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碳貝氏體的組織結構及形成機制

2021-01-11 steeltuber

超低碳貝氏體鋼是一類高強韌性的新型鋼種,其組織結構及其形成機理研究尚少。

應用純鐵、超低碳合金鋼,加熱奧氏體化後激冷;得到的等軸狀鐵素體、塊狀組織和超低碳貝氏體等組織形貌,認為超低碳的塊狀轉變組織與超低碳貝氏體都是中溫區轉變產物,本質上是一致的。

超低碳貝氏體在中溫區,以γα多晶形轉變的形式轉變為貝氏體,在形核-長大過程中,碳原子和替換原子以熱激活躍遷方式進行位移,是界面控制過程,轉變速率較快。

純鐵(a)和Fe-Ni合金(b)在不同冷卻速度下的相變

1.試驗用鋼和試驗方法

應用Gieeble熱模擬試驗機測定X65鋼的CCT曲線。得到的塊狀組織和超低碳貝氏體,採用QUNTA-400環掃電鏡、JEM2010透射電鏡進行觀察。

2.塊狀轉變的組織

加熱到1100℃,保溫後空冷。

(a)純鐵等軸狀鐵素體,LOM (b)加0.041%La的稀土鋼的塊狀組織,LOM

純鐵、含0.041%La的稀土鋼的塊狀組織(冰鹽水中冷卻),LOM

3. 超低碳貝氏體的組織形貌

(a) X65鋼的塊狀組織(25℃/s冷卻 );

(b)條片狀貝氏體組織(水冷)

1.4~1.6Mn,Nb、Cu、Ni、Mo、B元素總量為0.8~1.2%的超低碳貝氏體組織,LOM

(a)冷卻速度0.5℃/s;

(b)冷卻速度10℃/s ;

(c)冷卻速度30℃/s。

TEM (a)含有0.029%La的稀土鋼條片狀貝氏體中的亞單元和位錯,(b)超低碳貝氏體中的高密度位錯

4. 超低碳貝氏體的形成

貝氏體的轉變機理已經爭論近40年,而在超低碳鋼中的貝氏體形成機制尚很少觸及。

在貝氏體理論論爭中的一個焦點問題是貝氏體相變時過冷奧氏體中是否存在貧碳區。而本研究的是超低碳鋼,鋼中的碳含量僅僅0.02%-0.07%。此鋼在加熱奧氏體化時,碳原子主要被晶界等晶體缺陷所吸納,奧氏體晶格中到處是「無碳區」。因此不必討論貧碳區和富碳區的形成機制問題。

這種情況下無碳的奧氏體區域轉變為貝氏體則相當於γα多晶形轉變。

4.1超低碳貝氏體的形成與純鐵的塊狀轉變的關係

稀土鋼、X65鋼,其過冷奧氏體在較高溫度下,原子擴散速度較快,發生長程擴散的AF轉變,形成等軸狀鐵素體組織,如圖6(b)的F區。當冷卻速度大於25℃/s時,進入圖6(b)的B區,則可得到條片狀的貝氏體組織。

塊狀相變的特點是:其一,無成分變化;其二,是界面遷移速率極高;其三,是具有不規則界面的塊狀形貌。但是,有人指出塊狀組織也可以呈現條片狀特徵。從圖1,圖2可見,鐵素體既有不規則塊狀,也有條片狀的。這種組織形貌與無碳化物貝氏體組織中的貝氏體鐵素體(BF)片條頗為相似。

圖6 塊狀相變在CCT曲線中的位置示意圖(a)X65鋼的實測CCT圖(b)

Mn-Mo-Nb-Cu-B系超低碳貝氏體鋼的CCT圖(屈服強度600~1000MPa)

超低碳鋼的塊狀轉變和超低碳貝氏體相變同屬於一類相變

超低碳貝氏體鋼的塊狀組織和超低碳條片狀貝氏體組織,晶格類型相同、具有亞單元、高密度位錯等亞結構。顯然,超低碳貝氏體鋼的「塊狀」組織和超低碳貝氏體組織本質上沒有區別,僅僅在形貌上從塊狀演化為條片狀。而塊狀組織也可以為條片狀。

