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5篇頂級癌症研究文章重複率差!

2020-11-25 騰訊網

Science報導了癌症生物學領域重現性項目(Reproducibility Project:Cancer Biology)指出該領域中一些高影響力癌症研究文章可重複性非常差。其中,第一階段的5篇備受矚目的癌症研究文章,在嚴格按照原始研究的實驗Protocol下進行重複性驗證後,發現只有兩篇能重複出來,兩篇結果存在質疑,一篇則完全不能重複出來。

重複性項目設立的起因

該項目設立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兩個製藥公司巨頭(Bayer&Amgen)在試圖跟蹤幾十篇論文發表的新藥物的潛在治療效果時,發現其中有89%的研究論文不能被複製出來。但由於這些生物公司和相關實驗室籤訂了保密協議,因而並沒有透露出他們無法重複實驗的相關文章和詳細細節。

因而,2013年已經由主導對心理學發表文章進行重複驗證項目的非盈利性Center for Open Science(科學開放中心)聯合與帕洛阿爾託的Science Exchange(科學實驗外包平臺)發起了一項「癌症生物領域重複性工程」,旨在挑選出2010年至2012年間50篇高影響力的腫瘤生物學相關研究論文,撰寫這些論文關鍵實驗的Protocol及嚴格以此來驗證這些論文的可重複性。

但由於資金問題及信息材料獲取困難等障礙,論文數目已由50篇減少到30篇。在項目進展過程中,被挑選的這些論文毫無例外顯現出的可重複性非常差,而eLife於18日只發表了該項目第一階段中五篇研究論文的重複性實驗結果。

五篇頂級論文的重複性實驗結果

其中,只有兩篇文章能夠很好的重複出來。2011年Cell發表的文章《BET bromodomain inhibition as a therapeutic strategy to target c-Myc》中,指出癌症基因Myc抑制劑BET bromodomains可以延緩小鼠多發性骨髓瘤的腫瘤生長,而該抑制劑也已經進入了臨床試驗。該文章中部分關鍵試驗已經被達納法伯研究所的研究者重複出來了,而其研究者Brandner表示這並不意外,且他也非常支持對論文進行重複性驗證。

而另一份被重複出來的文章是2011年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發表的來自於斯坦福計算生物學家Atul Butte實驗室的一篇文章《Discoveryand preclinical validation of drug indications using compendia of public geneexpression data》,該文章證明了潰瘍藥物Tagamet(甲氰咪胍)可減慢小鼠肺腫瘤的生長。

而另外兩篇文章的重複性實驗卻觸礁了,產生了不確定的結果。一個是基於2010年Science的文章《Melanoma genome sequencing revealsfrequent PREX2 mutations》,當PREX2基因突變後會刺激黑色瘤的生長。在重複實驗的最初階段,研究者獲得了原始文章中使用的可轉化為腫瘤細胞的人類皮膚樣細胞並將轉化後的腫瘤細胞種植到小鼠體內。然而在隨後的一周內,無論腫瘤細胞中PREX2基因有沒有突變,腫瘤大小並沒有顯著性差別,因此很難得出發表文章中的結論。但是該文章的首要作者Levi Garraway和Lynda Chin卻認為這是因為培養細胞的遺傳特性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

另一個實驗室在試圖重複史丹福大學幹細胞生物學家lrvingWeissman和他同事的研究內容時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Weissman曾在PNAS雜誌發表了文章《The CD47-signalregulated protein alpha (SIRPa) interaction is a therapeutic target for humansolid tumors》,並指出針對腫瘤細胞表面受體的抗體CD47可以在小鼠中緩解腫瘤生長。但在重複性實驗中,無論是小鼠的實驗組還是對照組,腫瘤生長速度均非常緩慢;而且對照組中少部分個體的中位無瘤生存期縮減至一周左右(文章為9周以後)。因而進行重複實驗的研究者認為該抗體能否在臨床試驗中對腫瘤生長起到作用還有待考證。但Weissman卻指出已有其他實驗室重複出了CD47的顯著的抗體效應。

最後,關於2010年Science雜誌的一篇研究《Coadministrationof a tumor-penetrating peptide enhances the efficacy of cancer drugs》的重複實驗卻完完全全失敗了。該文章認為肽分子iRGD能幫助化療藥物滲透到前列腺腫瘤細胞中,並可使腫瘤體積縮小。然而eLife上報導的這項重複性研究中卻發現iRGD在小鼠身上並沒有上述這些作用。本文的作者Erkki Ruoslahti卻認為這是因為重複性研究中採用的是商業性iRGD,且在驗證其對腫瘤的效果前並沒有做任何實驗驗證其活性。但該項目的項目經理Tim Errington回應道,之所以用商業iRGD是因為Ruoslahti拒絕提供文章中使用的iRGD。關於此,Ruoslahti認為他現在不記得是否發生過此事,並擔心這份重複性失敗的研究會影響iRGD進入臨床試驗。

