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食與再餵食影響免疫細胞動態和黏膜免疫反應

2021-01-21 科學網

禁食與再餵食影響免疫細胞動態和黏膜免疫反應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3 15:55:41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Koji Hase團隊發現禁食與再餵食能夠影響免疫細胞動態和黏膜免疫反應。這一研究成果於2019年8月22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上。

研究人員發現,暫時的禁食減少了派伊爾結(即腸道免疫反應的誘導部位)處約50%淋巴細胞。隨後的再次餵食似乎恢復了淋巴細胞的數量,但其細胞組成明顯改變。在禁食期間,大部分生發中心的和IgA陽性的B細胞通過細胞凋亡而減少。同時,初始B細胞在禁食期間從PP遷移至骨髓;然後在再餵食期間,當間質細胞檢測到營養信號並上調CXCL13表達以募集初始B細胞時,又重新返回PP。此外,在卵白蛋白口服免疫前,短暫的禁食抑制了抗原特異性IgA的誘導,並無法引起口服耐受,最終加劇食物抗原誘導的腹瀉。因此,營養信號對於維持腸道免疫穩態至關重要。

研究人員表示,營養狀況可能會影響免疫反應; 然而,營養信號如何調節細胞動態和功能仍然不清楚。

附:英文原文

Title: Fasting-Refeeding Impacts Immune Cell Dynamics and Mucosal Immune Responses

Author: Motoyoshi Nagai,Ryotaro Noguchi,Daisuke Takahashi,Takayuki Morikawa,Kouhei Koshida,Seiga Komiyama,Narumi Ishihara,Takahiro Yamada,Yuki I. Kawamura,Kisara Muroi,Kouya Hattori,Nobuhide Kobayashi,Yumiko Fujimura,Masato Hirota,Ryohtaroh Matsumoto,Ryo Aoki,Miwa Tamura-Nakano,Machiko Sugiyama,Tomoya Katakai,Shintaro Sato,Keiyo Takubo,Taeko Dohi,Koji Hase

Issue&Volume:Volume 178 Issue 5

Abstract: Nutritional status potentially influences immune responses; however, how nutritional signals regulate cellular dynamics and functionality remains obscure. Herein, we report that temporary fasting drastically reduces the number of lymphocytes by ~50% in Peyer’s patches (PPs), the inductive site of the gut immune response. Subsequent refeeding seemingly restored the number of lymphocytes, but whose cellular composition was conspicuously altered. A large portion of germinal center and IgA+ B cells were lost via apoptosis during fasting. Meanwhile, naive B cells migrated from PPs to the bone marrow during fasting and then back to PPs during refeeding when stromal cells sensed nutritional signals and upregulated CXCL13 expression to recruit naive B cells. Furthermore, temporal fasting before oral immunization with ovalbumin abolished the induction of antigen-specific IgA, failed to induce oral tolerance, and eventually exacerbated food antigen-induced diarrhea. Thus, nutritional signals are critical in maintaining gut immune homeostasis.

