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zuki反應(合成化學領域最重要發現之一)中金屬鈀的奇妙變化

2020-08-09 材料material

導讀:常規的鈀基催化劑在參與Suzuki反應的過程中,Pd離子很大一部分被還原成Pd納米顆粒,造成催化劑的活性降低。本文將Pd離子固定在球形硫醇化有機矽中構建固體有機金屬催化劑。這種新型催化劑可以通過浸出Pd離子並在反應後將其穿梭回去,以此獲得的優異的可重複使用性,從而均勻地催化Suzuki反應。


Suzuki-Miyaura交叉偶聯反應(Suzuki反應)即在芳基滷化物和芳基硼酸之間形成C-C鍵,作為在合成化學領域中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有機合成領域。儘管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均相催化劑的回收和再利用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造成昂貴的Pd組分的損失。為了克服這些缺點,引入非均相催化劑,結合二者的優勢構建的新型催化劑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工程學院曾華淳教授(通訊作者)提出將Pd離子固定在球形硫醇化有機矽中構建固體有機金屬催化劑。相關論文以「Minimalization of Metallic Pd Formation in Suzuki Reaction with a Solid-State Organometallic Catalyst」為題於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期刊上。


論文連結:

http://pubs-acs-org-s.vpn.ysu.edu.cn:8118/doi/10.1021/acsami.0c09739


在這項工作中,研究人員介紹並使用了3-(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MPTMS)衍生的有機矽球(MPOS)作為固定各種貴金屬離子,形成固態有機金屬催化劑的新載體。固定過程依賴於MPOS的巰基與引入的金屬離子之間的硫醇鹽鍵的形成(圖1a)。該金屬化過程適用於固定不同類型的金屬離子。合成了固定有Pd,Pt和Au離子的MPOS催化劑材料。其中,固定有Pd2+離子(MPOS-Pd)的樣品可以作為Suzuki反應的預催化劑(浸出的Pd是活性成分,反應通過均相途徑進行)。反應後,浸出的Pd離子可被MPOS載體重新捕獲,形成最初的金屬硫醇鹽,從而回收催化劑並再利用。


如圖1b所示,當Ar1-X完全氧化(即Ar1-X在偶聯反應中被完全消耗掉),溶液中存在的Pd(0)立即被溶解在乙醇溶劑中的氧氣再氧化,然後通過MPOS重新捕獲並再生為Pd2 +離子,避免了團聚成為較大的Pd納米顆粒。除了可與均相催化劑媲美的高活性和重複反應的穩定性能外,該催化劑還可以有效地減少反應過程中金屬Pd的形成。通過使用XPS技術探測廢樣品,實驗結果證明大多數回收的Pd保持在正2價的狀態。重複使用的過程中避免了形成塊狀Pd納米顆粒或鈀黑,反應後僅發現了少量的亞納米Pd簇。


圖1:a) MPOS-Pd固態有機金屬催化劑的合成與結構; b)Suzuki反應機理,其中反應以均相路線進行,浸出的Pd為活性催化劑。反應後,不飽和的Pd0不再聚集成Pd納米顆粒,而是被重新氧化並穿梭返回以生成初始的硫代有機矽。


該催化劑對於芳基滷化物與有機硼酸之間的偶聯反應具有出色的活性,並且可以耐受具有不同官能團的多種底物。催化碘代苯和苯基硼酸之間的偶合反應達到了極高的TOF(7095 h-1)。


表1:MPOS-Pd納米催化劑催化的Suzuki-Miyaura交叉偶聯反應


以碘代苯和苯基硼酸偶合反應為模型反應,在80℃下反應4分鐘後,將反應混合物過濾,並使澄清的濾液在相同溫度下進一步反應。連續監測碘苯的轉化率發現濾液與未過濾樣品相比轉化率幾乎相同。在沒有固體MPOS-Pd的情況下,反應30分鐘後,反應仍完全完成。證明Pd離子釋放到本體溶液中,在本體溶液中進行完整的Suzuki反應循環後被MPOS載體捕獲。這與其他具有MPTMS嫁接的二氧化矽載體的固定Pd催化劑區分開,在這些催化劑中Pd離子的釋放和Suzuki反應均發生在多孔通道內,從而形成了高Pd濃度的局部環境,從而導致了Pd納米顆粒的形成。