這樣看來,超低碳鋼的塊狀轉變和超低碳貝氏體相變從化學成分、晶格類型、組織結構、動力學等方面看來,同屬於一類相變,即中溫區的貝氏體相變。

4.2超低碳貝氏體的形成機制

(1)結構漲落可以形成體心核坯;

(2)能量漲落可以提供核坯和臨界晶核所需要的能量上漲。由於新舊相成分相同,不需要濃度漲落。各種漲落的非線性正反饋相互作用,使漲落迅速放大,致使奧氏體結構(fcc)失穩而瓦解,建構bcc結構的BF晶核。無碳的γ相則以「塊狀相變」機制迅速形成貝氏體鐵素體晶核,實現γ→α(BF)轉變。

(a)原子越過界面時自由焓變化示意圖 (b)原子從γ→α熱激活遷移,界面移動示意圖

4.3轉變溫度對超低碳貝氏體形貌的影響

隨著冷卻速度的增大,轉變溫度也較低,組織形貌由塊狀演化為條片狀貝氏體。

非共格畸變能U=

彈性模量E是溫度敏感的物理量,溫度越高,彈性模量迅速降低。在較高溫度時,彈性模量較小,因而相變畸變能小,新相晶核可為球狀,最後長大為等軸狀晶粒。隨著溫度的降低,彈性模量E迅速增大,畸變能變大,這時新相晶核逐漸演化為盤狀、針狀等形貌,晶粒由塊狀演化為條片狀,形成條片狀貝氏體或「針狀鐵素體」。

在慣習面上形核長大時,畸變能較小。

條片狀貝氏體鐵素體的長大方向與位向關係有關,新相沿著某晶面長大,以減小畸變能,最後長大為條片狀貝氏體組織。

6.超低碳貝氏體的生產技術

1).複合吹煉,鋼包精練;

2).連鑄坯;

3).控軋控冷,TMCP工藝(熱機械控軋工藝);

4).RPC技術(馳豫-析出-控軋工藝),貝氏體片條尺寸4~6微米;

5).X80級貝氏體鋼,降碳加鈮,採用HTP工藝(高溫控軋技術);

6).Cu-Nb復加控制析出技術,即TPCP工藝(熱機械控制析出工藝)。

5.超低碳馬氏體

超低碳鋼以高速冷卻(大於30~100℃/s)時可獲得板條狀馬氏體組織,如圖:

