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 Methods:MOF固定的氧化態金和還原態金:哪一種才是三元偶聯反應中的更有效活性位?

2021-02-08 MaterialsViews

近些年來,Au催化劑作為醛、胺、炔三元偶聯反應最有效的催化劑之一,已引起廣泛關注,但其中有一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議:氧化態的Au物種(Auδ+)和還原態的Au物種(Au0)哪一個才是更有效的活性位?根據之前的研究報導,Auδ+和Au0均能催化三元偶聯反應,因此,建立一個合適的模型來識別哪一個Au物種才是更有效的活性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近日,Small Methods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江海龍教授課題組的工作,他們以金屬有機骨架(MOF)材料為平臺,構建了一個簡單、理想的模型來識別三元偶聯反應中更具活性的Au催化位點。通過醛胺縮合反應,可以在MIL-101-NH2的骨架上修飾上水楊醛,修飾後的MOF骨架上的-OH和N=C中的N原子可以作為配位點用於螯合Auδ+得到催化劑MIL-101-SA-Auδ+;而通過隨後的一步氫氣還原,可以得到具有Au0的催化劑MIL-101-SA-Au0。特別關鍵的是:這兩種催化劑在結構和Au物種的周圍微環境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僅在Au物種的價態上存在顯著區別。而這兩種催化劑在三元偶聯反應中呈現出顯著的活性差異,MIL-101-SA-Auδ+的催化活性是MIL-101-SA-Au0的11倍,結合一系列的對照實驗最終表明:在三元偶聯反應中Auδ+是更為有效的活性中心。該工作利用MOF結構的易剪裁/修飾性,將MOF材料首次應用於有機催化反應中有效活性位的探測,也為其他活性位的識別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借鑑。

相關工作以「Oxidation or Reduction State of Au Stabilized by a MOF: Active Site Identification for the Three-Component Coupling Reaction」為題發表在Small Methods 上(DOI: 10.1002/smtd.201800216)。

原位光譜技術檢測雜化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生長動力學與可控制備的新方法

鋰電材料:雙金屬有機骨架模板合成高容量長壽命的三元金屬氧化物

金屬有機骨架及其複合材料用於能源存儲與轉換:研究進展與設計合成策略

氧析出反應電催化劑——金屬有機骨架中的原子級CoOx物種

(點擊以上標題可以閱讀原文)


MaterialsViewsChina

官方微信平臺

聚焦材料新鮮資訊

材料大牛VS新秀訪談
MVC論文排行榜每月新鮮出爐
熱愛科研的你還在等什麼,快加入我們一起微互動吧!!!

微信號:materialsviews

微博:materialsviews中國

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刊物或媒體如需要轉載,請聯繫:

