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國際頂級期刊Nature雜誌刊登了中國科學家的一項重大突破成果。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院潘巍峻研究員團隊,歷時6年攻關,在世界上首次高清晰解析了體內造血幹細胞歸巢的完整動態過程,開闢了造血幹細胞長時程在體研究的新時代。
圖片來源:Nature
01、造血幹細胞
人體的血液中包含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各個類型的細胞。它們形態各異、各司其職,但卻擁有著共同的來源——造血幹細胞。
作為人體血液系統中的始祖細胞,造血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通過增殖、分化,產生全部血細胞類型,維持生命。
120秒動畫科普造血幹細胞「歸巢」
造血幹細胞在循環系統中尋找其最適宜的微環境的過程被稱為「歸巢」,只有尋找到自己的「家」,造血幹細胞才能有效發揮其功能。
在健康的生理狀態下,造血幹細胞仿佛攜帶一部GPS,總能找到其最佳位置。那麼,這些造血幹細胞是如何找到其正確位置的呢?這是很多科學家團隊試圖弄清的問題。
02、攻堅克難
然而,由於「造血幹細胞歸巢」這一生命過程的時空跨度非常大,其具體發生機制一直不為人知。
潘巍峻研究員及其核心研究團隊:後排從左向右為此項研究成果的共同第一作者李美、李丹彤、薛文志。(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院)
為攻克該科學難題,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院潘巍峻研究員帶領其研究團隊,歷時6年,整合了遺傳調控、免疫螢光標記和活體成像等多種技術,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研究體系。
該系統可以在體內直接觀測新生造血幹細胞歸巢的完整過程。通過大量統計學分析和實驗驗證,該研究團隊首次闡明了造血幹細胞歸巢的時空規律,找到了造血幹細胞在造血組織中歸巢停留的「熱點區域」及其中特殊的靜脈微血管結構。
此外,在歸巢停留的「熱點區域」中,他們還發現了一種可以識別並且引導幹細胞歸巢的巨噬細胞新亞群,並將其命名為「先導細胞」。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秘造血幹細胞體內歸巢全過程
03、意義重大
總結來說,該研究首次通過活體成像直觀記錄了歸巢各個階段細胞與微環境的相互作用機制,闡明了該生命過程中不同組織細胞之間的動態協作過程。這些發現極大豐富了現有的對造血幹細胞歸巢機制的科學認識。
這項成果是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的原創性重大科學發現,標誌著我國科研人員在國際造血幹細胞領域開創了長時程、高分辨、在體研究的新時代。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血液科主任陳彤教授表示,這一發現預示著今後在臨床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時可以靶向的、定向誘導造血幹細胞的歸巢,從而大大提高以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