低碳板條狀馬氏體 .0.03C-2Mn

7.結論

(1)超低碳鋼的塊狀組織與超低碳貝氏體都是中溫區轉變產物,本質上是一致的。

(2)超低碳貝氏體組織呈條片狀,條片狀的貝氏體鐵素體中具有亞單元和高密度位錯等亞結構。

(3)超低碳鋼過冷奧氏體在中溫區以γα多晶形轉變的形式轉變為貝氏體,在形核-長大過程中,碳原子和替換原子以熱激活躍遷方式進行位移,是界面控制過程,轉變速率較快。

相關焦點

  • 常見金相組織鑑別
    魏式組織、貝氏體(其中又分為上貝氏體、下貝氏體、和粒狀貝氏體)、奧氏體、馬氏體、回火馬氏體、回火託氏體、回火索氏體。
  • 鋼鐵中常見的金相組織,你應該都了解吧
    轉變時先在晶界處形成上貝氏體,往晶內長大,不穿晶。6.下貝氏體同上,但滲碳體在鐵素體針內。過冷奧氏體在350℃~Ms的轉變產物。其典型形態是雙凸透鏡狀含過飽和碳的鐵素體,並在其內分布著單方向排列的碳化物小薄片;在晶內呈針狀,針葉不交叉,但可交接。
  • 鋼鐵中常見的金相組織
    轉變時先在晶界處形成上貝氏體,往晶內長大,不穿晶。 6.下貝氏體同上,但滲碳體在鐵素體針內。過冷奧氏體在350℃~ms的轉變產物。其典型形態是雙凸透鏡狀含過飽和碳的鐵素體,並在其內分布著單方向排列的碳化物小薄片;在晶內呈針狀,針葉不交叉,但可交接。
  • Plant Journal | 水稻花序結構和分生組織發育調節的分子機制
    水稻的主要分枝在其螺旋狀葉體中產生並在分枝上形成花(小穗),分枝和小穗的排列模式、分枝數量、長度等均會影響花序結構並最終影響產量,因此,對調控水稻花序發育(葉序模式或節間長度的調節)的遺傳機制的研究至關重要【1】。花序結構從莖頂端分生組織(shoot apical meristem, SAM)轉化並在營養生長期產生葉原基,因此與分生組織的活性密切相關。
  • 金相組織名詞解釋,搞機械的有不懂的嗎?
    轉變時先在晶界處形成上貝氏體,往晶內長大,不穿晶下貝氏體同上,但滲碳體在鐵素體針內過冷奧氏體在350℃~Ms的轉變產物。其典型形態是雙凸透鏡狀含過飽和碳的鐵素體,並在其內分布著單方向排列的碳化物小薄片;在晶內呈針狀,針葉不交叉,但可交接。與回火馬氏體不同,馬氏體有層次之分,下貝氏體則顏色一致,下貝氏體的碳化物質點比回火馬氏體粗,易受侵蝕變黑,回火馬氏體顏色較淺,不易受侵蝕。
  • 染色質結構形成及DNA複製叉穩定性維持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但是,經過100年的研究,產生組成性異染色質結構的根本機制還沒有被確定。DNA複製是核心生物事件,其發生在染色體上。當DNA複製叉沿著染色體DNA移動並複製、合成DNA時,它會碰到許多內源的DNA複製叉停頓點。這些停頓點的大部分應該是由DNA二級結構導致的。各種DNA重複序列往往能形成多類型的DNA二級結構。
  • Cell;背靠背 | 相分離促進緊密連接形成的機制
    細胞連接在加強細胞間的機械聯繫,維持組織結構的完整性和協調不同細胞功能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細胞連接可分為緊密連接(tight junction)、錨定連接和通訊連接三種類型。上皮細胞通過緊密連接形成整體,防止物質的自由擴散,維持自身的極性。大量的研究已經闡明了緊密連接的主要構成蛋白以及其相關的調節機制。
  • 楊少傑:平臺型組織結構特徵與運行邏輯
    《進化:組織形態管理》平臺型組織是邁向生態型組織的第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完成了新物種的改造以及在企業內部形成「平臺」需要「有形之手」才能正常運行,而「生態」則是「無形之手」推動運行,「有形之手」需要企業主導運行機制的設計,而「無形之手」則是物種與食物鏈自發形成,在「鏈」的階段這些運行機制其實已經存在,只不過價值創造活動並不頻繁,運行機制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一旦到了「平臺」階段,業務活動將逐漸活躍起來,頻繁的價值創造活動必須依賴內部市場規則以及價值交換原則,否則「平臺」系統根本無法運行起來
  • 肌動蛋白纖維間聯繫及形成的分子機制
    肌動蛋白纖維的多聚化驅動細胞向前「突出」,而這些纖維的空間組織情況則決定「突出」結構的性狀。比如,尖刺狀的絲狀偽足(filopodia)中包含長束狀的肌動蛋白纖維,而片狀的板狀偽足(lamellipodia)中包含分支狀的肌動蛋白纖維。在生化試驗中Arp2/3和Formin(形成素)分別能促進形成分支狀和單束的肌動蛋白纖維。
  • Mol Cell|參與染色體拓撲結構域形成關鍵蛋白相互機制
    通過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測序技術,研究發現拓撲結構域的邊界富集了特定的分子,因此這些分子被認為與該結構的形成有很大關係。這種模型預測cohesin在DNA上滑動,在滑動的同時會將穿過其中的DNA外擠形成環狀結構,直到遇到穩定結合在DNA上的CTCF之後停止運動【3】。