圖2:a) MPOS-Pd催化劑的Suzuki反應; b) 使用固定有MPTMS接枝介孔二氧化矽的Pd進行的Suzuki反應。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利用硫醇鹽的形成過程成功地將貴金屬離子固定在MPOS球載體上合成了固體有機金屬催化劑。這種MPOS-Pd催化劑能夠將Pd離子釋放到本體溶液中參與反應,之後在溶劑氧氣存在的條件下將Pd再氧化為Pd2+後再次捕獲,在保證催化活性的前提下極大的提升了催化劑的循環穩定性,為合成金屬負載型催化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文:Sean)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Sphos能抑制Suzuki偶聯引起的消旋化
    Suzuki 偶聯反應是一個較新的偶聯反應,也是目前合成化學中形成C-C鍵最有效最常用的一個反應。經過近幾十年對這種反應的深入研究,suzuki反應可以在越來越複雜的分子合成中發揮重要作用,甚至包括其在立體化學方面的應用。由於suzuki反應中需要使用到鹼,經常會導致一些具有手性的化合物發生消旋。
  • 為什麼金屬催化中鈀研究的最多,它有何特性?
    一切的一切,起源於「民科」醫生武拉斯頓(William Hyde Wollaston,1766~1828),他不好好幹自己的本職,在1802年發現了鈀和銠兩種金屬(插句題外話,我特別喜歡銠,Rhodium的詞根來源於玫瑰,因為武拉斯頓當初發現其氯鹽的溶液呈現玫瑰紅色),不過可惜的是,武拉斯頓本人並沒有從他的這個偉大發現中獲得利潤,在他那個年代,鈀被認為是無用的金屬,在他去世後的一百多年內
  • NCat有機胺催化的Suzuki-Miyaura偶聯
    Organic Amine Catalyzed Suzuki-Miyaura Cross-Coupling between Aryl Bromides and Aryl Boronic AcidsHua-Jian Xu (合肥工業大學)&Hai-Zhu Yu(安徽大學)Suzuki-Miyaura偶聯反應相信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
  • 在鈀催化芳基二氟甲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含氟有機化合物由於氟原子的獨特性質,在醫藥、農藥和材料領域中具有十分廣泛而重要的應用。
  • 中國科學家破解氮雜環化學合成「重要難題」
    該校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弓、何剛團隊首次實現了對具有高「環張力」的苯並氮雜環丁烷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補了含氮雜環分子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雜環化合物是由碳原子和非碳原子共同組成環狀骨架結構的一類化合物。非碳原子統稱為雜原子,常見的雜原子有氮、氧、硫等。含氮雜環化合物種類繁多,在自然界中分布極廣。
  • 新工藝減少化學合成中對稀有金屬的需求
    藥品、塑料和許多其他化學產品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為了製備這些產品,化學家們經常在合成的各個環節使用催化劑(通常以稀有金屬為基礎)。雖然稀有金屬催化劑非常有用,但由於供應有限,從長遠來看,其使用是不可持續的。合成化學家們需要一種替代方法。
  • Science:合成化學對於製藥工業有多重要?
    例如不對稱氫化(2001年諾獎)、不對稱環氧化(2001年諾獎)、烯烴複分解反應(2005年諾獎)、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2010年諾獎)、過渡金屬催化C-X鍵構築、選擇性C-H官能團化、廉價實用的氟化/三氟甲基化等方法學極大的方便了化合物庫的建設、構效關係(SAR)研究以及合成工藝開發,為發現具有成藥性的化合物提供高效的支持。
  • ...德國《應用化學》報導我校鈀催化烯醯胺的不對稱雙官能團化最新...
    手性胺衍生物是有機化學中最普遍和最有價值的骨架之一,其中含兩個連續手性中心的手性胺高效構築尤其重要。近年來,過渡金屬催化的烯烴不對稱碳胺化反應成為手性胺合成的重要方法之一,該策略通常適用於端烯;對於更為普遍且更為惰性的內烯而言,反應的區域選擇性和非對映選擇性控制變得尤為困難(Scheme 1a)。
  • Suzuki偶聯做不了的反應,挑戰性大位阻產物合成,廉價t-BuOK(叔丁醇鉀)助力實現
    Suzuki反應在日常科研和藥物開發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角色,是構建碳碳鍵的利器。
  • 科學網—鈀催化芳基二氟甲基化反應研究獲突破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
  • 找到suzuki反應缺失的那一環
    在鈀催化下,有機硼化合物與有機滷素化合物進行偶聯反應,這就提供了一類常用和有效的合成碳-碳鍵化合物的方法,我們稱之為Suzuki 偶聯反應,或Suzuki-Miyaura 偶聯反應。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d6981)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轉金屬前的反應中間體結構,鈀和硼是通過氧原子連接在一起(Pd-O-B)的。