materialsviewschina@wiley.com

關注材料科學前沿,請長按識別二維碼


點擊左下角「讀原文」,閱讀Small Methods原文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在可見光催化脫羧偶聯反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基於綠色催化的理念,該團隊首次提出了基於可見光激發的分子間電荷轉移用於光氧化還原催化的新概念,發現了一種簡單易得、高效環保的非金屬陰離子複合物光催化體系,成功實現了溫和條件的脫羧偶聯反應,突破了傳統反應需要貴金屬光催化劑或有機染料的限制。
  • 四川大學曾小明課題組JACS:Cr-催化醚與酯的交叉還原偶聯
    儘管芳基滷代物的自還原偶聯反應在2世紀初就被報導,然而高效的交叉還原偶聯反應則更具挑戰,該領域的進展也較為緩慢,其中的一大挑戰便在於較難避免的自身偶聯反應。該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滷代物的交叉偶聯,而對於酚類衍生物則研究較少。與傳統的滷代物相比,酚類衍生物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而且較為便宜,對環境也較為友好。因此,若能發展酚類衍生物的交叉偶聯反應,則無疑是更有價值的。
  • Scripps研究所合作報導電化學的酮和烯烴的還原偶聯反應
    ,且具有多種反應活性。此外,它還廣泛存在於天然產物、藥物和多種材料中。酮與強親核劑(如RMgX或RLi)的加成反應是製備叔醇的教科書式方法。然而由于格氏試劑的化學選擇性較低,酮底物上的其他官能團通常需要使用保護基,這間接導致合成效率降低(Figure 1B)。
  • 過渡金屬催化劑難以實現的偶聯反應,它做到了!
    過渡金屬催化芳基C-C鍵的偶聯反應通常涉及(擬)滷代芳香烴對過渡金屬中心氧化加成,隨後與芳基硼酸、芳基金屬試劑(如芳基格氏試劑、芳基鋅試劑、芳基錫試劑)等發生轉金屬化,形成雙芳基配位的過渡金屬配合物,最終還原消除得到聯芳香烴產物,與此同時重生催化劑活性物種。儘管這一催化循環過程廣為人知,且發展已較為成熟,但用於設計芳基C-C鍵的形成反應時底物適用範圍仍舊存在一定的局限。
  • 孫世剛團隊:一種新型高效酸性氧還原M/MN4複合活性位的構建
    通過調控Zn-ZIF和Fe或Co鹽前驅體,在Fe-N-C非貴金屬氧還原(ORR)催化劑中形成金屬(Fe或CO)納米粒子(M-NPs)和FeN4或CoN4單原子協同作用的活性位點,並揭示了M-NPs與MN4位點的相互作用有助於活化氧氣,使O-O鍵解離能壘降低,從而促進直接4電子反應途徑。
  • 配體控制Suzuki偶聯反應位點的選擇性
    吡唑在許多藥物中表現為有效的支架且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製備它們的最一般方法是1,3-二羰基化合物與肼衍生物或重氮烷烴與炔烴的環加成。
  • 今日隨筆20210209:貴金屬VOCs催化劑的金屬態/氧化態
    前一段時間有好幾個人問我VOCs貴金屬催化劑的貴金屬是金屬態還是氧化態?金屬態催化劑活性高還是氧化態催化劑活性高?金屬態和氧化態穩定嗎?
  • 通過矽的交叉偶聯實現擴環反應合成多元苯甲矽環(六-八環)
    而合成此類骨架的典型方法存在以下弊端,如通用性低、反應條件苟刻、需要多步反應等。因此,迫切需要開發一種通用且高效的策略合成此類骨架。(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鈀催化的Hiyama-Denmark交叉偶聯反應已成為一種高效構建碳-碳新鍵的策略(Figure 1b)。
  • 芳基羧酸的脫羧硼酯化反應
    然而,脫羧轉化為硼酸或硼酯的反應仍受制於芳基羧酸的種類和轉化類型。限制因素主要是過渡金屬(Cu,Ag,Pd)催化氧化還原脫羧需要較高的活化能。最近,氧化還原脫羧的新方法如通過光氧化還原催化或通過引入氧化還原的活化基團(如NHPI酯)等已逐漸應用於脂肪族羧酸的交叉偶聯反應中。雖然這些新方法主要用於脂肪族羧酸脫羧偶聯,但本文作者推測其也能應用到較難的芳基和烯基羧酸脫羧偶聯中。
  • 「JACS」一種具有高氧還原反應活性的邊緣官能化聚酞菁網絡