重複性實驗結果引爭議

目前這5篇文章還僅僅只是這個項目的一個開端,就已經證明了一些高影響力研究文章可重複性竟是如此低下,確實令人擔憂。這也說明了癌症生物學領域和其他領域一樣,確實有很多論文不可重複。不過造成該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試劑有問題,又或者是選擇的生物系統有缺陷。

但是也不少科學家對該項目表示質疑。尤其是在該項目中被挑中的研究者們,他們的態度都很負面,認為重複性研究非常耗時耗力,而這些研究成果也只是表明了一份好的科研研究是很難精確地被重現,因為生物系統是複雜可變的。此外,他們還認為文章不能重複出來,很大程度上與這些承擔著重複性實驗驗證的實驗人員的專業程度較低有關,外包實驗室很可能會很難獲得與高度專業化的實驗室相一致的實驗結果,畢竟如果僅僅把實驗方案寄給外包實驗室就能搞定,那麼研究者又必在實驗上浪費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同時,這其中也許還會參有一些其他公司利益的考量。

—END—

相關焦點

  • 舉報者等了5年,終於等到這篇Science頂級論文被撤稿
    Plasterk – Science (2007) Vol. 315, Issue 5809, pp. 244-247 – DOI: 10.1126/science.1136699存在圖片重複使用問題,網友eliesbik發現這些問題之後於2015年4月份向Science編輯部進行舉報,但是編輯部遲遲沒有採取行動,直到2020年11月份這篇文章終於被撤稿了,一共歷時五年。
  • 超過50%的頂級文章中的癌症研究結果不能重複
    inature對於腫瘤生物學的研究,後面的臨床意義非常重大。不過,有時候雖然文章發表了,但是其文章的可重複性令人擔憂。對於製藥公司,需要重複這些結果時,就遇到了麻煩。在2013年10月開始,實施了雄心勃勃的癌症生物領域重複實驗,計劃重複50篇高影響力的癌症生物學論文,總資金達到130萬美元,每項研究的費用約為25,000美元, 實驗預計需要1年。
  • Science:超過一半頂刊中的癌症研究結果不能重複
    對於腫瘤生物學的研究,後面的臨床意義非常重大。不過,有時候雖然文章發表了,但是其文章的可重複性令人擔憂。對於製藥公司,需要重複這些結果時,就遇到了麻煩。在 2013 年 10 月開始,實施了雄心勃勃的癌症生物領域重複實驗,計劃重複 50 篇高影響力的癌症生物學論文,總資金達到 130 萬美元,每項研究的費用約為 25,000 美元, 實驗預計需要 1 年。
  • 多篇文章聚焦癌症異質性研究新成果!
    癌症異質性是惡性腫瘤的特徵之一,其是指腫瘤在生長過程中經過多次分裂增殖,其子細胞呈現出分子生物學或基因方面的改變,從而使腫瘤的生長速度、侵襲能力、對藥物的敏感性、預後等各方面產生差異。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癌症異質性研究上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
  • 5篇Science+3篇Nature子刊,看聖杯反應研究進展
    甲烷化學的研究一直被認為是「催化的聖杯」,甲烷的催化轉化反應是催化和能源領域研究的熱點。我們列舉了2019和2020年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及其大子刊上關於甲烷轉化的研究成果,供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 癌症研究通過可重複性實驗
    研究人員已經成功複製了癌症研究結果,但與小鼠有關的實驗是很難被重複的。
  • 發表眾多Nature及Science等頂級期刊的美國科學院院士,由於性騷擾...
    iNatureRomo Trujillo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神經科學家,研究感知,工作記憶和決策。他發表了150項研究成果,其中包括Science和Nature等頂級期刊;是Neuron和其他期刊的編輯委員;並且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近期由於性騷擾,而受到大學的紀律處罰,不得已從大學辭職。
  • 癌症研究通過可重複性實驗—新聞—科學網
    ,這一次它帶來的是好消息:兩篇重要癌症論文的絕大多數實驗可以被重複。 最新可重複性研究於6月27日發表於開放獲取在線生命科學期刊eLife,它們緊隨今年1月對5篇論文進行可重複性驗證之後。此前就高影響力癌症研究能否被重複的驗證產生了矛盾的信息。 但在此次的兩項新重複性實驗中,仍有一個重要小鼠實驗未能重複,《癌症生物學》可重複性項目負責人之一表示,這表明動物研究可重複性當前面臨的問題。
  • 2019年5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019年5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2019年5月份即將結束了,5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5月10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dult-born hippocampal neurons bidirectionally modulate entorhinal inputs into the dentate gyrus」。在這篇論文中,這些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在小鼠模型中對神經發生的研究以及他們從中學到了什麼。
  • 一周至薈 | Nature:甘露糖可改善化療治療癌症的效果
    最近,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的兩篇文章顯示,LZTR1基因能夠調控RAS蛋白。RAS家族蛋白是一類小分子GTP酶,是第一個在人類腫瘤中被鑑定出來的致癌基因,被稱為是最常見的致癌蛋白,可廣泛參與細胞的生長、分化及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 施一公學生,白蕊:5篇Science、2篇Cell論文,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
    迄今已經發表高水平科研論文7篇,其中5篇發表於美國《科學》期刊(影響因子:41.058),2篇發表於美國《細胞》期刊(影響因子:31.398),其中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發表文章6篇,2篇排位第一,引用次數累計373次。可能很多人不知道《Science》這本雜誌的權威性,也有很多人曾問: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是什麼水平?