DOI: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9.07.047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0847-5#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論文解讀:硬骨魚的免疫球蛋白,黏膜免疫和疫苗接種(一)
    因此,潛在的病原體大多通過黏膜上皮屏障(包括鰓,胃腸系統或皮膚)進入魚體。與無脊椎動物不同,硬骨魚類擁有先天免疫和適應性免疫,以保護自己免受水生環境中病原體的侵害。與哺乳動物相似,硬骨魚類也會產生B細胞和T細胞,這構成了所有硬骨魚的第一個適應性免疫機制。
  • 論文解讀—益生菌與魚類黏膜免疫
    水環境相比陸地更為複雜,對於生活在水中的魚類來說,與水的接觸面積最大,而最先接觸水的是魚類的黏膜系統,如皮膚、鰓和消化道等。這些組織中廣泛分布有各種免疫細胞,用於免疫細菌和病毒。此外,附著在黏膜表面的共生微生物,同樣會產生一些拮抗物質抵禦細菌和病毒的侵襲。這是一種特殊而有趣的機制,黏膜表面及其相關的微生物群落在宿主體內免疫平衡。所以,益生菌和魚類黏膜免疫的關係成為近些年研究的熱點。
  • Science子刊:戰略部署的黏膜組織常駐T細胞大軍可以抗擊病毒感染和...
    2019年12月28日訊/生物谷BIOON/---免疫系統對感染、疫苗和癌症發起強大的免疫反應,但是直到現在,科學家們才完全開始闡明駐留在人體「黏膜屏障組織」中的非循環T細胞群體如何阻止威脅。
  • Nature:小腸M細胞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
    專題:Nature報導資料圖片:M細胞包圍住大腸桿菌M細胞(Membranous / microfold cell)扁平細胞,是散布於腸道黏膜上皮細胞間的一種特化的抗原運轉細胞。病原菌等外來抗原性物質可通過對M細胞表面的毛刷狀微絨毛的吸附,或經M細胞表面蛋白酶作用後被攝取。黏膜免疫系統在保護黏膜表面不受病原體侵害、在促進與共生微生物群落共生中都起主要作用。要激發黏膜免疫反應,黏膜表面上的抗原必須首先穿過不可透過的上皮障礙,進入「派伊爾小結」這樣的淋巴結構。這一功能(被稱為「轉胞吞作用」)被認為主要由M細胞調控,它們是「派伊爾小結」中專門的上皮細胞。
  • 過繼細胞免疫治療4、5月全球動態聚焦
    摘要:5月9日《火石創造-過繼細胞免疫治療全球地圖》的發布在業內產生了較大的反響,也為魏則西事件中被冤枉的細胞治療「平了反」。而在火石百家欄目,大咖們對細胞治療目前的行業現狀、技術進展、發展機遇等進行了更深入探討。本文將為您聚焦最近一個半月過繼細胞免疫治療領域的重大研究進展及產業、資本動態。
  • 李燕明教授:感染中的免疫反應是一把雙刃劍,從COVID-19再看免疫失衡
    作為病毒感染,它與細菌感染在免疫方面的影響有所差異,但也存在一定共性,今天就和大家簡單地分享我們目前對COVID-19免疫過程的一些了解。 一、「與感染性疾病鬥爭」貫穿了人類生存史的全過程 影響人類進程非常重要的三大問題:一是戰爭,二是饑荒,第三就是感染性疾病,我們曾稱為瘟疫。
  • 科學家發現了細胞對禁食的反應
    年5月26日隨著現代生活方式和高熱量飲食推動英國肥胖水平上升,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如何對禁食作出反應,並激活『自噬』過程,這意味著可以推廣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幫助人們保持健康的體重。 自噬(Autophagy ),希臘語「auto」(自我)和「 phagein」(進食),直接翻譯 過來就是,自己吃自己。從專業上說是,細胞溶質的成分被降解,然後通過溶酶體(細胞裡 面有一個專門的小隔間,裡面有消化蛋白質,碳水,和脂肪的酶,專門管這個小隔間叫做溶 酶體( lysosome )),回收細胞中損壞的元件,循環再利用,組成一個新的細胞。
  • ...開發出CAART細胞療法,有望治療黏膜尋常型天皰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他們根據從一種名為嵌合抗原受體(CAR)T細胞(CAR-T)療法的前沿抗癌策略中獲得的經驗,設計和開發了這種新的細胞靶向療法,其中,CAR-T細胞療法是對患者自身的T細胞進行基因改造,然後將這些經過基因改造的T細胞灌注回患者體內來攻擊癌細胞。類似的基因修飾可引導T細胞選擇性地破壞導致黏膜PV的自身反應性B細胞。
  • 科普:人體免疫細胞與衰老、疾病的關係
    當免疫細胞發揮保護自身組織功能和結構穩定時,可以達到抗衰老的目的。什麼是免疫細胞免疫細胞泛指所有參與免疫應答或與免疫應答有關的細胞,參與和調節固有免疫及適應性免疫。免疫細胞與免疫器官、免疫分子共同組成免疫系統。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腸道免疫的誘導部位在iEC和 PP。iEC 除具有消化吸收功能外,還具有攝取和釋放SIgA、提呈抗原功能、分泌細胞因子等免疫功能。PP位於腸黏膜下,是誘導腸特異性免疫的主要場所。在PP圓頂區上分布有微皺褶細胞(microfold cell ,M 細胞) 。
  • 二甲雙胍再顯神威 聯合「禁食」顯著抑制腫瘤生長
    作者:曼話藥物:二甲雙胍雜誌:Cancer Cell亮點:1)二甲雙胍聯合禁食誘導的低血糖協同抑制腫瘤生長2)PP2A-GSK3β-MCL-1軸調節了二甲雙胍聯合禁食的協同細胞毒性作用代謝改變是腫瘤的重要特徵之一,為了維持持續的增殖,腫瘤細胞必須調整其代謝和營養獲得方式
