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純氫氣分離膜材料規模化製備技術示範裝置建成—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侯守福 5月21日,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甲烷高效轉化新材料與新過程研究組(DNL1902組)研製的高性能金屬鈀複合膜材料和800m3/h規模超純氫氣純化技術進行了工業應用示範試驗並獲得成功。這是我國自主開發的國際上首套利用廉價金屬鈀複合膜進行超純氫氣純化的工業應用示範裝置。 

 

5月17日,由科技部高技術中心組織的專家組對DNL1902組和華海制氫設備有限公司承擔的國家「863」膜專項課題「超純氫氣分離膜材料及規模化製備技術」進行了現場測試,得出如下結果:

 

(1)在800m3/h裝置上,採用純度為99.92%的氫氣作為原料,可以獲得純度為99.99995%的超純氫氣,氫氣回收率達到91.2%,氫氣產量為847m3/h。

 

(2)專家還對另外一套30m3/h超純氫技術示範裝置進行了現場測試,結果如下:採用純度為99.9995%的氫氣作為原料氣,可以獲得純度>99.999999%的超純氫氣,氫氣回收率達到91.68%,氫氣產量為30.66m3/h

 

課題組負責人徐恆泳研究員帶領團隊在鈀複合膜材料製備、800m3/h規模的超純氫純化技術上,全面完成了預定目標,專家們認為測試結果超出預期,並對其給予了充分肯定。超純氫氣廣泛應用於電子、半導體、LED和多晶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該工業應用示範裝置的成功開車,標誌著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純氫氣純化技術,可以為上述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廉價的超純氫氣原料。

 

本次工業示範試驗裝置設計先進,全過程實現了自動化操作。在裝置的建設和試驗過程中得到了浙江海天氣體有限公司在配套、資金、氫源、技術、工程、人力等方面所給予的全方位支持。雙方合作緊密、務實高效,也得到專家們的好評,認為是「中科院研究所與高新技術企業合作創新的成功典範」。目前該裝置仍在平穩運行中。

 

 

 

 