  • 歷屆諾貝爾獎得主(化學獎 - 下)
    獎項的目的在於表彰在化學領域做出最重要發現和發明的人。 (七)1961 年,梅爾文·卡爾文,美國化學家。對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1962 年,馬克斯·佩魯茨和約翰·肯德魯,英國化學家。對球形蛋白質結構的研究。1963 年,卡爾·齊格勒和居裡奧·納塔,西德和義大利化學家。在高聚物的化學性質和技術領域中的研究。
  • 鈀催化烯醯胺的不對稱雙官能團化研究獲進展
    β-氟胺化衍生物常用作酶抑制劑、抗腫瘤和抗菌試劑,廣泛應用於醫藥和農藥等領域。華東理工大學陳宜峰課題組在鈀催化烯醯胺的不對稱雙官能團化研究中最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手性胺衍生物是有機化學中最普遍和最有價值的骨架之一,其中含兩個連續手性中心的手性胺高效構築尤其重要。近年來,烯醯胺的不對稱氫化和氫官能團化已經成為手性胺衍生物的重要合成方法。
  • 反應控制,讓化學合成更簡單
    科學家們正在尋找更多更好的高效、高選擇性反應控制方法,並力圖發現其中的規律,提高對化學反應控制的能力。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侯雪龍為負責人,包括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永貴、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正在內的項目組對有機化學反應中的選擇性控制進行了探索。
  • 華東師大在金屬有機框架(MOF)組裝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近期,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士後劉超與導師萬晶晶、餘承忠教授合作,在金屬有機框架(MOF)組裝領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進展。通過表面活性劑修飾金屬氧化物FeOOH及對經典MOF(ZIF-8)生長條件的調控,成功合成具有核-衛星結構的FeOOH@ZIF-8複合材料(圖3)。
  • 成都生物所銅/鈀共催化烯烴不對稱硼碳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手性有機硼試劑是一類重要的構建碳碳鍵和碳雜鍵的合成子,廣泛應用於天然產物、生物活性小分子及功能材料的合成中。通過烯烴不對稱碳硼化反應來構建手性有機硼化合物是一種簡捷高效的方法,目前相關報導非常少。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廖建課題組使用銅/鈀雙金屬共催化的方法首次實現了聯硼酸頻那醇酯和烯丙基碳酸酯對烯烴的不對稱硼碳加成反應。該方法以簡單、易得的工業品烯烴為原料,高收率、高對映選擇性地合成了一系列β-手性硼酸酯。該方法被成功地應用於抗抑鬱類藥物Preclamol的不對稱合成。
  • 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朱戎課題組在金屬催化自由基反應研究中取得重要...
    未來網高校頻道6月18日訊(記者 候智 通訊員 白楊)從簡單烯烴出發,高效、高選擇性地合成高價值化合物一直是有機化學工作者追求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過渡金屬催化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傳統的烯烴官能團化反應一般可分為兩類:極性過程和自由基過程,二者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
  • 納米領域的院士盤點(上)
    納米技術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綜合學科,研究的內容涉及現代科技的廣闊領域。納米科學與技術主要包括:納米體系物理學、納米化學、納米材料學、納米生物學、納米電子學、納米加工學、納米力學等,而納米材料的製備和研究是整個納米科技的基礎。納米技術已逐步成為交叉性、引領性和支撐性的前沿研究領域,在推動全球科技創新發展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上海有機所過渡金屬催化的芳烴二氟烷基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隨著醫藥、農藥、材料等領域發展日益增長的需求,向有機分子中直接引入氟原子和含氟基團越來越受到關注,並發展成為國際與化學相關的研究熱點之一。該反應操作簡便,重要官能團耐受性和反應底物兼容性好,雜環也適用(傳統的過量金屬參與的反應,雜環不適用)。
  • 未來化學化工指南(完整版)
    化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創製了很多重要的高品質產品和工藝。當前的化工產業是一條依賴於原料的生產鏈,其原料主要是自然界中有限的化石資源。這些反應物通常反應活性較高且伴有毒性,時常會因為意外洩漏,導致工人中毒事件發生(如異氰酸甲酯在印度博帕爾發生洩漏;二噁英在美國密蘇裡州的時代海灘和義大利的塞韋索發生洩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