  • 70年:中小學組織結構之變革與發展
    以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入彰顯現代化的組織結構,以學術氛圍的營造促進組織的專業化發展,以組織服務理念的提升強化協同管理機制,是我國中小學組織結構變革發展的未來趨向。在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中小學在內部打破了原有的科層化組織結構,構建起一種彈性大、靈活性強的網絡組織;在外部,通過與家長和社區合作,形成以學校為中心,以關注學生和學校發展的社會力量為依託的網絡化組織。在這種網絡化的組織中,信息傳遞的便捷使得中層管理者的許多職能被取代,組織結構向扁平化發展;組織中的橫向互動增加,組織內部各部門構成緊密聯繫的整體,每個成員成為網絡結構中的一個因子。
  • 基因組測序揭示結構變異影響桃農藝性狀形成的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王力榮研究團隊聯合美國康奈爾大學、紐西蘭植物與食品皇家研究院及華中農業大學繪製了桃全基因組結構變異圖譜,並揭示了基因組結構變異在桃馴化、改良及農藝性狀形成中的重要角色,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基因組學重要期刊《基因組生物學》(Genome Biology)上。
  • 網絡社會時代的政府組織結構變革
    而在層級與層級之內,也形成兩種信息流動趨勢,一種是垂直的正式的信息流動機制,下級機構向上級機構逐級提供決策信息,然後由上級機構向下級機構逐級傳遞決策命令(也是一種信息)。這種縱向信息流動是正式的。與此相對應,在水平部門之間,還形成了非正式的橫向信息流動機制,通過這種流動機制來實現解決複雜的社會管理問題和部門之間的協同。
  • 研究揭示caspases靶向GSDMD的結構機制
    研究揭示caspases靶向GSDMD的結構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 13:19:19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丁璟珒和清華大學邵峰研究組揭示了細胞焦亡過程中自加工半胱天冬酶
  • 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互作界面形成與調控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共生體是由類菌體(Bacteroids)和一層植物起源的共生體膜結構共同組成。目前對於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早期侵染及根瘤器官發生的信號傳導方面的研究較為清楚,但對共生互作界面(Symbiotic interface)形成的調控機制卻知之甚少,特別是對共生體膜(約為細胞質膜面積的幾十倍)的快速擴張機制還不清楚。
  • 太陽米粒組織結構是由太陽中超高沸點物質包裹形成的高溫汽泡體
    近期,科學家拍攝到太陽米粒組織結構近似人體某些組織細胞。我分析這種形態,與太空中衛星抵達火山活躍區域上空,所拍攝到的最劇烈火山爆發有同功異曲之妙。也就是說,米粒組織就是我以前所說的自太陽內部衝出而形成的巨大高溫汽泡體。相當長時間以來,我始終堅持認為,太陽光球層存在大量超黏稠性高沸點物質組成的汽液相混合態汽泡結構體。道理很簡單,在太陽內部,因為能量很高,便形成了大量的氣態物質。
  • 新研究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
    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木聚糖特異性氧乙醯轉移酶(XOAT1)的結構信息和工作機制,在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植物細胞》。植物細胞壁為細胞提供機械支持,決定其大小和形狀,並影響植物的發育和應力反應。
  • 核心競爭力形成的背後是什麼?——組織能力
    核心競爭力形成的背後是什麼?是組織能力。組織能力是企業形成市場地位和核心競爭力的的前提和保障。為什麼這麼說?打個比方,核心競爭力是車的性能,組織能力是造車的能力,如果沒有造車能力,如何去打造一輛高性能的車呢?人的動力問題解決了,他的價值自然就會被放大。
  • Mol Cell:新蛋白結構揭示視力形成的分子機制
    2019年10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研究人員得到了原子解析度級別的脊椎動物視覺的蛋白質複合物的三維結構,這一發現對我們對生物信號傳導過程的理解以及相關藥物的設計具有廣泛的意義。 這些發現闡明了來自光子(光粒子)的信號如何在眼睛中放大。更重要的是,這項研究闡釋了G蛋白偶聯受體(GPCR)如何在人類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