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人」來了:新研究稱基因改造的神經元或有助植入物連接

2021-01-20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電子人」來了。一項3月20日發表於《科學》的研究顯示,活動物體中某些類型的神經細胞的電學特性,可通過基因改造使其表面產生導電聚合物而改變。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氣工程系教授鮑哲楠表示,這項研究有望實現對特定細胞群的電控制,可能會帶來方方面面的改變——從治療癲癇等疾病的新療法,到更好地將假肢與神經連接等。

目前,用於治療帕金森病的電子植入物通常由植入大腦的金屬電極組成,其缺點之一是無法控制特定類型神經元的活動。

鮑哲楠及同事對特定的細胞類型進行了基因改造,使其表面產生一種酶,這種酶將小分子(單體)結合在一起,形成一條鏈或聚合物。根據單體的不同,聚合物可以是導電體,也可以是絕緣體。

研究團隊首先在培養皿中對動物細胞、人類細胞進行實驗,然後使用類似人類大腦的微型結構進行實驗,最後在活體線蟲上進行了驗證。

實驗表明,正如研究人員預期的那樣,這種方法會導致目標神經細胞被聚合物包裹,從而改變細胞的行為。例如,靶向控制運動的神經元時,取決於聚合物的類型,線蟲不向前移動或更有可能急轉向。

