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我國60%的貧困人口、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592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分布在山區林區沙區,這些地區脫貧的潛力在山,增收的希望在林。」10月15日,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該局林場種苗司副司長、生態旅遊管理辦公室主任張健民這樣介紹貧困地區發展森林旅遊的資源稟賦。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場種苗司副司長、生態旅遊管理辦公室主任張健民
他表示,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把「森林旅遊扶貧工程」作為旅遊扶貧的重要內容,國家林草局把發展森林旅遊作為林業扶貧「四精準、三鞏固」總體思路中的「三鞏固」之一。根據國家林草局2016年的摸底調查結果,全國依託森林旅遊實現增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約35萬戶、110萬人,年戶均增收3500元。2019年,國家林草局組織開展了我國貧困地區森林旅遊扶貧成效、潛力評估及發展策略專項研究,根據測算,2018年通過森林旅遊實現增收的全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上升到46.5萬戶、147.5萬人,受益人數佔貧困人口的9%,年戶均增收達到5500元,森林旅遊助力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封面新聞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近期,國家林草局對「十三五」時期森林旅遊助力脫貧攻堅的形式進行了調查總結,歸納出了森林旅遊扶貧的「兩類載體、四條途徑、五種模式」。
「兩類載體」分別為森林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和其他森林等自然資源區域。調查顯示,依託各種自然保護地的森林旅遊發展實現增收的約佔受益貧困人口的47%,依託其他森林等自然資源發展旅遊實現增收的約佔受益貧困人口的53%。
「四條途徑」是指森林旅遊幫助貧困人口增收主要有四條途徑:一是通過就業實現增收,佔受益貧困人口的18%;二是通過開展個體經營實現增收,佔受益貧困人口的12%;三是通過發展種養殖實現增收,佔受益貧困人口的65%;四是通過租賃、入股經營等實現增收,佔受益貧困人口的3%。按年戶均增收額大小排序,依次為就業,年戶均增收額6162元,個體經營4547元,租賃、入股經營4072元,種養殖2394元。
「五種模式」是指森林旅遊扶貧可歸納為五種模式:即全域帶動模式、政策帶動模式、資金帶動模式、能人帶動模式、特色帶動模式。
張健民表示,國務院機構改革後,國家林草局負責監督管理森林、草原、溼地、荒漠和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國家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為進一步統籌推動新時期的林草旅遊工作,該局成立了國家林草局生態旅遊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依託各類林草資源及各類自然保護地、重點國有林區、國有林場、林草專類園等開展的生態旅遊工作,同時,決定用「生態旅遊」統領依託森林、草原、溼地、荒漠及野生動植物資源開展的觀光、遊憩、度假、體驗、健康、教育、運動、文化等相關活動。未來,國家林草局將以大力發展生態旅遊作為重要抓手,進一步加大行業管理力度,不斷提高生態旅遊產品的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