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PDGFRβ細胞介導外周感染信號向中樞神經系統快速傳遞機制

2020-12-03 生物谷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翔研究組在《神經元》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PDGFRβ細胞通過趨化因子CCL2介導了外周感染信號向中樞神經系統的快速傳遞》的研究性論文。該研究發現,在系統性感染早期,小鼠腦內的PDGFRβ細胞快速感應循環系統中的感染信號,並通過釋放趨化因子CCL2增強多個腦區神經元的興奮性突觸傳遞與放電頻率。PDGFRβ細胞是一種血管旁細胞,是大腦神經血管單元與血腦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維持血腦屏障、調控血管血流量等功能。


神經系統、免疫系統與循環系統有著緊密的相互調節關係。近期的研究表明,免疫細胞與其分泌的各種因子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均可跨過血腦屏障;越來越多的經典免疫因子被發現在神經發育與突觸可塑性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免疫系統與神經系統的細胞可以相互調控。神經系統、免疫系統與循環系統的相互調控在感染導致的疾病中尤為重要。對於五歲以下的兒童,感染是導致死亡的主要誘因。沒有被有效控制的系統炎症可能導致腦炎、腦膜炎、驚厥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新生兒時期的神經炎症也被報導與發育遲緩、癲癇、孤獨症譜系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發病相關。


前人關於神經炎症的研究主要關注炎症後期的反應,包括小膠質細胞與星形膠質細胞的激活,白細胞對腦實質的入侵,以及上述細胞分泌的相關細胞因子的作用。在感染的早期(2小時),腦脊液中即可檢測到大量細胞因子(CCL2等),感染導致的病態行為(sickness behavior)在感染早期也已出現。然而,由於血腦屏障的存在,在系統性感染的早期,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並未被充分激活,因此這兩種細胞不是CCL2的主要來源。那麼大量的細胞因子是哪類細胞產生的?是否有一種特定細胞可以迅速地感受外周感染信號並將其傳遞給中樞神經系統,從而影響大腦的功能呢?


於翔研究組的段力輝與張小荻通過建立多種模擬

細菌

或病毒感染的小鼠系統炎症模型,發現PDGFRβ細胞分泌的趨化因子CCL2(又名MCP-1)在炎症早期高表達。運用多種轉基因小鼠模型,結合原位雜交與免疫組織化學,以及在PDGFRβ細胞中對Ccl2進行條件性敲除(Pdgfrb-Cre;Ccl2fl/fl),他們驗證了該結果。通過單細胞測序進一步發現,Col1a1或Rgs5亞型的PDGFRβ細胞在炎症早期高表達Ccl2。單細胞測序的結果還表明PDGFRβ細胞亦同時表達Ccl2以外的多種細胞因子。


PDGFRβ細胞釋放的CCL2有何種生理功能?腦片電生理實驗表明,CCL2可以作用於多個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提高其興奮性突觸傳遞,從而提高其整體興奮性。培養的人腦血管周細胞可以在LPS或Poly(I:C) 的刺激下釋放CCL2,用其細胞培養液孵育急性腦片也可以導致多個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的興奮性突觸傳遞增強且興奮性升高。使用Pdgfrb-Cre;Ccl2fl/fl小鼠,在PDGFRβ細胞中敲除Ccl2後,LPS注射導致的興奮性突觸傳遞增強與病態行為也得到了有效抑制。上述研究的主要實驗在發育期的小鼠上完成,但其主要發現均可在成年與老年鼠中重複,提示上述機制具有廣譜性。綜上,該研究結果首次揭示了PDGFRβ細胞作為大腦對外部感染的快速反應者,可以迅速地感知外周的感染和炎症,並將該信號傳遞給腦實質。該工作也首次報導了PDGFRβ細胞可以調控神經元的興奮性。


CCL2或PDGFRβ細胞分泌的其他因子是否影響神經炎症後期小膠質細胞與星形膠質細胞的激活,有待進一步研究。作為腦內最早感受系統炎症並對其做出反應的細胞類型,PDGFRβ細胞(Col1a1 和/或Rgs5亞型)是治療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潛在新靶點。由於其位於腦實質與循環系統界面的特殊位置,靶向PDGFRβ細胞等血腦屏障組成細胞的藥物有不需要跨過血腦屏障的優勢。