相關焦點

  • 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交付—新聞—科學網
    王振鵬/供圖 6月30日上午,自然資源部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項目「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首臺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在深圳正式交付。據悉,該裝置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發設計、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建造,是我國單臺裝機功率最大的波浪能發電裝置。
  • 中科院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功轉讓—新聞—科學網
    籤約儀式現成   科學網8月18日上海訊(通訊員朱泰來記者黃辛
  • 科學家首次成功製備新型半導體異質結材料—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奕課題組與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在新型半導體異質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成功製備並表徵了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
  • 高效柔性儲能器件規模化製備技術問世
    本報訊(記者鄭金武)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王凱團隊在高性能柔性儲能器件製備技術方面取得新進展,開發出一種高比能柔性固態鋰離子電容器的規模化製備技術。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先進材料》。隨著可穿戴智能設備在運動、醫療健康等領域的廣泛應用,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柔性可彎曲電化學儲能器件成為一項重要需求。但柔性儲能器件一般採用化學/物理沉積、組裝、微鈉加工等特殊工藝製備,限制了材料的選擇和使用,導致柔性器件的比能量和力學柔性兩者難以兼得。
  • 關於分離膜技術基礎知識
    分離膜的定義是什麼? 具有將不同物質組分進行分離功能的半透過性薄膜稱為分離膜。分離膜是一種特殊的、具有選擇性透過功能的薄層物質,可實現流體內的一種或幾種物質透過,而其他物質不透過。但實際上,分離膜對於任何組分均具有一定的透過率,故僅能實現組分的部分分離。 按膜材料的形態劃分,分離膜可以是固態、液態和氣態。
  • 液化天然氣閃蒸氣提氦裝置示範項目實現穩定量產—新聞—科學網
    近日,由中科院理化所產業化公司中科富海聯合寧夏深燃眾源公司實施的「BOG(閃蒸氣)提氦裝置示範
  • 無需能耗的海上淡水收集裝置問世—新聞—科學網
    依託這種材料開發的集水裝置,在無需電力的狀況下,經過一個晚上,就能獲得滿足一個成年工作人員次日生活的淡水需求量。該裝置在不久前舉辦的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中獲一等獎。 「常用的海水淡化設備,如反滲透、閃蒸類淡化設備,體積大、重量重,且需要配套相應的電力供應設備為之提供電源。
  • 礦物質重金屬鈍化劑製備技術及實施效果通過評價—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廣州訊(記者朱漢斌)記者從華南理工大學獲悉,由該校環境與能源學院教授石林課題組和廣州康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礦物質重金屬鈍化劑的製備技術及在汙染農田的實施效果」於2017年12月26日在廣州通過科技成果評價。經專家評審,認為該項成果屬於國內首創技術,整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揚大研發無需能耗的海上淡水收集裝置—新聞—科學網
    依託這種材料開發的集水裝置,在無需電力的狀況下,經過一個晚上,就能獲得滿足一個成年工作人員次日生活的淡水需求量。不久前,該項目在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中榮獲一等獎。 「常用的海水淡化設備,如反滲透、閃蒸類淡化設備,體積大、重量重,且需要配套相應的電力供應設備為之提供電源。
  • 甘肅省同位素實驗室啟動建設—新聞—科學網
    該實驗室以發展同位素及相關技術為核心,由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蘭州大學、中核蘭州鈾濃縮有限公司、蘭州理工大學共同建設,建設期為兩年。 揭牌儀式現場,首任實驗室主任、近代物理所副所長趙紅衛介紹,該實驗室將主要聚焦三個研究方向,即面向世界科學前沿的超重元素合成研究和超重穩定島探索、面向國家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同位素技術研發和面向甘肅省產業升級的同位素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
  • 製備黑磷納米材料有了高效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由於太陽能成本低廉,將太陽能轉換為產物化學能的光催化合成氨技術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方式,而實現高效的光催化固氮的材料基礎是半導體光催化劑。黑磷是一種新型非金屬層狀直接帶隙半導體材料,具有高載流子遷移率、覆蓋從可見到中紅外的可調帶隙等獨特性質。
  • 朱美芳院士:把碳纖維穿在身上—新聞—科學網
    那麼,用什麼材料來製造這樣的存儲器件呢?朱美芳看中了碳基纖維。 「碳基纖維是理想的電極材料。石墨烯等碳材料,由於其高導電率、優異的電化學性能,將會在這類智能服裝上大放異彩」。 如何將硬質的碳變成柔軟的纖維,如何設計出儲電性能優異的碳基雜化纖維,成為技術上面臨的挑戰。 這些年,針對這樣的挑戰,朱美芳帶領著科研團隊不斷探索。
  • 液氫:能「上天」可「落地」—新聞—科學網
    當前,氫的輸送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高壓氣態運輸,這是目前氫能汽車發展的主流技術;二是管道輸送;其次就是低溫液氫輸送。雖然我國當今尚以高壓氣態氫為主流,但陳霖新建議還應積極進行民用液氫的生產應用示範。 我國在液氫的製備、儲運及應用裝備技術突破,尚需要時日,但預計2030年液氫儲運所佔比例將會明顯增大。陳霖新表示,目前在我國積極開發液氫生產技術及其裝備製造是大勢所趨,並應採取軍民融合加快發展進程。
  • 鈉離子電池高電壓正極材料低能耗規模化製備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在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綠色化工研究部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清潔能源團隊多年來持續不斷的合作及共同努力下,鈉離子電池用聚陰離子型高電壓正極材料的低能耗規模化製備取得了重要進展最近,在針對NVPFs進行了一系列水熱/溶劑熱合成方法系統研究之後,她們進一步提出以萃取分離為前提直接製備功能材料,即萃取分離製備一體化的概念,並以Na3(VOPO4)2F(NVPOF)為例,開發了一步便利的室溫可控制備技術,闡述了這一概念的具體應用。NVPFs自1999年由法國科學家J.-M.
  • 清華材料學院:開發出一種全新的納米顆粒製備技術
    近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伍暉副教授課題組開發出一種全新的納米顆粒製備技術,首次提出利用高速旋轉卷對卷裝置控制納米顆粒的生長過程,成功實現了金屬單質、合金和金屬氧化物等多種材質的納米顆粒製備,為金屬納米粉末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機遇。
  • 濃縮鈾-235甲種分離膜的研製
    錢三強同志說:「請你們來是因黨和國家已經決定,把研製鈾-235分離膜任務交給你們去完成。分離膜與粉末冶金及有色金屬有關,你們是這方面的黨員專家,任務緊迫,要儘快完成。」 當時,我們對鈾同位素分離膜真是一竅不通,在有關粉末冶金的國內外期刊或書籍上,也從未見到過任何相關報導。錢三強同志把原子能所參加本項目機理研究的同志請來,介紹了分離元件的具體技術要求。
  • 清華材料學院《Matter》:開發出一種全新納米顆粒製備技術
    伍暉副教授課題組開發出一種全新的納米顆粒製備技術,首次提出利用高速旋轉卷對卷裝置控制納米顆粒的生長過程,成功實現了金屬單質、合金和金屬氧化物等多種材質的納米顆粒製備,為金屬納米粉末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機遇。
  • 碳氮化物2D材料合成有新法—新聞—科學網
    路易斯酸熔鹽合成MXene示意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黃慶課題組與四川大學、法國土魯斯大學和瑞典林雪平大學等學者合作,發展出路易斯酸熔鹽合成MXene的通用方法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材料》。 碳氮化物(MXenes)是2D材料系列的最新成員之一,具有獨特的2D層狀結構,親水性表面和金屬導電性,在諸多領域尤其是電化學儲能領域顯示出獨特的優勢。已有研究表明高導電MXene具有很強的吸波能力,在5G網絡中的抗電磁幹擾有潛在的應用。
  • 前沿化學-高透量無機分離膜的製備
    在膜和膜技術發展歷史上,開發較早而得到廣泛應用的是各種有機高分子膜材料,但由於其不耐高溫,易受酸鹼腐蝕、細菌侵蝕,強度低,易泡脹,出現皺褶.等缺點,而無法完全滿足膜分離過程的需要。無機膜在近十年來發展迅速,與聚合物膜相比,具有一系列獨特的優點,如耐高溫,化學穩定,耐腐蝕,力學強度高,結構穩定和易於清洗再生等,尤其適應膜分離過程在高溫、苛刻環境下實際應用的需要,因而在食品飲料、醫藥衛生、生物技術、化工冶金、環境工程、生.物技術以及新型能源方面有著廣泛的技術應用,是一個方興未艾的高新技術領域。
  • 裴雪濤團隊利用幹細胞技術研製人工血液取得突破—新聞—科學網
    年集智攻關,建立了「人工血液」製備工藝,並通過幹細胞技術,成功製備出「人工紅細胞」。經軍地衛生和藥監權威機構檢測,該「人工紅細胞」與正常紅細胞的血紅蛋白含量、攜氧能力和滲透脆性等各項指標基本一致,是幹細胞來源、體外製備最接近臨床應用的生物科技成果,擴增率可達10萬倍以上,明顯優於以往技術水平,為規模化生產奠定了重要基礎,使我國幹細胞製備「人工血液」的研發水平進入國際一流行列。 血液是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