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2日,北京] 兒童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是一種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常見的生理性疾病。我國有近2000萬的兒童患有ADHD,其中約50-60%患兒的症狀會持續到成人甚至終身帶病。今天,在由西安楊森製藥有限公司舉辦的「2010年兒童多動症診斷與治療國際交流媒體研討會」上,美國國家兒童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James M. Swanson教授以及國內著名兒童多動症防治專家,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兒童精神病學研究室主任王玉鳳教授就ADHD的病因、診斷、治療目標以及藥物在治療ADHD中的重要地位進行了深入地討論。
ADHD的發病率為4-6%,男童發病率約為女童的三倍。ADHD患兒普遍存在注意力缺陷、衝動、多動的症狀。James M. Swanson教授指出「有研究顯示,生物學因素在確定ADHD病因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ADHD與人體腦部的多巴胺系統有關。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被認為可以激活大腦皮層或強化社會行為。腦結構與功能的研究顯示,ADHD患兒與健康兒童存在明顯差異,多巴胺缺乏是ADHD最重要的致病因素。ADHD病因的判定對醫生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也為藥物治療作為ADHD首選治療方法提供了科學依據。」
王玉鳳教授認為ADHD的治療不應僅僅滿足於症狀的改善和減輕,而應該達到臨床治癒,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達到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ADHD治療的最終目標—「緩解」即「臨床治癒」,被定義為患者不再被診斷為ADHD,症狀最小化或無症狀,並且獲得最大化的功能恢復。由於ADHD多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會導致患兒學習成績不佳、自制力差、經常擾亂課堂秩序、影響其他同學等現象。如果症狀持續存在,則會對患者的教育、就業、社會發展、情感功能等產生影響,導致職業地位低、藥物濫用和犯罪等不良後果。「緩解」意味著通過治療,達到臨床治癒後,患者在情感,行為,學業和社會功能方面得到最大的恢復。在臨床實踐中,為了獲得最大的緩解率,改善兒童多動症的症狀,應該進行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
作為SNAP-IV量表的研發者,James M. Swanson教授建議在治療過程中父母和老師可以使用SNAP-IV量表。「通過對患者進行26個條目(如很難持續專注於工作或遊戲活動、在問題沒問完前就急著回答等)的逐條評估,可以更綜合、客觀地評價患者的症狀是否最小化或者無症狀。當患者測試的平均值≤1或者總分≤18時,就可以表明患者得到了『緩解』,達到了臨床痊癒。」
王玉鳳教授強調,「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類似ADHD的症狀表現,一定要儘早帶孩子到正規醫院進行檢查。治療ADHD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傳統的治療藥物需要每天多次服藥,依從性較差。患兒在校服藥可能會感覺尷尬,也可能會招致別人異樣的眼光,因此經常漏服,從而影響治療效果。採用OROS?控釋技術的藥物能大大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治療效果。在我國《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診療指南》中推薦的一線用藥是長效製劑鹽酸哌甲酯控釋片,它是哌甲酯長效新劑型,能迅速起效,每天只服用1次,藥效可以持續12小時釋放,更好地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保護患兒隱私,是具有良好安全性的首選治療藥物。」
王教授同時也呼籲:「孩子是家庭,乃至國家的希望。全社會都應該給予ADHD患兒更多關注。醫生、家長和老師應攜起手來幫助ADHD兒童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