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傑:平臺型組織結構特徵與運行邏輯

2020-12-06 組織形態管理A
《進化:組織形態管理》

平臺型組織是邁向生態型組織的第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完成了新物種的改造以及在企業內部形成「食物鏈」,在這個階段「有形之手」將發揮重要作用,企業必須利用中心功能完成內部市場的構建以及價值交換原則的設計,這是與「生態」階段最明顯區別。

「平臺」二字對中國企業並不陌生,很多企業都喜歡把自己稱為平臺型企業,認為公司出臺了很多機制,如股權激勵,讓人才有了發揮價值的舞臺,顯然用傳統思維解讀了平臺型組織。 有平臺就應該有合伙人,兩者本身是一對管理理念,沒有平臺,要合伙人做什麼?採取合伙人制度的企業都應該是平臺型組織。轉型企業發展到「平臺」階段,有特定功能要實現,否則所謂的「平臺」只不過是一個個「大拼盤」而已。

一、 平臺型組織的特徵

「平臺」和「生態」有何區別,這是很多讀者比較感興趣的地方,也是很多企業比較困惑的地方,甚至經常把兩者弄混。「平臺」需要「有形之手」才能正常運行,而「生態」則是「無形之手」推動運行,「有形之手」需要企業主導運行機制的設計,而「無形之手」則是物種與食物鏈自發形成,在「鏈」的階段這些運行機制其實已經存在,只不過價值創造活動並不頻繁,運行機制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一旦到了「平臺」階段,業務活動將逐漸活躍起來,頻繁的價值創造活動必須依賴內部市場規則以及價值交換原則,否則「平臺」系統根本無法運行起來。 由於要發揮「有形之手」的作用,平臺型企業就必須採取矩陣型結構,矩陣型結構具有明顯的中心功能,雖然比職能型結構已經弱了很多,但至少還存在。中心功能就是用來制定「平臺」各種運行機制,最重要的是價值交換與內部市場,在企業內部強制推行這些機制,內部所有「食物鏈」必須遵守,當然這些制度的設計並非「拍腦袋」,而是需要詳細調研精心設計,平臺運行機制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有形之手」就體現在這裡。在「平臺」階段,企業還不具備自我運行的能力,因此企業這時候需要繼續扮演「上帝」的角色,把各類物種納入到平臺運行系統中,讓物種與食物鏈能夠在「平臺」上有序開展價值創造活動,這是邁向生態型組織的必然過程。

在「鏈」階段,通常採取產品矩陣型結構或產品事業部矩陣型結構,而平臺型企業則開始採取混合矩陣型結構或混合事業部矩陣型結構,主要原因在於平臺企業能夠聚焦於某類特定客戶,由於創新能力在「鏈」階段得到了極大提升,產品線逐漸豐富,以客戶類型或特徵劃分的業務單元出現在企業中,這時就有能力滿足這些特定的客戶需求。 中國一些所謂「平臺」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就會陷入「瓶頸」,原因就在於沒有在「鏈」階段培育創新能力,即便此時市場需求旺盛,但企業已無法滿足目標客戶需求,平臺上的物種和食物鏈發展停滯,這種「平臺」將會一直停留在這個狀態,直到被其他有創造力的「平臺」所取代。

二、 平臺型組織運行邏輯

有了物種,有了食物鏈,作為「上帝」,接下來企業必須讓它們創造價值,而且創造比傳統企業更加巨量的價值,因此進入工業3.0時代後,開始出現了市值超過萬億的企業,這在工業2.0時代根本無法想像,當企業進入到「生態」階段,創造的價值更是難以估量。

創造價值必須有市場和規則,這就是進入到「平臺」階段主要工作內容。通過內部市場讓所有的「物種」和「食物鏈」有序運行,一個業務流程就是一個食物鏈,業務流程上傳遞的價值就是食物鏈上流動的能量。衡量物種與「食物鏈」創造了多少價值,必須設計交換原則,便於看清價值是如何在「食物鏈」上價值流轉,最後通過滿足客戶需求而把價值呈現出來。

無論是物種還是「食物鏈」在「平臺」階段都是價值中心,價值中心意味著每個物種都有存在的必要性,沒有價值或價值不清晰的物種和食物鏈都將被「平臺」逐步排除在外,通過競爭留下來的都將對「平臺」發展有推動作用。價值交換原則就是讓所有物種都能清晰體現價值,這是邁向「生態」的必然要求。價值交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同一個「食物鏈」上,前一個物種創造的價值,轉移到下一個物種時,必然會產生價值增量,以此類推,這時必須清晰的衡量出每個物種在食物鏈上創造了多少價值,便於責、權、利進行合理配置,讓整個食物鏈高效運行;二是不同「食物鏈」會進行交叉,產生新的「食物鏈」,交叉就需要分清不同「食物鏈」創造了多少價值,價值交換原則的核心是成本核算,物種以及「食物鏈」創造了多少價值有市場參照物,而成本歸集則需要平臺企業根據需要進行設計。構建內部市場、設計價值交換原則的本質是構建適者生存的生態法則,目的是使「平臺」規模不斷擴大,篩選適合「平臺」的物種和「食物鏈」的同時,提高它們的活躍度,任何偏離內部市場規則,違背價值創造原則的行為都會被「平臺」淘汰。

在「鏈」階段,業務系統實現了角色化,而在「平臺」階段,職能系統也將實現角色化,職能部門逐漸消失,功能將會留下由團隊承載,前中後臺的出現就是企業平臺化的結果。隨著「平臺」不斷發展,平臺建設需要的各類功能將會越來越多,屆時前中後臺也將很難分進行區分。

