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S Chemistry | 可控逐步聚合反應通用理論模型的建立和成功應用

2020-12-04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CCSChemistry ,作者CCS Chemistry

CCSChemistry

CCS Chemistry是由中國化學會創辦的高水平旗艦新刊,面向全球科學家,收錄化學各領域高質量原創科技論文。關注CCS Chemistry,即時獲取期刊相關資訊。

華東理工大學胡愛國教授課題組提出 「可控逐步聚合反應」的理念,並建立通用理論模型。將此理念應用於納米反應器中的交叉偶聯聚合反應,實現了多種類共軛聚合物的可控合成,獲得了分子量明確、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窄,且溶解性良好的聚合產物。

高分子合成反應分為鏈式聚合反應(chain-growth polymerization)和逐步聚合反應(step-growth polymerization,簡稱SGP)兩大類。其中,逐步聚合反應機理廣泛存在於各種功能聚合物,特別是共軛聚合物的合成反應中。受限於逐步聚合反應不可控的特點,合成所得聚合物存在分子量不可控、分布寬、聚合產物溶解度差以及批次不穩定等問題,嚴重限制了共軛聚合物在新材料領域的應用。但是目前來講,可控逐步聚合反應(controlled step-growth polymerization,簡稱CSGP)的研究無論是理論還是實用技術上都十分有限。

1936年,Flory和Carothers利用統計學方法研究了逐步聚合反應的動力學過程,認為端基官能團的反應活性不會受到聚合物鏈長度的影響(Flory等活性原理),這實際上成為逐步聚合反應不可控的關鍵所在。近期,華東理工大學胡愛國教授課題組更加深入地對聚合物鏈進一步參與逐步聚合反應的可能性進行了研究,假設並證實了分子量雖然無法影響端基官能團的反應活性但可以影響其參與聚合反應的「可能性」,在一定的納米孔道內,隨著鏈段分子量的增加,可能性係數從1逐漸減小到0,從而控制所得聚合物在較窄的分子量區域中分布,並由此建立了可控逐步聚合反應過程的一般理論模型。

首先,作者在逐步聚合反應的反應動力學方程中引入「可能性係數」P,建立了「優化Flory模型」(Refined Flory Model, RFM)。在RFM模型中,儘管聚合物鏈的分子量無法影響其端基官能團的聚合反應活性(Flory原理),但可以影響其參與聚合反應的「可能性」(或者概率)。進一步他們通過理論計算,明確了不同長度的聚合物鏈段在納米孔中出現的概率與其分子量密切相關,並基於lattice-Boltzmann模型成功模擬了不同長度鏈段的可能性係數P和其迴轉半徑相對於孔徑尺寸 (2Rg/D) 的關係。通過RFM模型對反應進程進行迭代數值計算,從理論上明確了在納米孔道內進行的逐步聚合反應可實現分子量可控,分子量窄的目標(圖1)。

圖1. 經典逐步聚合反應(左)和基於RFM模型的可控逐步聚合反應中聚合物鏈段的濃度(Cx)隨其聚合度(x)以及官能團轉化率(r)的關係。圖上方為基於Flory原理和RFM模型的反應動力學方程。

隨後,作者依據此理論對共軛聚合物的可控合成進行了實踐。他們先採用3-己基噻吩的直接芳香化聚合(DArP)為模型反應,使用均相催化劑(Pd(PPh3)2Cl2)和納米反應器(Pd@SS-CNMs)分別研究了傳統逐步聚合和可控逐步聚合過程中聚合物分子量和多分散性隨著聚合反應時間延長的變化情況。實驗結果發現,在納米反應器內的反應得到的聚合物分子量分布明顯變窄(圖2)。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通過調節納米反應器孔徑的大小,則可方便地實現不同分子量聚合物的合成。

圖2. DArP合成聚3-己基噻吩的GPC曲線隨反應進行程度(自上而下)的變化趨勢。B圖為經典逐步聚合反應,C圖為在納米反應器內進行的逐步聚合反應

最後,作者探究了四種常用的合成共軛聚合物的方法,DArP、Suzuki、Sonogashira和Stille聚合反應(約70%的共軛聚合物是通過這四種方法之一合成的)。系統的實驗結果發現,在納米反應器中,這四大類聚合反應,不論是採用非對稱單體(AB型)或者對稱單體組合(A2+B2型),均可得到分子量可控、且分子量分布窄的聚合物,大大拓展了可控逐步聚合反應的適用反應範圍。

綜上所述,該研究工作提出了「可控逐步聚合反應」的全新理念,並為之建立了相應的理論模型(RFM模型)和實踐方案,探究了廣泛類型的可控逐步聚合反應,獲得了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窄的共軛聚合物,有望成為高分子科學中的新曙光。該工作以Communication 的形式發表在CCS Chemistry,並於近期在CCS Chemistry官網「Just Published」欄目上線。

文章詳情:

Controlled Step-Growth Polymerization

Yusen Wu, Mingming Ding, Jie Wang, Bing Zhao, Ziqi Wu, Peng Zhao, Donglai Tian, Yun Ding & Aiguo Hu