該研究由博士研究生段力輝、張小荻在研究員於翔的指導下完成,實驗室成員苗婉瑩等對該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該研究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 (2016YFA05010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31530030) 和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劃 (16XD1404800) 的資助。(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外周誘導的腦駐留記憶CD8 + T細胞保護中樞神經系統免受感染
    外周誘導的腦駐留記憶CD8 + T細胞保護中樞神經系統免受感染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3 15:10:35 美國愛荷華大學John T.
  • 外周T細胞耐受:T細胞生命旅程中的檢查點
    「中心耐受」描述了胸腺細胞分化過程中的選擇機制,這些機制塑造了限制自身反應細胞存活的細胞庫,而外周耐受是由多種機制維持的,這些機制抑制外周T細胞對自身抗原的反應。研究表明,胸腺去除自身反應性T細胞的效率僅為約60-70%,使得外周原始T細胞庫含有大量低親和力、自身反應性T細胞。這些T細胞構成了自身免疫反應的潛在風險。
  • Moleculer Cell: IKK抑制RIPK1介導的細胞死亡效應機制研究
    TNF作用於細胞膜上的受體TNFR1從而引發一系列的細胞內信號轉導過程,從而引起細胞的炎性反應或者細胞死亡。在TNF信號通路中,轉錄因子NF-kB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正是NF-KB的激活導致的下遊一系列基因的表達使得細胞進入炎性狀態。在NF-kB上遊有一類起著調節作用的蛋白激酶複合體叫做IKK,它由三個蛋白亞基組成:IKKα,IKKβ,IKKγ。其中,IKKγ起著調節IKK複合體活性的作用。
  • HBV介導的肝星狀細胞和天然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
    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研究[4]中發現,活化的HSC誘導肝脂肪病變並且促進炎性分子的產生。在穩定的生理條件下,HSC通過分泌趨化因子誘導外周單核細胞向肝臟的募集維持肝臟巨噬細胞的水平,同時將單核細胞印上Kupffer細胞的記號,形成肝組織特異性的巨噬細胞[5]。患者肝臟中HSC與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的接觸更加頻繁,免疫組織化學結果顯示HSC周圍的NK細胞數量明顯增加。
  • 營養所研究人員發現胰島β細胞中調控內質網應激信號通路的新機制
    )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劉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腳手架(Scaffold)蛋白RACK1以分子開關的方式,在胰島β細胞中內質網應激(ER stress)信號通路的動態調控中發揮關鍵作用。
  • [趣味生物]中樞神經遞質和信息傳遞
    摘要 中樞神經遞質通過與膜上的相應的神經遞質受體相結合,啟動膜上的某種離子通道,產生興奮或抑制效應,起到信息傳遞和調節生理功能的作用。  中樞神經遞質是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將信息由一個神經元傳到另一個神經元的介導物質,絕大部分是在神經元胞體內合成、儲存在突觸小泡內,並運送至突觸。
  • Nature|殷傑等揭示多巴胺受體D2介導的信號傳遞分子機制
    解析多巴胺受體信號的分子機制是理解帕金森綜合症分子基礎的重要一環,也是改善當前帕金森綜合症療法的有效途徑。多巴胺受體信號調節獎賞機制和運動機能等生理活動。多巴胺受體家族屬於G蛋白(由Gα和Gβγ三個亞基組成)偶聯受體超家族(G-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包含五個成員:DRD1、DRD2、DRD3、DRD4和DRD5。
  • 整合素4β7活化在先天性免疫和適應性免疫介導的腸道炎症的機制
    有文獻報導高劑量組會抑制Treg細胞向腸道的遷移 [4],並且陳劍峰課題組前期研究結果顯示整合素α4β7功能完全缺失會導致腸道Treg細胞顯著減少,從而加劇了DSS誘導的先天性免疫介導的急性腸炎的發生 [5]。這些結果表明過度抑制整合素α4β7功能具有潛在的副作用。
  • Nat.Cell.Bio:發現介導TGF-β 和AKT信號通路串話的重要因子
    轉化生長因子-β的1型受體(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ype I receptor ,TβRI)在細胞膜上的定位及穩定性決定了細胞中TGF-β信號通路的水平。SMAD7–SMURF2複合體能夠靶向TβRI,並通過泛素化途徑將其降解。
  • TrkB受體囊泡運輸機制研究獲進展
