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薄冰
早睡早起第46天
100篇時間管理系列文章第013篇
猴子理論是自己一直想寫的一篇文章,在找素材的過程中發現劉潤老師在得到的《五分鐘商學院》中把猴子理論表達的非常好,特此分享給讀者。
正文(內容來自劉潤老師的《五分鐘商學院》):
開完上一個會,你拿著筆記本電腦和咖啡,正在快速走回座位。這時你的下屬李雷突然跳出來攔住你:「老闆,佔用你一分鐘,有件事兒是這樣的,blablabla,你覺得怎麼處理好呢?」你怎麼回答?A、我現在很忙,我想想再告訴你;B、你應該這麼做、這麼做。你會選A,還是選B?從管理,尤其是時間管理的角度看,A,和B都不是正確的答案。為什麼?因為你把本應由下屬照料的猴子,抱到了自己身上。猴子理論,是由威廉·奧肯發明的一個有趣的理論。他在他著名的暢銷書《別讓猴子跳回背上》裡面,把責任或者「下一個動作」,比喻成猴子。一件事,本來是下屬的責任,但是因為每個人都有「逃避責任」的天性,他們遇到困難時,在家依賴父母,在公司依賴老闆。「你覺得怎麼處理好呢」這樣的問題,其實就是把他的責任,那隻猴子,抱過來找你說:老闆,你幫我照看這隻猴子好嗎?你如果回答了A,「我現在很忙,我想想再告訴你」,就相當於說:好吧,猴子先給我,你去玩兒吧。你的下屬,瞬間就興高採烈地不見了。過了幾天,他會出現在你的辦公室門口,探進頭來問:老闆,那件事你想得怎麼樣了?如果你回答了B,「你應該這麼做、這麼做」,就相當於說:照我說的做,給猴子吃點這個藥,打點那個針。你的下屬,瞬間又興高採烈地不見了。過了幾天,他又會出現在你的辦公室門口,探進頭來問:老闆,那隻猴子死了。你看下面怎麼辦啊?你選A,是幫他承擔決策的責任;你選B,是幫他承擔決策可能失敗後的責任。假如你有10個下屬,每個人每周都扔3個猴子到你身上,你都說「我現在很忙,我想想再告訴你」,也就是一周你要收養30隻猴子,他們爬滿你全身,讓你焦頭爛額,完全沒有時間處理自己的責任。李雷問:「你覺得怎麼處理好呢?」,這時候,你可以回答:「你覺得呢?」這個「你覺得呢?」是一個神句。作為管理者,你要牢牢記住,對著鏡子多練幾遍。他說:「老闆,我想不出來,才找你的啊。」你說:「這樣,你可以找幾個人頭腦風暴一下,一起再想想。我今天下午5:30有點時間。到時候,你拿幾個方案,我們倆討論一下。」下午5:30,他帶著5個方案來了。他講完後問:「你覺得哪個方案好呢?」這時候,你要怎麼回答?對了。你要說「你覺得呢?」他說:「A不錯。」你可以說:「A是不錯,但是你有沒有考慮過這種情況?」他說:「有道理。那我覺得,D更好。」你可以說:「D也很好,可是如果競爭對手這樣做,怎麼應對?」他說:「看來,還是C最好。」你說:「太棒了。就這麼做。下周五你再來找我一次,我們看看效果如何。」這時,猴子收回了已經搭在你肩上的那隻手,回到了你下屬身上。在管理模塊我們講過,組織中最基本的原則,是「責權利心法」。但很多人都有「逃避責任」的依賴心理,讓老闆幫他承擔決策的責任,和決策可能失敗的責任,而有些老闆,很享受這種被依賴的感覺,但是讓下屬的猴子佔據了自己所有的時間,焦頭爛額,下屬也沒有成長。猴子理論,就是讓責任待在它的主人身上,不要讓別人的猴子,爬滿你的全身。這是一套非常簡單、但很有效的時間管理方法。不過在具體執行的時候,你要注意下面五個原則。第一,你和你的下屬必須明確猴子,也就是責任、下一個動作的歸屬,不能他以為在等你,你以為在等他。第二,每次和下屬像案例中那樣的輔導和討論,應控制在5~15分鐘之內。每天控制總的討論次數。第三,只能在約定的時間討論,不耽誤你自身的責任。「我現在正在趕一份報告,你明天早上8:30來找我,可以嗎?」第四,和下屬的討論,一定要電話,或者見面,不能通過郵件。電話、見面,是同步溝通,溝通完,猴子還在下屬身上。郵件是異步溝通,他寫郵件給你,你沒回的時候,猴子就在你身上了。第五,每次討論完,要約定下次溝通時間。「下周五你再來找我一次,我們看看效果如何。」否則可能因為困難,事情會不了了之,猴子被下屬拋棄,餓死在路上。猴子理論,就是讓責任待在它的主人身上,不要讓別人的猴子,爬滿你的全身,結果自己焦頭爛額,下屬還無法成長。正確的做法是,用「你覺得呢」來提問,幫助下屬養成「只出選擇題,不出問答題」的習慣,節省自己時間,培養下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