DOI: 10.31635/ccschem.020.202000126

Cite this: CCS Chem. 2020, 2, 64–70

掃碼在線閱讀

掃描或長按左側二維碼,

在線閱讀全文

推薦閱讀

掃描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CCS Chemistry微信公眾號,及時了解CCS Chemistry發表的最新傑出研究成果。

CCS Chemistry

CCS Chemistry是中國化學會獨立出版的旗艦新刊,所有作者讀者免費發表和閱讀(Diamond Open-Access)。

CCS Chemistry網址:https://www.chinesechemsoc.org/journal/ccschem

Facebook:Chinese Chemical Society-CCS

Twitter: CCS Chemistry

中國化學會

Chemsoc

原標題:《CCS Chemistry | 可控逐步聚合反應通用理論模型的建立和成功應用》

相關焦點

  • CCS Chemistry | 遠離平衡態,光供能的耗散超分子聚合向「可控制備...
    清華大學化學系徐江飛及張希團隊建立了光供能的耗散超分子聚合新方法,將超分子聚合由熱力學平衡態推進至遠離平衡態,成功構築了遠離平衡態的超分子聚合物體系
  •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李茂研究員:電化學引發序列和拓撲結構可控的逐步聚合
    電化學反應進行時同時激發至少2個反應位點在電極表面直接製備聚合物薄膜,但是這類電化學製備的高分子的分子量分布和序列結構是不可控的。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李茂課題組首次同時利用電化學氧化和還原反應,基於電極上的自組裝電活性單分子,通過簡單地控制正負偏壓,實現了單個反應單體可控的逐步聚合反應(圖1),並且通過紫外可見吸收光譜電化學的數據得到了驗證(圖2)。
  • CCS Chemistry | 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齊上陣,烯烴聚合調控策略取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昶樂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調控烯烴聚合方面取得新進展,利用超分子策略構建多核烯烴聚合催化劑,將脲和偶氮苯基團引入到α-二亞胺鈀催化劑中,以實現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對烯烴聚合的調控,最終成功得到了具有雙峰GPC分布的聚合物。
  • . | 立體可控乙烯基單體聚合: 過去、現在和未來
    、陽離子聚合以及自由基聚合四方面出發, 簡要概述了立構可控聚合的最新發展, 著重於鏈增長機理, 並強調了現有的成就、局限和未來的挑戰, 以激勵該領域的繼續創新發展。立構可控性配位-插入聚合發展早期關鍵成果配位插入聚合雖然在非極性單體聚合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但其在含有雜原子的極性單體聚合方面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相反, 由具有類似配體結構的催化劑進行的配位-加成聚合(CAP)在這方面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聚酯可控聚合解聚新方法問世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可降解的綠色功能材料成為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也是科學研究的前沿和重點。由內酯單體開環聚合製備的脂肪族聚酯材料(例如聚乳酸PLA、聚己內酯PCL、聚羥基脂肪酸PHA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且物理機械性能等可與石油基塑料相媲美,因此成為理想的替代材料
  • 氨綸聚合預聚反應分子量理論分析及計算
    一、分子量計算的意義及理論基礎:高分子是由小分子單體聚合而成的,雖然兩者的化學結構相似,但是物理性能卻有很大的差異,其許多優良的性能是由於分子量大而得來的,並且,這些性能還隨著分子量的增加而提高,同時,當分子量增大到一定數值後,高分子的強度、彈性等指標提高的速度又會減緩,最後趨於某一極限值。
  • 科學家發展出聚酯的可控聚合和高效解聚新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環保意識的增強,可降解的綠色功能材料成為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也是科學研究的前沿和重點。由內酯單體開環聚合製備的脂肪族聚酯材料(如聚乳酸PLA、聚己內酯PCL、聚羥基脂肪酸PHA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且物理機械性能等可與石油基塑料相媲美,因此成為理想的替代材料。同時,為進一步滿足綠色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廢棄聚酯材料的再利用問題也得到廣泛關注。
  • CCS Chemistry | 應用光熱效應驅動離子定向運輸,建立滲透能轉換新...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聞利平研究員課題組報導了基於層狀MXene膜的光熱驅動離子主動運輸行為,並將其應用到光熱增強滲透能轉換體系。這項工作拓展了光碟機動離子主動運輸的應用領域,為光響應材料在限域離子可控傳輸方面的綜合應用提供新思路,並進一步開拓了光能在離子富集、脫鹽和能量轉換等領域的綜合應用。
  • CCS Chemistry | 「吸金高手」,單質硒一步聚合製備聚硒脲,高效...
