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能源所微生物組大數據分析工具開發獲進展
青島能源所微生物組大數據分析工具開發獲進展 2017-01-24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發表了元基因組高性能計算分析軟體Parallel-META 3,能夠深入、全面、快速地將數量龐大的未知微生物組進行結構與功能解析,從而剖析疾病或生態災害下微生物組的變化規律(如圖)。
-
Cell:深刻反思腸道菌群與人類疾病研究,是時候將微生物組研究拉回...
有,腸道菌群移植(FMT)的相關實驗可以獲得腸道微生物群在人類疾病中起因作用的最具說服力的實驗證據。微生物組預防艱難梭菌相關疾病儘管是出色的實驗範例,但人類FMT仍然有局限性。首先,出於道德原因,它們只能用於研究微生物組的保護特性。其次,FMT可能無法糾正已經改變的微生物組,特別是在微生物組未受到嚴重破壞的疾病中。
-
COM:根系微生物組研究中的合成群落還原法
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組項目的支持。在溫室(受控條件)下研究天然土壤接種物中的根部微生物組的組裝已廣泛用於水稻,擬南芥及其近緣[15••,25•,26•]等物種的根部微生物組研究(圖1b)。減少環境變化對於有意義的微生物組比較描述至關重要。
-
研究人員開發出基於微生物組大數據的疾病檢測方法
微生物組具有服務疾病診治與生態監控的巨大潛力,但是其影響因素錯綜複雜。如何通過菌群檢測實現快速精準的疾病診斷呢?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發明了基於菌群大數據搜索的疾病檢測方法,為此共性問題提供了原創的解決方案。該工作於3月17日在線發表於mSystems(美國微生物學會會刊)。作為與生俱來、無處不在的「小夥伴」,微生物組與人體、環境的健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同時,菌群檢測具有非侵入性、可量化、可預警等優勢。
-
Cell:新研究支持衛生假說,嬰兒腸道微生物組影響自身免疫疾病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布羅德研究所、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和阿爾託大學、諾華生物醫學研究所和世界其他機構的研究人員(作為DIABIMMUNE研究團體的一部分)研究了來自三個不同國家的嬰兒腸道微生物組,發現支持這種衛生假說的證據,而且指出細菌菌種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至少部分上能夠解釋在西方社會發現的免疫疾病增加。
-
微生物組研究:關乎人類的未來
自微生物組概念提出以來,人們對微生物組的關注熱度不斷增加,分析梳理在各個領域取得的顯著成果發現,人們對人體健康微生物組關注最大,特別是在消化道微生物組方面,已經發現腸道微生物組與糖尿病、肝病、肥胖症、精神疾病等具有相關性,對艱難梭菌引發痢疾的菌群移植治療方案,不僅顛覆了傳統治療方案,還進一步提出了消化道微生物組菌群平衡對身體健康具有重要影響的新理念。
-
血液和組織的微生物組分析可用於癌症診斷
血液和組織的微生物組分析可用於癌症診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2 21:14:03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Rob Knight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腸道微生物組研究進展一覽
直到最近,人類微生物組仍然是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新策略的未充分研究的目標。可能會破壞腸道微生物組的疾病的患病率正在增加,然而目前科學界對於定義「健康腸道」微生物組的定義尚無共識。文章作者Leigh A.Frame說:「隨著我們對腸道微生物組和營養的了解越來越多,我們正在了解它們彼此之間的影響力,以及也許對公共衛生更重要的是它們在疾病預防和治療中的作用。」 通過他們的評論,作者發現,營養與腸道微生物組之間的雙向關係正在出現,這是因為有關微生物群如何利用和產生大量和微量營養素的研究越來越多。
-
從專利和商業化角度評述微生物組研發興起
微生物組研究:康乃狄克州及其他康乃狄克州為州內微生物組研究領域的傑出領軍人感到自豪。位於康乃狄克州法明頓市的傑克遜基因組醫學實驗室(Jackson Laboratory for Genomic Medicine, JGM)主任George Weinstock教授主導人類微生物組項目(Human Microbiome Project),該項目為期5年,旨在闡明微生物組及其對疾病的貢獻。最近聘用的Julia Oh帶著她的創新性研究以助理教授的身份加入JGM。
-
產業大事:靶向菌群治療肌肉骨骼疾病的新星獲7486萬巨額融資
Solarea 公司致力於研究開發以微生物組為基礎的健康解決方案,用以治療人體慢性炎症疾病。2017 年,一群科學家和企業家聯手創辦了 Solarea 公司,並且在成立之初得到了 illumina 企業孵化器的資助。