  • 胃腸道黏膜免疫細胞化學特點
    胃腸道與外界相通,其黏膜表面附著各種細菌和病毒。黏膜含有各種組織溶解酶,而且胃黏膜呈酸性,腸黏膜偏鹼性,因此在進行免疫細胞化學染色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  一、抗原的穩定性  免疫細胞化學和組織化學就是檢查、鑑定、定位和示蹤組織中各種抗原成分。
  • 過猶不及的免疫反應:細胞因子風暴如何加速病情
    尤其是很多病人出現細胞因子風暴現象,是新冠肺炎患者輕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轉換的一個重要節點,同時也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細胞因子風暴,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又能怎麼控制呢?免疫系統的聯絡官免疫系統是人體的安全衛士,它的「軍隊」就是各種免疫細胞。
  • B肝病毒自然感染和免疫反應
    比如,幼年期感染上B肝病毒,由於身體的免疫系統發育不健全,缺乏免疫細胞識別並清除B肝病毒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免疫反應。讀懂B肝活動早發現,肝細胞損傷少,抗病毒轉歸往往比較良好有些人感染B肝病毒後,會發生免疫反應,而有些人就像上面提到的,因為缺乏免疫反應,當感染B肝病毒後容易發展成為B肝病毒攜帶者或者慢性B肝患者。
  • 轉基因玉米影響免疫能力
    美國化學學會《農業與食品化學》雜誌11月14日發表了義大利國家食品和營養研究所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論文——斷奶幼鼠與年邁鼠對MON810轉基因玉米的腸和外周免疫反應,表明在食用含50%轉基因玉米(Mon810)飼料後,斷奶幼鼠(出生21天)和年邁鼠(出生18-19個月)的腸和外周免疫反應出現異常。
  • Cell Stem Cell:造血幹細胞通過保持對以前感染的記憶來提高免疫反應
    2020年3月28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法國、德國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員發現造血幹細胞的一個令人吃驚的特性:它們不僅確保血細胞的持續更新,而且還能夠記住以前的感染經歷,從而在未來引發更快更有效的免疫反應。這些發現應當對未來的疫苗接種策略產生重大影響,並且為表現不佳或反應過度的免疫系統開發新療法鋪平道路。
  • 肉雞免疫系統問答
    答:肉雞有完整的防禦機制,分為天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一、天然免疫又稱非特異性免疫,包括物理屏障和第一道免疫防禦系統。1.物理屏障:皮膚或黏膜的正常菌群(如腸道中的有益菌)等可以阻擋病原侵入體內。2.第一道免疫防禦系統:吞噬細胞(包括異嗜細胞和巨噬細胞)、補體、自然殺傷(NK)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天然免疫細胞通過識別它們表面表達的toll樣受體(TLRs)識別病原。TLRs是一類識別許多病原表達的共同抗原形式的膜蛋白。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的TLRs的相互作用誘導這些細胞產生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
  • 餵食依賴性VIP神經元與ILC3之間的迴路調節腸道屏障
    餵食依賴性VIP神經元與ILC3之間的迴路調節腸道屏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4 15:16:21 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Dan R.
  • Mucosal Immunol: 新研究揭示呼吸道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2019年9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日本和中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機制,可能有助於抵抗微生物的呼吸道感染。炎症小體是一種包括多蛋白在內的胞內複合物,它能夠響應微生物感染進而產生免疫反應。
  • 具體解析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功能消滅抗原的過程——生物中重點知識
    人有三道防線:皮膚、黏膜,體液中的溶酶體等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以及特異性免疫。前兩道防線是我們天生就有的,抗原一旦進入身體後主要還是靠特異性免疫來殺死細菌或者病毒。特異性就是說針對特定的細菌或者病毒特徵再「製造」出殺死這些細菌和病毒的武器。通俗地說就是一個抗原進入人體後,人體要先認識這個抗原,然後再根據這個抗原的特徵再通過一系列的過程才能製造出對付這些抗原的武器。這需要一定的過程,也需要一定的時間,這也是在面臨新型冠狀病毒時我們需要隔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