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紊亂的精子,不被修飾的蛋白

2021-01-19 澎湃新聞
運動紊亂的精子,不被修飾的蛋白

2021-01-12 2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文/陳根

一個嬰兒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來,這意味著一個卵子必須與2.5億個精子中的一個受精。然而,近年來,有大量的研究指出男性生殖健康正受到損害,其中,西方國家和工業化國家已經報告了精子濃度的顯著下降。

人類的精液質量下降可能正在成為地區性乃至全球性的的問題。與之相應的是不孕不育的發生率居高不下,其原因當中男性因素佔一半左右。而從微觀來看,在精子運動的過程中,其尾部(也就是鞭毛)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鞭毛必須以非常精確和協調的方式跳動,才能推動精子向前。

基於這樣的背景,近日,《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就揭示了確保精子鞭毛以正確節奏跳動的生理關鍵。研究顯示,其關鍵在於一種蛋白質修飾機制,動物實驗提供的直接證據表明,缺少這種特殊的蛋白質修飾,精子無法保持直線運動,只能原地打轉,最終導致雄性不育。

其中,精子鞭毛的核心由微管蛋白組成,同時還有數以萬計的微型分子馬達,即動力蛋白(dynein),它們緊密協調,有節奏地彎曲微管,導致鞭毛跳動和轉向。微管蛋白廣泛存在於各種細胞中,參與多種生理活動。不同類型的細胞中,它們會被一系列不同的酶添加上不同的「分子標籤」,從而發揮不同的功能。

而在像精子這類具有鞭毛(或纖毛)的細胞中,科學家們發現,微管蛋白上會被添加一種特殊的甘氨酸標籤,因此這一過程被稱為甘氨酸化(glycylation)。

在這項研究中,為了探索微管蛋白上的甘氨酸標籤對於鞭毛和纖毛的功能有什麼作用,科學家們構建了一種特殊的基因缺陷小鼠:它們同時缺少兩種關鍵的酶,導致細胞的鞭毛(或纖毛)無法被甘氨酸化。結果發現,無法被甘氨酸化的雄性小鼠具有不育的問題。

利用計算機輔助分析,研究人員觀察到,這些小鼠的精子能夠正常組裝鞭毛,也能遊動,然而鞭毛的跳動節奏變得紊亂。造成的結果是,精子無法正常地直線前進,而是沿著圓形路徑繞圈。這種異常的運動模式意味著,精子將很難到達卵母細胞開始受精。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工作表明,微管蛋白糖基化通過調節軸突動力蛋白的運動來調節哺乳動物鞭毛的運動。缺乏糖基化導致小鼠精子活力紊亂和雄性不育。而考慮到人類精子比小鼠精子更容易受到精子活力不足的影響,這就意味著,微管蛋白糖基化的擾亂可能是人類某些形式的男性不育的基礎。