    BDNF結合誘導TrkB形成二聚體並發生自體磷酸化,其磷酸化位點將募集下遊效應因子,從而激活下遊信號通路。BDNF-TrkB信號複合體通過細胞內吞進入神經元細胞,繼而形成運輸囊泡並繼續調控多條信號通路。藉助於PC12培養細胞系中的研究,研究人員已經初步闡明了主要作用於外周感覺神經元的神經營養因子NGF及其受體TrkA的囊泡運輸調控信號轉導的機制。
  • Diabetes:ChREBP介導葡萄糖刺激胰島β細胞增殖
    葡萄糖能刺激嚙齒類動物和人來源的β細胞複製增殖,但細胞內的信號傳導機制仍知之甚少。碳水化合物反應元件結合蛋白(ChREBP)廣泛分布於哺乳動物的各種組織中,在肝臟、褐色及白色脂肪組織、小腸、腎和肌肉等組織中有較高的表達。ChREBP是葡萄糖信號途徑中的轉錄因子,對於調節哺乳動物體內糖代謝、脂肪代謝以及組織脂肪沉積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研究發現新功能性細胞外基質蛋白
    Th2細胞是一種重要的輔助性T細胞亞群,其在抗寄生蟲感染、誘導系統性紅斑狼瘡、過敏性疾病及哮喘等疾病中發揮關鍵性作用。孫兵研究組從Th2細胞中尋找到一種新的功能性細胞外基質蛋白(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1,簡稱ECM1),它可以調控Th2細胞表面趨化因子受體S1P1的表達,進而選擇性地控制Th2細胞從淋巴結中向外周炎症灶遷移。
  • 信號通路在套細胞淋巴瘤發病機制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基因表達譜研究發現,在正常B細胞發育的不同階段,信號途徑的相關基因表達水平差異不大,它們在B細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中發揮重要作用。而在MCL中。這些信號途徑相關的基因卻存在異常表達,且與MCL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因此,提高對這些信號通路的認識,有助於我們對MCL發病機制有更深入的理解。
  • 研究人員揭示中性粒細胞驅動非常規T細胞介導抗腫瘤免疫機制
    文章揭示中性粒細胞通過IL-12調控CD4-CD8-非常規αβT細胞極化,產生IFN-γ,介導抗腫瘤免疫;同時在部分腫瘤患者中,中性粒細胞的浸潤和I型免疫反應、良好臨床療效呈現相關性。  首先,研究人員敲除G-CSF-R(Csf3r-/-)造成小鼠外周血的中性粒細胞顯著減少。
  • 長鏈非編碼RNA及其介導椎間盤退變機制的研究進展
    關於椎間盤退變的具體機理尚未闡明,而對於非編碼RNA(ncRNA)的研究,特別是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在椎間盤退變的發生及進展過程中的調控作用初步展現,其可能參與調控髓核細胞凋亡、細胞外基質降解以及免疫炎症反應等。本文旨在闡述LncRNA的特點及其介導椎間盤退變的多種不同機制。
  • 白細胞介素-17在過敏反應中的作用及相關機制的研究進展
    IL-17D受體及其下遊信號、IL-17RD受體配體及其下遊信號機制尚不清楚,但可以推測IL-17D在腫瘤細胞方面有促炎作用,促進惡性腫瘤在生物體內的進展,具體有待進一步研究。IL-17家族成員是機體產生過敏反應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作用於多種細胞類型,誘導產生促炎性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前列腺素等。
  • 研究人員採用新的方法來研究細胞攝取澱粉樣β的機制
    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taCruz)的一項新研究確定了澱粉樣β蛋白的一個片段,該蛋白被參與神經元攝取這種有毒肽的受體所識別。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新的方法來研究澱粉樣β細胞攝取的機制。他們的發現發表於11月2日的《國家科學院會議記錄》期刊上。
  • 「變節」的NK細胞:蛻膜樣NK細胞極化
    NK細胞表達大量的抑制性受體,如KIRs和CD94–NKG2A複合物,這些受體在不需要裂解活性時易於抑制NK細胞,並維持靜止狀態。CD56dimCD16+NK細胞在遇到表達高水平激活配體和低水平抑制配體(主要是I類MHC)的細胞時,如病毒感染細胞和腫瘤細胞(「缺失自我」機制),以及介導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時,發揮其細胞毒性能力。
  • 分子所陳良怡、劉彥梅課題組揭示活體胰島β細胞功能成熟機制
    Function Reveals Glucose-mediated Heterogeneity of β-cell Functional Development」的研究論文,首次實現活體動物體內胰島β細胞功能的實時成像,揭示胰島通過血管化協調傳遞適宜濃度的葡萄糖至β細胞,進而激活calcineurin/NFAT信號通路,最終介導胰島從外殼到核心依次發生的兩波β細胞的功能獲得過程。
  • 肝星狀細胞的活化機制——探尋肝纖維化新的診斷指標和治療靶點
    肝纖維化是發展為肝硬化的重要病理過程,多年來相關研究蓬勃開展,已從多方面揭示了肝纖維化的複雜形成機制,其中肝星狀細胞(HSC)仍是目前肝纖維化研究的熱點和重點。早在1876年,該細胞已被發現,確定為非Kupffer細胞。其定位於肝竇內皮細胞和肝細胞之間的Disse間隙,分散在整個肝臟中,約佔所有肝固有細胞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