    唐本忠(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胡蓉蓉(華南理工大學)等人報導了將單質硒、異腈和胺三組分單體在無催化劑的條件下直接合成聚硒脲的一步聚合新策略。所製備聚硒脲具有高分子量、高產率、豐富結構、良好的穩定性和溶解性,並可高效、快速、靈敏、高選擇性的富集水溶液中的金離子,有望用於廢棄電子產品與自然界中痕量金的回收。
  • 楊萬泰院士團隊:自穩定沉澱聚合原理、方法及應用
    對於自由基乳液、懸浮和分散聚合, 為防止產物粒子聚集沉降, 保持聚合過程的穩定性, 反應體系中需添加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劑(乳化劑或分散劑). 表面活性劑的引入不僅影響產品的純度和性能, 而且會導致一定程度的環境汙染, 從而極大地限制了上述非均相聚合的應用.
  • CCS Chemistry | 精心繪出化學的美麗- 盤點2020年CCS Chemistry封面
    CCS Chemistry 2020年第2期封面來自北京大學徐東升和蔣鴻教授團隊的鈣鈦礦新進展,其開發的銻摻Cs2InCl5•H2O單晶,具有強力的暖光發射和高效的光致發光量子效率,顯著優於目前的商用螢光粉。
  • CCS Chemistry | 新型自由基催化環化異構化反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汪義豐課題組和北京大學餘志祥課題組合作,利用氮雜卡賓-硼自由基的獨特反應性能,實現了一類新型的自由基催化環化異構化反應,為喹啉酮類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全新的策略。通過機理研究,證實了該轉化歷經了一個罕見的碳-碳三鍵重組的過程。
  • 如果可控核聚變研究成功了,短期內會有哪些突破性的應用?
    可控核聚變是人類能源的下一階段構想,目前正處在研究當中,還有許多的問題擺在面前,我們總提到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長時間問世,大家都會回答五十年之後,以現在來看,恐怕還得三十年,甚至更久。核聚變是一種比核裂變更高效率地獲取能源的方式,不可控的核聚變或者說是用自身引力控制的核聚變我們都見過,那就是頭頂的太陽。而可控的核聚變就是咱們實驗室中正在研究的那個。
  • 【高分子】電化學引發固相迭代聚合
    目前報導的合成序列可控聚合物的聚合方法,其中大部分聚合還不能稱為序列明確的聚合。Merrifield固相迭代合成,是一種能夠真正意義上製備精準序列可控高分子的策略,是合成序列可控且結構明確的大分子最適合方法。但是固相迭代合成隨著鏈增長,聚合物純度難以實時監控。另一方面,固相載體極大限制了偶聯反應的反應速率,最終導致反應產率、序列精度顯著下降。
  • CCS Chemistry | 有機磷腈鹼/脲二元有機催化-亞甲基--丁內酯,實現...
    青島科技大學李志波團隊與北京大學呂華課題組合作,通過選擇具有合適pKa值的脲,並與該團隊自主開發的環狀有機磷腈超強鹼CTPB構成二元催化體系,首次實現了有機催化a-亞甲基-g-丁內酯(MBL)的選擇性開環聚合。該有機催化體系合成簡單,性質穩定,容易從聚合物中除去,利於聚酯產品的放大生產和在生物醫藥方面的應用。
  • UML語言中模型元素和通用機制專家解析
    本節繼續向大家介紹UML語言方面的知識,上節我們介紹了UML中的五大視圖和九種圖形,這節向大家介紹一下UML模型元素和通用機制,希望通過本節的學習你對UML語言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是具體介紹。模型元素UML語言中的模型元素包括事物和事物之間的聯繫。
  • 超分子聚合在材料科學中的意義和應用
    Takuzo Aida教授是高分子和超分子領域的國際著名學者,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院化學與生物技術系教授, 日本紫綬帶獎章獲得者。Aida教授在超分子聚合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Science,Nature及其系列,PNAS,J.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期刊發表論文超過400篇。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利用介孔無機材料進行可控大分子合成;(2)樹枝狀大分子的光和超分子化學;(3)介觀材料科學;(4)生物相關分子識別和催化。
  • CCS Chemistry | 向蛋白質學習,PNIPAM高分子單鏈納米粒子實現水相...
    吉林大學錢虎軍教授和趙環宇副教授合作,利用在變溫過程中具有coil-globule轉變行為的聚(N-異丙基丙烯醯胺)(PNIPAM)作為前驅體鏈,並利用光交聯反應,成功實現了具有從鬆散到密摺疊結構的溫敏型單鏈納米粒子SCNP的水相製備
  • 聚合理論:平臺產品的基本邏輯
    這些平臺型產品在對行業產生影響的方面擁有共同之處,對這些共性進行追本溯源的歸納,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平臺產品的基本商業邏輯,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分析當下和展望未來。在這方面Ben Thompson的聚合理論是一個非常好的分析框架,本文便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
  • CCS Chemistry | 金屬陽離子缺陷原位構築新方法
    南開大學程方益和嚴振華等人報導了一種電化學還原-刻蝕法實現了室溫條件下鐵基氧化物中鐵缺陷的可控原位構築,揭示了鐵缺陷的存在增強Ni-O共價性,促進H2O吸附和H-O鍵活化,通過調節表面電子結構優化氧中間體吸附能,從而提升氧析出電催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