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作家王蒙12日在山西大學發表「文化與自信」專題學術報告會。圖為王蒙。 黃子豪 攝
中新網太原10月12日電 (記者 李娜)當代著名作家王蒙12日在山西大學發表「文化與自信」專題學術報告會時,針對大學生提出的模糊、諱疾忌醫等中國「壞」文化,表示文化不能簡單地劃分好與壞。
王蒙生於1934年,著有《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青春萬歲》、《布禮》、《活動變人形》等多部作品,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長。
這並不是王蒙第一次來太原。公開資料顯示,年輕時,他曾多次乘坐火車來太原和第一任妻子崔瑞芳見面。1954年至1958年,崔瑞芳在太原工學院(現太原理工大學)學習。兩人一起去過海子邊公園,在柳巷的飯店吃飯,吃過油肉和刀削麵,還在山西劇院聽過丁果仙唱的晉劇。
他在現場還活靈活現地學了一段太原小販的叫賣聲,語氣中充滿了回憶。他說,他曾寫過一篇小說《太原》,裡面提到老車站、五一路、柳巷、迎澤橋、海子邊公園、晉劇名家丁果仙、礦工等。
王蒙雖聽力有所下降,卻精神矍鑠。在兩個小時的報告會中,他從國家、民族的文化自信,講到省份、城市和個人的文化自信,幾乎沒有休息,話語幽默風趣,令大學生們時不時爆發出一陣大笑聲。
82歲的王蒙仍保持著少年心態,他2014年發布的小說《悶與狂》被後輩作家評論「寫得猛」。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稱他為「八十歲的高齡少年」。
談到外來文化時,王蒙表示,古老的中國文化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一定會出現文化的焦慮和困惑,必然要吸收大量新的文化、新的見解,中國文化仍舊處於一個成長的過程。他非常認同來自日本的一句話「成長到死」,「成長過程不會停止,只要沒有死。」
在王蒙看來,五四運動至今已近百年,「我們比那時候成熟多了,不會那麼簡單地接受,改革開放也30多年了,我們也已經成長多了。」
報告會結束時,一位大學生提及中國「不太好」的文化,比如「中國人喜歡模糊;中國人喜歡迴避,諱疾忌醫;形式主義、教條主義等。」
曾出版過《王蒙活說紅樓夢》的王蒙以《紅樓夢》舉例,彩云為賈環偷竊玫瑰露,平兒為了不讓探春難堪,由著賈寶玉應下拿東西的「罪名」。
「誰看都說平兒好。但這事讓德國人看能急得跳了樓。」王蒙表示,不僅是中國文化,整個人類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都不是走直線。
「把文化簡單地分成好的和壞的,是比較麻煩的。」他認為,應以有效性衡量文化,「文化是能提高接受文化的人的生活質量,還是損害生活質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