多果,下個蛋兩斤半...遭了,想不完了...讓我們再聽聽童年的歌聲吧!
  • 在「國風童謠」裡,讓孩子熱愛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由中糧福臨門主辦的「我愛唱童謠」迄今已舉辦了三季,今年以「詠經典」為題,探討兒童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我想以其中的這首《小小幸福花》為例,來說明兒童音樂在創作上的幾個要點:《小小幸福花》選D調,以4/4拍、BPM 70(每分鐘節拍數)作為兒童較易學唱的節奏形態。
  • 童謠--武義新聞網
    □徐鬥齋  童謠包括古今,內分嬰兒童謠,幼兒童謠,童年童謠,遊戲童謠,特殊童謠和近代童謠六部份。歌詞中有加點的字,是因難寫出土話讀的字,只有用土話去讀,否則不押韻。  一、嬰兒的童謠11首   尚在母親襁褓裡呀呀學語時,母親抱孩兒坐在兩腿上,握住孩兒兩手,做請或謝的作揖動作,一邊唱:   1.花麥餅   請 請 豬(念利)屙狗屙花麥餅   2.金銀寶貝   謝 謝 金銀寶貝滿槽賴(即谷籮)   3.板壁開荷花   把孩兒放在兩膝上,一邊握住孩兒兩手臂向左右擺動作推磨狀
  • 兒歌童謠少人問津 桂林孩子流行「灰色童謠」(圖)
    記者問其中一名學生為什麼不唱兒童歌曲,他回答說:「老師課堂上教的,歌詞太土,節奏也不好!平時聽到的都是這些流行歌,我們不唱這個唱什麼?」  30日下午4時左右正是下課時間,在崇善小學校園內,記者隨機採訪了10名不同年級的學生,問他們平時在學校裡唱什麼歌。其中有7人都表示愛唱流行歌曲。
  • 開團| 毛毛蟲點讀筆,Sing Along歡唱童謠系列,可唱、可讀、可攜帶...
    原標題:開團 | 毛毛蟲點讀筆,Sing Along歡唱童謠系列,可唱、可讀、可攜帶的童謠書 而語感啟蒙的第一步,可以選擇從充滿韻律感和節奏的童謠開始。 童謠的語言簡短,押韻、重複性高,讓孩子在聆聽和模仿的過程中,提升對英語語音和音素的意識和發音能力。 琅琅上口的童謠,簡單的故事結構,讓孩子在唱的過程中,了解故事情節,形成對因果關係、發展順序的基本認知,形成初步的閱讀能力。
  • 當代童謠面臨生存尷尬 孩子們愛傳「灰色童謠」
    在北京一些兒童繪本館,外國童謠也受到青睞。約翰繪本館負責人劉老師說:「英文童謠朗朗上口,讀起來很好玩,孩子們連說帶唱確實挺喜歡的。」她認為,相比之下,國內童謠編得有點牽強,好玩好聽的太少了。朝陽區安慧裡中心小學學生萬舒憶今年11歲,她還記得上學期寫的一首童謠《企鵝》:「小企鵝,真可愛,肚皮圓,背上黑,走起路來真可愛。」除此之外,她還寫過交通安全童謠,其作品隨後張貼在樓道裡,讓同學們增強安全意識。而關於這些童謠是如何完成的,萬舒憶回憶說:「這些都是老師留的作業,我求媽媽、姥姥幫我,才交了作業。」
  • 疫情未結束,仍需宅在家,益智的童謠教寶寶唱起來,解悶又益智!
    童謠就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通過念童謠,孩子無論在節奏感、語言、遊戲等等方面都能得到滿足。從孩子出生就可以引入童謠和兒歌了,因為初生的嬰兒,聽覺相當完備,初生嬰兒能用頭與眼睛的移動,表示對來自不同方向聲音的反應。
  • 童謠:十個小朋友
    >童謠:十個小朋友2016-06-13 10:28:3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一隻小蜜蜂呀  二隻小耗子呀,跑到糧倉裡呀,吃呀,吃呀。  三隻小花貓呀,去抓小耗子呀,追呀,追呀。  四隻小花狗呀,去找小花貓呀,玩呀,玩呀。  五隻小山羊呀,爬到山坡上呀,爬呀,爬呀。  六隻小鴨子呀,跳到水裡面呀,遊呀,遊呀。  七隻小百靈呀,站在樹枝上呀,唱呀,唱呀。
  • 《和我一起唱》| 小小機關書的創作之旅,和經典童謠一起環遊世界!
