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管理人員總是像一個陀螺一樣在工作上不停的轉動?仿佛所有工作都堆到了一起,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卻永遠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今天第一管理學派想和大家說說如何減輕自己工作的同時,又能提高管理效率。
我們先來看一個銷售經理他一天的工作安排:
早上9點到公司籤到,開始閱讀郵件,回覆郵件;
11點,審閱員工A上周遞交的終端客戶活動合作方案;
下午1點,開始準備2點鐘的會議,搜集資料,整理方案;
下午2點,與同級別管理人員一同參加領導召開的會議;
下午3點,與員工A探討活動方案修改建議;
下午4點,找個安靜的會議室,集中精力審閱員工B提交的調查報告;
下午5點,閱讀員工C發來的競爭對手信息和市場信息報告;
下午5點半,看員工D的宣傳設計方案;
下午6點,查看員工E、F在上海、廣州當地的業務推廣方案;
晚上8點,還在加班,因為手頭的事務還沒處理完,帶回家繼續。
在周末,他通常選擇在家加班。
這名銷售經理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完善合作方案,如何避免數據錯誤,如何讓推廣方案更完美。但他的時間好像永遠都不夠用,手頭上永遠都有做不完的工作。
可以看出,這名銷售經理習慣大包大攬,事無巨細全部一人承擔,其中很多事本來都是應該由其員工去完成的,或者應該授權給員工去完成的,但他卻大包大攬,終日忙得不亦樂乎,但效率似乎並不高。
比爾翁肯提出過一個有趣的管理理論——背上的猴子,該理論比喻的是責任和事務在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轉移。
「猴子」也就是分配給員工的工作,原本在員工的背上,但上司在聽員工匯報、替他們拿主意出方案的時候,不知不覺中就將「猴子」轉移到了自己的背上,或者是「猴子」先由員工A轉到員工B背上,再由員工B轉到管理者背上。於是上司便開始充當下屬的角色,去幫助他們完成工作,甚至,下屬還變身為監督者,他們不時地跑來問上司:「那件事辦得怎樣了?」
這樣的場景你也許很熟悉:
一天,你剛到辦公室,員工小劉就敲門進來,「領導啊,上周您交給我們的任務,出現了一些麻煩,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還得您來拿主意呀!」
接下來,小劉詳細地向你匯報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你放下了手頭的工作,認真聽著,還不時點頭,最後說:「這確實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你們打算如何處理呢?」小劉滿臉無奈地說:「我們正是找不到解決辦法,才來找您的。」
你看了看手錶,想起十點還要參加一個中層領導的會議,「這樣吧,這件事我考慮一下,等會兒我還有個會。今天下午三點你過來找我。」
下午三點,小劉如約而來,開門見山問道:「領導,上午那件事情考慮得怎麼樣了呀?」
看到此情此景,讓人隱約有些恍惚,搞不清楚究竟誰才是領導,誰才是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