    上發表題為「Edge-Functionalized Polyphthalocyanine Networks with High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ctivity」的研究工作報導了一種具有高氧還原反應活性的邊緣官能化聚酞菁
  • 氧化還原反應的方向
    那麼,判斷氧化還原反應方向的第三種方法:對於一個氧化還原反應,1還原態 + 2氧化態 == 2還原態 + 1氧化態原電池的正極由氧化劑充當,也就是正極電對的氧化態(反應式中的 2氧化態);原電池的負極由還原劑充當
  • Suzuki偶聯會出現Cl活性比Br高?
    我們知道Suzuki偶聯反應硼試劑部分的反應活性是:R-9-BBN>R-BF3K>RB(OH)2>RBPin,滷代芳烴部分活性是
  • 生物物理所等生物催化交叉偶聯-光碟機動滷代芳烴羥化脫滷酶研究獲進展
    水作為一種綠色環保的溶劑,具有較大潛力作為羥基來源,目前雖已報導過以水作為羥基來源的滷代芳烴羥基化研究,但該領域仍存在開發價值,尤其是發展與酶催化水相體系相結合的體系。  王江雲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通過使用基因密碼子擴展技術可將非天然胺基酸插入螢光蛋白(PSP),從而改造發色團生成具有高還原活性的物種,進一步在蛋白表面特定位置引入三聯吡啶鎳配合物,可驅動二氧化碳光還原(Nat.
  • 氧化還原過程的催化循環:主族元素vs過渡金屬
    基於後過渡金屬(Rh、Ir、Pd、Pt等)設計的催化方法目前佔主要地位,這些配合物之所以能夠高效地促進成鍵和斷鍵,是因為位於元素周期表d區的金屬能夠在n和n+2的氧化態靈活地循環變化(圖1,M = Metal),同時伴隨著第一配位區的膨脹與收縮 [1]。過渡金屬所展現的可逆配位與氧化還原活性來源於其d軌道價電子的能量與空間的分布特性。
  • 鄧德會Angew:一氧化碳電還原高選擇性製備乙烯
    如圖1c所示, Cu-Ps/CP-MPL中的微孔結構可以有效地增加CO在氣/液/固界面上的擴散,這與採用碳紙增強CO2電還原的報導相似。圖1. 電極結構和相關的CORTE性能。銅基催化劑的初始氧化態在CO/CO2電還原產生多碳含氧化合物中起著關鍵作用,但目前尚不清楚初始催化劑的氧化態是否對CORTE工藝有利。
  • 有機人名反應——Hiyama-Denmark偶聯
    Hiyama-Denmark偶聯(Hiyama-Denmark Coupling)Hiyama-Denmark偶聯反應是Hiyama偶聯反應的改進,在這種偶聯反應中,鈀催化的脫質子化矽醇與乙烯基和芳基滷化物偶聯生成交叉偶聯產物。
  • 多重選擇性組裝用於三元MOF-on-MOF異質結構的可控合成
    MOF的位點選擇性組裝。該策略依賴於主體MOF所暴露晶面的不同性質對主客體MOF相互作用方式(如外延生長、靜電吸引以及配位作用)的有效調控,誘導了各個步驟中不同客體MOF的位點選擇性生長,進而實現了不同組成客體MOF空間分布及組合方式的高度控制,製備出三種新型三元MOF-on-MOF異質結構。
  • Suzuki反應(合成化學領域最重要發現之一)中金屬鈀的奇妙變化
    導讀:常規的鈀基催化劑在參與Suzuki反應的過程中,Pd離子很大一部分被還原成Pd納米顆粒,造成催化劑的活性降低。固定過程依賴於MPOS的巰基與引入的金屬離子之間的硫醇鹽鍵的形成(圖1a)。該金屬化過程適用於固定不同類型的金屬離子。合成了固定有Pd,Pt和Au離子的MPOS催化劑材料。其中,固定有Pd2+離子(MPOS-Pd)的樣品可以作為Suzuki反應的預催化劑(浸出的Pd是活性成分,反應通過均相途徑進行)。反應後,浸出的Pd離子可被MPOS載體重新捕獲,形成最初的金屬硫醇鹽,從而回收催化劑並再利用。
  • Small Science:石墨烯基材料本徵反應活性的理解與應用
    為了生產具有反應活性的石墨烯材料,通常會摻雜一些能改變其電子結構的吸電子元素,如氮、硼、磷或它們的組合。研究發現,在燃料電池中的氧還原反應(ORR)中,摻雜石墨烯的效率與鉑基催化劑的效率相當,甚至更高。  增強的機理是摻雜的原子可以改變鄰近碳原子的電荷分布,從而促進氧的吸附和電荷轉移到被吸附的氧上。然而,摻雜原子通常需要苛刻的反應條件,如高溫(如300-80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