    仔細看看繪本中的所有文字,其實僅僅是童謠歌詞,非常單純,但書裡的圖像卻另有玄機,訴說著歌詞之外的另一條故事線...... 例如在《划船歌》Row, Row, Row Your Boat 中,歌詞描述划船的歡快,但在圖像故事裡,小船上的三位小主角,卻是在叢林、極地進行了一場驚險的航海大冒險。
  • 我的童謠記憶(上)
    一般與童謠合稱為兒童歌謠。以適合兒童接受、傳唱為特點,大多數表現兒童對社會生活現象個觀點。」作者認為,兒歌、童謠是成年人、文學家為兒童創作個、適宜兒童接受搭傳唱個兒童文學作品,好像兒童傳唱兒歌、童謠,也要承擔社會責任搭義務。讓兒歌、童謠蒙上政治色彩,增加了兒童個社會責任。
  • 童謠:頂頂幫
    童謠,陪伴我們長大,給了我們對世事人情的最初認知。穿著開襠褲,手拿篾片木棍,滾著混沌鐵環,追著小黃狗,一群小夥伴跳躍在田間地頭,聲音稚嫩,語調拖拽,一天天唱,一天天長大---那熟悉的,陪伴童年的歌謠。這些漸行漸遠的場景,對正在失去童謠的一代代孩子們來說,漸如前世。
  • 《錦衣之下》:陸繹受傷後今夏唱起了童謠
    今夏唱給陸繹的童謠今夏是錦衣奶奶心中永遠最溫暖、最可愛、最寶貝的存在,無人可替代。在陸繹的心裡也是這樣,無人能夠取代今夏在他心裡的位置,曾經他的心中空空如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因為無人值得他放在心裡。陸繹想起自己夢裡的那個小姑娘,他讓今夏唱個曲給他聽。今夏唱起小時候的兒歌:一二三,三二一,七顆星星來照亮,七顆星星引方向。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顆星星來照亮,七顆星星引方向。鬥柄東指春,鬥柄南指夏,鬥柄西指秋,鬥柄北指冬。今夏唱,陸繹聽。好美的畫面。
  • 孩子為何喜歡灰色童謠
    在機關工作的吳女士說,讀小學五年級的女兒買的硬皮本上經常印著「有錢人終成眷屬」、 「度日如年,情何以堪」等「潮人潮語」,最近女兒回家又唱一首學校裡新流行的《真心英雄》:「在我心中,老師最兇,晚上補課到九十點鐘;回到家裡,老媽最兇,盯著作業從不放鬆……」這些看似調侃取樂、彰顯個性,但傳遞著不良情緒的灰色童謠,會不會在不經意間汙染著校園環境,侵蝕著孩子幼小的心靈?
  • 原來童謠不單純
    這類聽起來怪不對勁的童謠,不僅國內有,國外更多。日本有首叫《かごめかごめ(籠目籠目)》的童謠。這是一首孩子們做遊戲時唱的兒歌,歷史非常久遠,從室町時代一直流傳到現在。圍起來 圍起來籠中的鳥兒啊何時何時出來呢在黎明前的黑夜裡殺掉鶴與龜正後方是誰呢?這個遊戲叫「小間取」或者「子捕り」,一個小孩做「鬼」,蒙著眼蹲在中間,其他的孩子拉著手圍成圈,邊轉邊唱這首童謠。
  • 郵票上的童謠 | 獻給孩子的藝術詩畫
    童謠裡,有媽媽溫暖的愛撫,有天真無邪的囈語,還有對於生活的感悟和啟迪,趣味的,嬉笑的,譏諷的……熔為一爐,既包羅萬有,又顯淺易懂。它不僅是日常娛樂的佐料,更是世代傳承的一種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童謠也是一種啟蒙教育。
  • 行為規範心中記,知禮明德益終生 鯉小附幼「文明禮儀」童謠比賽...
    面對著臺下的同伴、家長以及評委老師,孩子們可一點也不怯場,在舞臺上唱唱跳跳,向在場觀眾展現出了他們身上特有的童真。童謠節目 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據了解,孩子們表演的童謠,皆由各班教師和孩子們結合本班級情況,自主編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