-
人類微生物組研究設計、樣本採集和生物信息分析指南
前言隨著測序技術和數據分析方法的發展,近幾年醫學微生物組研究領域出現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成果[1-3],比如微生物組與代謝性疾病[4-6]、消化系統疾病[7-10]和心血管系統疾病[11]之間的關係日益明確。這些發展和發現增加了醫生在微生物組研究方面的興趣,進而也湧現出了大量有價值的論文[12]。
-
喜訊 | 我院蘇曉泉教授團隊研發第二代微生物組搜尋引擎MSE 2
近日,我院蘇曉泉教授團隊研發了第二代微生物組搜尋引擎MSE 2(http://mse.ac.cn),以支撐更全面、更深入、更便捷的菌群大數據挖掘,推動「數據驅動型」的微生態研究和大健康產業應用。該成果於1月20日發表於mSystems(美國微生物學會會刊,SCI IF=6.63)。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1997年,英國啟動了「土壤生物多樣性研究計劃」,組織 120 餘位科學家參與並設置了30個研究項目,採用分子技術研究土壤生物多樣性及其功能,特別是發展了穩定性同位素示蹤複雜環境中生物標記物(PLFA/DNA/RNA)技術(Stable Isotope Probe),培養造就了一批迄今活躍在國際土壤生物學前沿的著名科學家,土壤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逐漸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表 1)。
-
人才強校 | 王軍軍教授課題組在揭示豬腸段微生物組空間異質性及其...
FMT以其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治癒率引起廣泛關注,逐漸成為治療人和動物病原菌感染、壞死性結腸炎、腹瀉和繁殖與呼吸症候群等疾病的常規手段。然而,腸道微生物組在結構、功能和代謝方面呈現出明顯的區室化特徵,源於特定腸道生態位點的微生物可能具有靶向分區定植特性。糞便作為消化道的排洩殘渣,其菌群在結構和功能上更接近後腸段,並不能完整代表整個腸道微生物區系。
-
微生物組行業迎來黃金時代,這三大方向值得關注
,使得一些研究成果或將用於治療相關的疾病,包括糞菌移植技術、可口服的活菌膠囊、微生物標誌物診斷技術等等。他們對神經疾病研究感興趣的部分原因是,一些患有某些神經疾病(包括帕金森症和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報告同時患有慢性便秘,這可能是由於腸道蠕動受損所導致的。「第一篇關於帕金森症與微生物組的論文發表於 2014 年。」Carlin 說。
-
濟南大學教授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尹明亮 通訊員 劉珂珂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公布。濟南大學教授周偉家成為濟南大學第一位自主培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濟南大學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周偉家教授申報的「金屬-碳基電催化劑」項目成功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實現了濟南大學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上歷史性突破。
-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英國醫學科學院人才項目初審...
-
獲8項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中心醫院2021年度科研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獲8項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張冰 張璐 ,推進了該院「醫、教、研」協同發展 上周,2021年度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公布,市中心醫院獲批8個項目,創造了該院的歷史新高。
-
AI微生物組療法新銳再獲巨額融資
2017 年,FINCH 分別與 OpenBiome 和武田達成合作協議,以開發新的微生物組療法。2017 年底,FINCH 與另外一家人類微生物研究公司 Crestovo 進行了合併,後者也同樣進行難辨梭狀芽孢桿菌的療法研究。
-
人民日報:微生物組引發研究開發熱潮—新聞—科學網
2005年以來,世界許多國家先後不同程度上啟動了微生物組計劃或項目,如美國的人體微生物組計劃和地球微生物組計劃,加拿大的微生物組研究項目以及日本的人體元基因組研究項目等。2015年10月,美國一批科學家聯合在《科學》雜誌上發文,呼籲「聯合微生物組研究計劃」;與此同時,我國科學家會同美、德科學家,在《自然》上發文提出了實施「國際微生物組計劃」的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