關鍵詞 >> 精子,生育,健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微管蛋白糖基化控制精子運動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法國巴黎居裡研究所、巴黎科欽研究所、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研究所、波恩大學和義大利米蘭人類技術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如今發現微管蛋白的一種特殊的稱為糖基化(glycylation)的酶修飾是讓精子保持直線遊動的關鍵。這些發現提示著對這種修飾進行幹擾可能是人類某些形式的男性不育症的根源。
  • 有了它,精子才不轉圈圈
    作者 |魯亦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居裡研究所和德國馬普學會分子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特殊的微管蛋白酶修飾(名為糖基化)對於精子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遊動至關重要。而這種修飾的擾動可能會導致某些形式的男性不育。
  • 今日《科學》封面:是什麼阻礙了精子勇往直前?
    利用計算機輔助分析,研究人員觀察到,這些小鼠的精子能夠正常組裝鞭毛,也能遊動,然而鞭毛的跳動節奏變得紊亂。造成的結果是,精子無法正常地直線前進,而是沿著圓形路徑繞圈。這種異常的運動模式意味著,精子將很難到達卵母細胞開始受精。
  • 科學網—是什麼讓精子跑直線
    正常精子的線性遊動路徑(頂部),突變精子的圓形和對角線遊動路徑(中部和底部)。圖片來源:Gadadhar 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居裡研究所和德國馬普學會分子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特殊的微管蛋白酶修飾(名為糖基化)對於精子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遊動至關重要。而這種修飾的擾動可能會導致某些形式的男性不育。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科學》。 每個真核細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細胞骨架。
  • Mol Cell:父親的飲食或會影響精子的表觀遺傳修飾 進而影響後代...
    2020年4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父母攝入低蛋白或高脂肪飲食時,就可能會導致其成年子女機體發生代謝紊亂,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Molecular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日本理化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對小鼠進行研究揭開了隱藏在這種現象背後的關鍵「選手」和分子事件。
  • Science:男性不育的新機制,微管蛋白糖基化可調控雄性生育能力
    研究發現,微管蛋白糖基化通過調節軸突達因蛋白運動活性來調節哺乳動物鞭毛的搏動,缺乏糖基化會導致小鼠精子活動能力紊亂和雄性不育,該發現暗示微管蛋白糖基化的紊亂可能是人類某些男性不育症的基礎。
  • Science:微管蛋白糖基化異常,男性不育的又一個潛在原因
    有人提出,是微管蛋白翻譯後修飾的組合形成的「微管蛋白密碼」使微管適應活細胞內的特定功能,但仍缺乏相關機制研究。糖基化是目前研究最少的微管蛋白翻譯後修飾之一;據了解,僅纖毛和鞭毛的微管存在糖基化。既往研究表明,糖基化對纖毛和鞭毛髮揮正常功能可能是必不可少的,但仍缺乏機制研究。
  • 科學家發現蛋白翻譯後修飾新方式
    其主要方向是蛋白質組學、蛋白翻譯後修飾和生物質譜學。趙教授研究組是目前世界上發現蛋白質新修飾最多的實驗室,已首先報導了賴氨酸的丙醯化、丁醯化、琥珀醯化、巴豆醯化、丙二酸醯等新蛋白修飾。曾在Cell, Nature, Science, Nat Chem Biol, Mol Cell, PNAS等一流學術期刊上發表多項研究成果。
  • Cell:組蛋白修飾的記憶遺傳研究
    生物學的一個經典難題是,一個卵細胞和一個精子如何蛻變成一個新生命?當精子遇上卵細胞時,受精卵首先要清除來自親代的特殊程序信息(精子或卵細胞自身的遺傳程序信息),然後再開始生長成為一個新的生命。也正是這個原因,子代與親代的表觀遺傳信息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研究人員發現程序重排與一個特殊的組蛋白修飾作用有關,這個組蛋白修飾作用牽涉到H3K4me2 demethylase LSD1/KDM1。
  • 組蛋白修飾
    組蛋白修飾(histone modification)是發生在組蛋白上的翻譯後修飾,主要發生在核心組蛋白的某些胺基酸殘基上,包括乙醯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特定的修飾狀態可以決定組蛋白的活性,是招募一些蛋白質與之結合,還是解除已結合的蛋白質,從而決定DNA的命運?是打開基因的表達,還是關閉?是進入複製,還是進行修復?這些都有可能受到組蛋白修飾方式的影響。
  • 趙英明課題組揭示新型蛋白質翻譯後修飾並鑑定出63個組蛋白修飾位點