(原標題:基因改造的神經元或有助植入物連接)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新方法實現神經元軸突精確連接
    研究人員指出,通過這種方法,在可控制的條件下,能迅速、大規模地篩選新藥,幫助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認知能力。相關論文發表在10月25日的《自然—通訊》雜誌網站上。 大腦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通過突觸和其它上千個神經元相連,它們釋放神經傳導素把信號傳給其它神經元,實現信息共享、協調運作、形成記憶等,破壞突觸連接會導致神經紊亂,記憶力下降、自閉症、老年痴呆等。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1期:中國新冠疫苗已注射入體108人,穿山甲...
    3組,每組36人,共108人,注射後將集中隔離觀察14天。該試驗的目的就是測試和評價重組新冠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據悉,這種疫苗採用基因工程方法構建,以複製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為載體,可表達新型冠狀病毒S抗原。
  • 饒毅等提出腦研究的「化學連接組」新概念
    文章通過物理光學成像、化學、分子生物、遺傳學和神經生物學等學多學科交叉,創造了在同一篇論文中出現新概念、新途徑和新資源三者合一的罕見範例。國際專家稱其「有遠見」「傑作」。文章以與眾不同的「我們定義『化學連接組』」為開始。
  • 哈佛大學研發電子晶片,可同時記錄數千神經元的突觸連接
    幾十年來,研究人員都在使用電極來監測並記錄這些信號。作為一種置於薄玻璃管中的電極,膜片鉗能夠穿透神經元,記錄細胞內的突觸信號。它曾在20世紀80年代徹底改變了神經生物學,但是這個工具只能同時測量大約10個細胞,缺乏記錄神經元網絡的能力。現在,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電子晶片,可以以高靈敏度同時記錄數千個相連的神經元的信號。
  • 繼火箭後,馬斯克的下一張王牌來了
    Vance稱,他很難從格特魯德身上找到任何植入或手術的證據,這隻動物的傷口已經完全癒合。它在Neuralink公司辦公室蹦蹦跳跳,就像其他一些沒有植入物的豬一樣。「神經元就像線路,你需要一個電子的東西來解決電子問題,」他說。
  • MIT新技術:一根探針成像多個神經元,讓神經元放電「看得見」
    他們一次成像了小鼠大腦中許多神經元的活動,論文發表在Nature上。>>> 你如何看待螢光探針腦成像?來新智元AI朋友圈來聊聊你對本研究的看法吧~ 麻省理工學院和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研究使用一種螢光探針,能夠在大腦細胞處於電活動狀態時點亮,可以立即對小鼠大腦中多個神經元的活動進行成像。
  • 麻省理工使用導電聚合物3D列印軟而靈活的腦植入物
    通常由金屬製成的大腦植入物會引起炎症和疤痕組織的堆積。 3D列印的柔性聚合物電子設備的使用可以潛在地提供一種更軟,更安全,更快速的替代方法,以替代旨在監測大腦活動的現有金屬基電極。因此,這項研究對於開發可刺激神經區域緩解癲癇,帕金森氏病和嚴重抑鬱症狀的大腦植入物也可能有用。柔性神經電極,帶有3D列印的軟電子活性聚合物。
  • 人類大腦皮層新鑑定出75種細胞類型,有助解釋人為何智力高
    人類大腦皮層新鑑定出75種細胞類型,有助解釋人為何智力高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9-08-23 08:30
  • 最新發現:衰老的神經元會積累DNA損傷,有助改善記憶和認知能力!
    這項研究表明,恢復HDAC1可能對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和患有與年齡相關認知功能減退的人都有積極好處。麻省理工學院皮考爾學習與記憶研究所所長、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蔡立輝(音譯)說:看起來HDAC1確實是一種抗衰老分子,我認為這是一個應用非常廣泛的基礎生物學發現,因為幾乎所有的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都只發生在衰老過程中。
  • 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能修復中風大腦 還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中風通常會導致永久性殘疾,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威脅著越來越多人群……但將來,通過使用移植的新的健康神經元替換死細胞,可以修復中風導致受傷的大腦。而且,經基因編輯「二次發育」後的神經元,還成功地讓失明小鼠重見光明。
  • 基因真的決定了智商嗎?我們能通過改造基因來改造智商嗎?
    基因真的決定了智商嗎?我們能通過改造基因來改造智商嗎?2017年發表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稱,在分析了數萬個基因組後,科學家們將52個基因與人類的智力聯繫在一起,儘管單個基因對智力的貢獻遠遠不及一個百分點。
  • 基因編輯事件核心CCR5竟影響神經元再生,或有助中風後恢復
    為了驗證猜想,在小鼠卒中的前3天,研究人員沉默了預期卒中部位的CCR5基因,以減少運動皮質神經元中的CCR5表達,檢測小鼠的運動能力。 果然,治療組小鼠腿腳更加利索,走路更加穩當,不像對照組的小鼠,兩隻前腿明顯有點不協調。
  • Stem Cell Rep:新研究揭示人海馬區神經元特徵
    但是,由於無法獲得海馬組織,除非進行驗屍,否則研究人員不可能了解導致細胞功能障礙和隨後神經元損傷的原始事件是什麼。然而,如果能夠在阿爾茨海默氏病發生早期了解哪些細胞途徑會發生改變,就可以開發出可以減慢疾病速度的療法。
  • 厲害了,用電子顯微鏡,就能觀察細胞基因表達的方法!
    亥姆霍茲慕尼黑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細胞基因表達的方法。雖然電子顯微鏡目前提供了對細胞最詳細的觀察,但它無法區分哪些基因程序在單個細胞內運行。現在,通過使用不同大小的基因編程納米球作為「多色」標記,新方法可以更近距離地觀察,這甚至有助於研究記憶是如何存儲在神經元網絡中的。細胞究竟發生了什麼?這個問題讓科學家們忙了幾十年。為了標記小結構,科學家們一直在使用螢光蛋白。這種方法工作得很好,但由於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相對較低而存在缺點。
  • 新工具可實現果蠅神經元迴路的逆行示蹤
    新工具可實現果蠅神經元迴路的逆行示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5 13:12:23 2020年11月2日,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Gregory S. X. E.
  • 果蠅幼蟲大腦部分神經元連接圖繪出
    原標題:果蠅幼蟲大腦部分神經元連接圖繪出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領導的國際團隊日前繪製出果蠅幼蟲大腦學習和記憶中心的完整神經元連接圖,從而為最終繪出所有動物的大腦神經元連接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美學者獲軍方資助研發「不咬人的蚊子」:欲改造其嗜人血基因
    比爾•蓋茨在其博客中披露稱,蚊子每年殺死大約72.5萬人,英國廣播公司(BBC)披露的數字是超過100萬人每年。人們想了各種辦法,來殺死蚊子,應對它們帶來的瘟疫:噴灑殺蟲劑,研發和注射疫苗,給蚊子絕育,給蚊子轉入致死基因。
  • Neuron:新研究揭示線蟲的基因表達完整圖譜
    神經元定位以及功能的實現需要遵循怎樣的「規則」呢,它們如何相互連接以及它們執行哪些功能?「創建這個極其複雜的大腦神經網絡是需要基因編碼完成的。」Cell Miller教授,David Miller博士說: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如何大腦是如何建造出來的,那麼你需要了解首先了解其遺傳學機制。」
  • Science|電刺信號調控基因表達,用於糖尿病患者治療
    由巴塞爾生物系統科學與工程系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教授馬丁·福森格(Martin Fussenegger)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科學」(Science)雜誌的一篇新論文中展示了他們的這種植入物的原型。 他們的研究首次研究了基因表達是如何通過電信號直接激活和調節的。 當在老鼠身上測試他們的方法時,研究人員證實它工作得很完美。
  • 谷歌發布史上最強1/3果蠅大腦地圖,精準定位25000個神經元連接!
    果蠅大腦的一個重要優勢是它的大小:果蠅的大腦相對較小,只有約10萬個神經元,相比之下,老鼠的大腦有1億個神經元,人類的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元。  這使得果蠅的大腦相對更容易作為一個完整的迴路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