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科學無國界,事實上,對於許多科學家而言,哪裡工作待遇高、科研環境好,哪裡就是他的嚮往。於是許多國家在對待科學家方面,可是給足了高水平的待遇,實驗室、科研團隊等科研環境,也是儘量滿足。畢竟當今的時代,是人才的時代,科研人才更是寶貴,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科研水平。
在這個大環境下,許多科學家紛紛出國,前往向他拋出橄欖枝的國家。我國也一直在招攬世界優秀科學家,可是我國在建立之初,是十分落後的。
對於頂尖科學家的待遇,我們拿不出那麼高。可是即使如此,依然有世界一流科學家願意來到當時落後的中國,還入了中國籍,加入了黨。
這位不走尋常路的科學家就是馬海德博士。
1933年,二十來歲的美國青年喬治·海德姆,完成了醫學博士的畢業論文,順利畢業拿到了博士學位。作為一名醫學博士,他應該留在醫學發達、科研力量雄厚的美國才是。可是他沒有,他選擇了當時國情混亂的中國,因為中國的醫療條件不理想,熱帶病流行,許多病人得不到應有的醫治。
本來只打算在上海停留一個月,進行熱帶病研究的喬治·海德姆,因為看到中國人民的苦難,以及受到病痛的折磨,於是選擇留在中國。
他從研究中知道要治療東亞肆虐嚴重的熱帶病,僅僅靠藥物是不夠的,還得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可是當時軍閥橫行,國民黨政府也是腐敗無能,誰能締造一個新的中國,提供良好的治病環境呢?
由於為治療熱帶病奔走,喬治·海德姆認識了許多國內的進步人士,並通過他們了解了共產黨。他發現共產黨為人民請命,是中國苦難百姓真正的福音。於是喬治·海德姆走訪一些紅色革命根據地,在行醫治病的過程中,對共產黨的了解也越來越多。
上世紀30年代,我國國內戰火紛飛。對於喬治·海德姆來說,在這樣的環境下行醫施藥是很危險的。可是他無所畏懼,因為他的信念就是救治病人。
在前往陝西、甘肅等地進行醫療活動時,喬治·海德姆結識了毛澤東、周恩來等工農紅軍的領導層,在他們的安排和照顧下,診療工作與調查研究進展順利。
在與共產黨的接觸中,喬治·海德姆對黨的信念與熱愛與日俱增,他不但被毛主席聘為革命軍事委員會的衛生顧問,還選擇加入共產黨,為中國人民的美好未來,奉獻自己的青春。1937年,喬治·海德姆正式入黨,還給自己起了一個中國名字——馬海德。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馬海德在軍區醫院工作,還學會了普通話和陝北方言,漸漸融入中國社會。在陝甘寧邊區進行醫療科研工作的過程中,馬海德一邊向國際社會爭取醫療援助,一邊接待國際醫學界友人,如白求恩等醫生,前來中國進行醫療救助。
在1944年到1947年期間,馬海德博士救助人員高達4萬餘人次,可見其不但醫術高超,更關心病患,以致於日夜操勞,半點休息時間都沒。
新中國成立後,馬海德正式加入中國籍。這可是我國第一位外國血統的中國人,雖然馬海德金髮碧眼,但是他有一顆中國心。
50年代開始,馬海德專注於我國麻風病、性病領域的研究,還協助建立了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他與一些專家前往國內各大省份,收集病患、病理資料,進行醫療活動,以消滅性病為目標,做出了十分可觀的成績。
70年代起,馬海德博士確立了新的目標,那就是消滅麻風病。80年代,已經步入晚年的馬海德博士不辭勞苦,積極召開醫療研討會,促進了國內外的麻風病醫治交流。
1985年,在馬海德博士的領導下,我國建國以來第一屆國際麻風病學術交流會,在廣州召開。此後,在馬海德博士的努力下,中國不但得到了許多國際援助,還將強殺菌聯合藥療這一新的麻風病治療方式,引入國內,為治療國內麻風病人、消滅麻風病,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8年,新中國一代醫療先驅,馬海德博士在北京病逝。當年他來到中國時,國內十分落後、混亂,但是當他離去時,國內是一片國富民強、醫療發達的景象。這兩片景象的變換,當中是有馬海德博士的功勞的。
如果一個國家強盛,那自然有人願意入籍,可是一個國家弱小,那只會有人選擇離開。馬海德博士在潮流中逆行,他來到中國、幫助中國、建設中國,他把自己當成是中國人,為國家效力在他眼裡是理所應當的。
醫之大者,為國為民,馬海德博士高尚的醫德、品德,足以光耀新中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