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騰的水溫度可以達到100度、燃燒的蚊香溫度可以達到700度、火山爆發的熔巖可以達到800度;那麼,什麼東西可以達到6000度?這樣的高溫是人類無法想像的,就算丟入一塊鋼鐵也會瞬間融化,然而大多數人卻不知道,我們此時正被6000度的高溫所包圍!
安東·沃納是來自澳大利亞的一位核物理專家。他帶領研究團隊發現,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正在6000度的巨大星際雲中穿梭!地球在這裡,經受著超新星爆炸後留下的「碎片」的不停衝擊。
當質量極大的恆星進入自身生命的最後時光,急劇的引力會在燃料徹底耗盡後發生,並由此而造成一系列的失控核聚變反應並引發巨大的爆炸!太陽用盡一生去燃燒所產生的能量總和僅能與其持平,釋放而出的光甚至可以點亮整個星系。
在超新星爆炸後,會由於恆星的外層物質通過十分之一的光速向外噴射而形成一圈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形似於殼的結構,最終成為形成各個行星的重元素,其中包括鐵的來源。
據研究團隊發現,地球存在的太陽系正在穿過這片來歷不明但卻異常龐大的區域,科學家將其命名為本星際雲。本星際雲是由氣體、塵埃以及等離子體構成,跨度達到30萬光年,溫度竟達到可怕的6000度,與太陽的表面溫度相同!不過由於每立方釐米只有0.26個原子,非常的稀薄,所以才沒有對我們的地球造成什麼影響。而且太陽系已經在這片星雲中航行了數萬年,大概還要一兩萬年才能到達邊緣。
沃納還曾在研究中發現,這片星際雲中可能還包含了一顆超新星爆炸後殘留下來的碎片。而且他的團隊還在來自於海底的樣本,分別位於600萬年、260萬年以及33000年前的沉積物中發現了中發現了一种放射性同位素——鐵-60.這种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為260萬年,這意味著它完全衰變只需要1500萬年的時間。
因為我們的地球已經形成了45億年,所以原初形成的鐵-60不可能存在於地球上,那麼無論我們在地球任何一個角落發現了鐵-60,那麼必然是來源於外太空的超新星。同樣,這也意味著在600萬年前及260萬年前,超新星的碎片就落到了我們的地球上。然而33000年前的沉積物中存在的鐵-60,情況卻又有一些複雜。
在近乎17年的航行時間裡,由美國宇航局的探測器衛星傳回的數據發現,地球周圍的太空中存在著鐵-60的痕跡;而且最近在南極的雪中,研究團隊發現了過去20年內來自太空的鐵-60;在美國阿波羅任務從月球帶回來的樣本中,同樣發現了這種元素。
縱觀整個33000年,這些元素的含量一直保持一個穩定的沉積速度,即每年每平方釐米3.5個原子沉積在地球上。這種現象說明本星際雲有可能並不是起源於某個超新星的爆炸,因為這些鐵元素有可能是由100萬年前一顆爆炸的超新星產生的,而後其碎片和本星際雲交接在了一起,科學家們發現的,可能只是這顆超新星爆炸的某種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