  • Science主要結論不能被重複,日本科學家撤回領域多篇重要成果
    2017年11月24日,日本京都大學Chanchal Sow等人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Current-induced strong diamagnetism in the Mott insulator Ca2RuO4」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直流電流可能是控制Mott絕緣轉變附近材料性能的一種手段。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在癌症生物標誌物研究上的新發現
    文章中,研究人員重點對一種名為DNA甲基化的生物學過程進行研究,DNA甲基化式細胞開啟或關閉基因從而促進正常生理學改變的自然過程,當特殊的化學基團(甲基集團)被添加到DNA上的關鍵部位時DNA甲基化就開始發生了,這些關鍵部位能控制細胞功能,比如蛋白質的產生,當腫瘤形成時,其往往能攔截DNA甲基化幫助癌細胞生長並通過開啟和關閉細胞功能的方式來進行擴散。
  • 4篇頂級論文!2020年,西安交通大學發表2篇Nature,2篇Science!
    2020年,西安交通大學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學校科研人員在自然科學領域頂級國際期刊《科學》《自然》發表多篇論文,在拼搏奮進的道路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020年2月6日,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生物信息計算團隊在《自然》合作發表6篇論文,分別聚焦泛癌全基因組數據畫像、腫瘤體細胞突變的路徑圖譜、非編碼區的驅動突變特徵、基因組結構突變的特徵模式、復現腫瘤的演化歷程和多組學薈萃的RNA變化規律六個方面,有助於科學界在致癌分子遺傳學機制方面獲取嶄新視角。
  • 2020年5月29日Science期刊精華
    在這篇論文中,這些研究人員表明,他們可以用化學方法製造出多個長達164個胺基酸的蛋白鏈,包括酶和生長因子。對於這幾種合成蛋白,他們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顯示它們的功能與天然的蛋白對應物相當。5.Science:外來植物入侵會減少碳封存doi:10.1126/science.aba2225; doi:10.1126/science.abc3587外來入侵植物已成為世界範圍內的一個重大問題,對生態系統的構成和功能產生了變革性影響。
  • 你知道國際三大頂級期刊嗎?一篇三大期刊的文章又意味著什麼?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介紹國際學術地位最高,影響因子也非常高的三大頂級期刊。  那麼三大頂級期刊到底是哪三個期刊呢?其分別是:《nature》《science》《cell》。該雜誌連同英國的《nature》雜誌被譽為世界上兩大最頂級雜誌,代表了人類自然科學研究的最高水平。並且science和其他期刊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多數科技期刊都要向讀者收取審稿、評論、發表的相關費用。但《science》雜誌發表來稿是免費的。其雜誌的資金來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會員費、印刷版和在線版的訂閱費、廣告費。
  • 多篇文章直擊腦瘤重要研究成果!
    一直以來,腦瘤都是讓研究人員非常棘手的癌症難題,如果癌症發生轉移,更是能夠威脅患者的生命,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腦瘤領域進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中小編就整理了相關的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在Cancer Cell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位於TERT基因啟動子上的基因突變如何賦予腫瘤細胞「長生不老」特性的秘密。這一發現可能提供治療癌症的新方法。「長生不老」是癌症細胞的關鍵特徵之一。健康細胞通常只能進行有限次數的細胞分裂,而腫瘤細胞則能夠無限制地不斷分裂增生。
  • 重磅級文章聚焦癌症轉移研究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癌症轉移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癌症研究的最大挑戰之一是防止已經接受過治療的患者的癌症復發。這些復發的一個原因是一些癌細胞存活下來並能夠生長成新的腫瘤。文章中,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實驗性藥物奎西諾司他(Quisinostat),它可以在活老鼠身上進行初步治療後,阻止腫瘤的再生長,並防止在培養中存活下來的人類癌細胞的擴散。這種藥物通過增加腫瘤細胞中一種叫做組蛋白H1.0的蛋白質的數量來起作用。
  • 2020年6月5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20年6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6月5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如今,由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和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發現表明,先天免疫系統可以記住外源細胞,這一發現為設計延長移植器官長期生存的藥物鋪平道路。研究結果於本周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文章作者,Frank Lakkis博士說:「目前臨床實踐中,器官移植一年內的急性排斥反應的比率已大大降低,但是許多接受器官移植的人由於慢性排斥反應,一生中可能需要第二次移植。
  • 手握5500萬經費,8篇文章造假,臺灣中研院所長陳慶士辭職,8篇文章全部被撤
    但直到該報告發布一年多後,其他四篇論文 - 其中兩篇來自Cancer Research,一篇來自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一篇來自Molecular Cellular Therapeutics--被撤回,所有這些文章都是都在2019年4月1日至5月1日之間撤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