    組蛋白的翻譯後修飾,因其會影響基因的轉錄,是表觀遺傳調控的核心部分,對於許多生物過程和疾病發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近日,芝加哥大學趙英明課題組在化學類頂級雜誌Nature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報導了一種新型的組蛋白翻譯後修飾--賴氨酸二羥基異丁醯化,並指出組蛋白H4K8上的二羥基異丁醯化對精子細胞的分化起到重要的調控作用。
  • 【重大發現】表觀遺傳修飾家族又添新成員 & 組蛋白丁醯化新功能詮釋
    其中第一項研究首次發現了一種跟酮體代謝密切相關的表觀遺傳新修飾——組蛋白三羥基丁醯化[1];第二項研究深入揭示了該課題組先前發現的組蛋白丁醯化在表觀遺傳調控中的新功能[2];第三項研究與清華大學合作,首次發現了YEATS domain為識別新型賴氨酸巴豆醯化修飾的「閱讀器」。本文對前兩篇研究進行詳細報導[3]。組蛋白密碼蘊含了基因序列和生物個體性狀間的關鍵調控信息。
  • 【重大發現】表觀遺傳修飾家族又添新成員 & 組蛋白丁醯化新...
    其中第一項研究首次發現了一種跟酮體代謝密切相關的表觀遺傳新修飾——組蛋白三羥基丁醯化[1];第二項研究深入揭示了該課題組先前發現的組蛋白丁醯化在表觀遺傳調控中的新功能[2];第三項研究與清華大學合作,首次發現了YEATS domain為識別新型賴氨酸巴豆醯化修飾的「閱讀器」。本文對前兩篇研究進行詳細報導[3]。組蛋白密碼蘊含了基因序列和生物個體性狀間的關鍵調控信息。
  • 動物所等揭示RNA修飾酶Dnmt2在精子獲得性遺傳中的重要作用
    精子介導的獲得性表型跨代遺傳是近年來的新興研究熱點,這個領域的興起似乎把科學史上已被打入冷宮的「拉馬克遺傳」理論重新搬上了現代生物學的舞臺。目前該領域的核心觀點是配子可以利用DNA序列之外的表觀遺傳信息載體(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RNA等)將獲得性性狀傳遞給下一代。特別是近年來關於哺乳動物精子RNA在此過程中的作用為這個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 【表觀遺傳蛋白修飾專題】詳解賴氨酸巴豆醯化研究進展
    加工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一般分為四種:N-端fMet或Met的切除,二硫鍵的形成;化學修飾和剪切。這些翻譯後修飾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這些修飾,蛋白上被加上小化學基團,比如乙醯化的作用是將一個乙醯基因吸附到蛋白質,這是一種常見的修飾模式,蛋白的功能因此大大被改變。在幾種胺基酸中,賴氨酸由於其非凡的化學反應活性,常常成為被修飾的目標。
  • 頡偉孟安明等在《分子細胞》發表斑馬魚配子及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
    頡偉孟安明等在《分子細胞》發表斑馬魚配子及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研究成果清華新聞網11月20日電  11月15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頡偉研究組與孟安明研究組緊密合作,在《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期刊發表題為《親本合子轉換期廣泛的增強子去記憶化和啟動子預備化
  • 飲食習慣會導致精子發生表觀遺傳變化,進而影響子女將來的健康
    此項研究表明:父母的低蛋白或高脂肪飲食習慣,可能會導致他們成年子女的代謝紊亂,而轉錄因子ATF7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研究證據表明,父母的飲食習慣確實影響著子女的身體健康,特別是父母的低蛋白飲食被認為與他們孩子的代謝紊亂有關,如糖尿病。然而,這種跨越兩代人的影響的具體細節卻不為人知。在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小鼠劃分為兩組,一組是正常飲食,另一組則是低蛋白飲食,然後讓雌雄小鼠交配並產下後代。
  • 研究揭示LARP7介導U6修飾及其在生精細胞mRNA精準剪接和精子發生中...
    該研究報導了LARP7蛋白通過促進U6 snRNA與具有RNA甲基化催化活性的box C/D snoRNP相互作用,介導了U6的2′-O-甲基化修飾,並進一步證明此過程為小鼠生精細胞中mRNA剪接保真性及精子發生必需。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在小鼠卵細胞發育晚期,組蛋白修飾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4me3)和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會以非經典的形式分布,並通過母源繼承的方式傳遞到胚胎中調控子代的基因表達和發育。由於人類卵細胞和早期胚胎樣本稀缺性以及極低量細胞組蛋白修飾技術的缺乏,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規律及功能並不清楚。
  • 蛋白醯化修飾調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譚敏佳課題組與華東理工大學葉邦策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蛋白賴氨酸醯化修飾在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代謝通路中的調控新機制,研究工作發表在8月Cell Chemical 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