三、「平臺」與合伙人機制

傳統企業在新商業時代越來越僵化,平臺化戰略與平臺型組織的出現,讓人們眼前一亮,把眾多的變革訴求讓平臺型組織承擔,如果這個「平臺」依然承載著傳統企業的管理模式,變革又有什麼意義?無非換身馬甲而已,而這恰恰正發生在中國企業轉型過程中,用「平臺」掩蓋了傳統管理模式特徵,這改變不了企業生存現狀。

沒有合伙人,為何還要構建「平臺」?這是顯而易見的問題。平臺型組織需要合伙人,物種和「食物鏈」的負責人就是各類型合伙人。一個「平臺」的活躍程度需要由眾多的合伙人來體現,平臺的繁榮程度也取決於合伙人的業務多元化程度,合伙人越活躍,平臺越繁榮,平臺價值越大,平臺型企業必須保障合伙人從進入到退出,從價值創造到價值衡量,再到價值分配,都能有明確的管理機制支撐。

沒有「平臺」,為何要設計合伙人機制?這也是顯而易見的問題,每個合伙人都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之所以選擇與一個組織「合夥」,只能說明這個系統能夠讓個人價值發揮得更好,否則完全可以獨立於任何組織,因此兩者之間存在平等的價值關係。一個合伙人也許說明不了什麼,一旦出現了眾多的合伙人,「平臺」才會變得有意義,只有「平臺」才能承載「合夥」的含義。

合伙人需要一個「平臺」,而「平臺」則讓合伙人的價值充分放大,兩者相生相息,合伙人團隊規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平臺」的價值,在這個「平臺」上,合伙人之間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係,而不是依賴關係,任何一個合伙人特別強大,反而違背了「平臺」的本意,在「平臺」是百花齊放,而不是一枝獨秀,因此從平臺設計到運行規則,從功能配置到價值實現都需要為每個合伙人創造良好的環境。

構建平臺型組織管理模式就是在構建合伙人機制,無論是在平臺化戰略中,還是合伙人機制設計中兩者都是無法分割的。如果說以前還把兩者進行區分的話,說明並沒有完全理解這兩者背後的原理與邏輯。在傳統企業中,海爾就能說明這點,平臺化戰略下的海爾與創客(小微、自主經營體)之間,本身就是平臺與合伙人關係。在網際網路公司中,阿里巴巴也能說明這點,淘寶平臺與電商之間,也構成了平臺與合伙人關係,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管理模式都是這種關係,這些都充分說明說明平臺型組織與合伙人背後的邏輯完全一致,不必糾結於是否一定要出現「平臺」與「合伙人」的字眼。

後工業時代,典型的特徵是個體的獨立性越來越明顯,組織與個體之間的關係,將會徹底發生改變,越是由人的勞動創造價值的企業,越需要平臺與合伙人,這將意味著平臺型組織與合伙人機制將成為新組織建設過程中一種普遍形式。

相關焦點

  • 楊少傑:解讀IBM的網狀—多維矩陣型組織結構
    市場發生了明顯改變,大型機轉向小型機和PC機已是大勢所趨,組織變革必須順應市場發展要求,在諸多的變革舉措中,組織結構的變革顯得格外重要,而矩陣型結構之所以能名揚天下,也是因為IBM構建出了網狀多維矩陣,為多業務複雜系統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案。
  • 平臺型組織的中國進化:64字關鍵特徵與12大案例深度剖析
    由此來看,似乎很難界定平臺型組織的典型範式是否為「後臺+中臺+前端+生態」?企業的典型實踐是否為平臺型組織的典型特徵?數字時代的組織模式是否為平臺型組織?追魂三問之後,我們也和大家一樣,對平臺型組織產生了疑惑。
  • 制度建構:樞紐型社會組織的行動邏輯
    二、樞紐型社會組織制度建構的現實考量 「集體行動不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是一種社會建構」[4],它只有通過業已存在的組織或穩定組織系統才能得以發生。樞紐型社會組織是組織系統的一種載體,是多元社會組織的聯合平臺,既區別於政府也區別於一般社會組織,它是我國社會管理體制創新中的新生事物,得益於我國地方政府的關注與扶持。
  • 矩陣型組織結構優化短視頻業務
    從渠道角度看,多數媒體機構尚未探索出適合短視頻的內容分發模式,對社交平臺、新聞聚合類平臺的重視程度較低,未能根據不同平臺的特色進行個性化、定製化生產。   新聞產品的生產極大地依賴於人才。可惜的是,紙媒的人才結構與移動短視頻領域的人才需要相差甚遠。記者編輯仍然是短視頻的採編主力,但他們的轉型難度非常高。而且,如果不能做到持續的內容輸出,短視頻品牌很快就會被淡忘。
  • 網絡社會時代的政府組織結構變革
    當政府作為傳統社會的中心時,而在傳統政府內部,也形成了中心型結構,也就是說傳統政府一定存在一個穩固的最高權力中心,這一中心權力體決定著整個政府體系的運行,一方面收集信息和資源,另一方面,發布命令,分配資源,驅使整個行政體系履行自身職能和作用(圖4)。因此,傳統政府在橫向也表現為典型的中心型結構。
  • 陳興良:論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組織特徵
    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組織特徵與惡勢力集團的組織特徵相比,可以從組織成員數量、組織成員聯繫緊密程度和組織結構鬆散程度三個方面進行區分。   關鍵詞 黑社會性質組織 組織特徵 惡勢力集團   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組織特徵對於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認定來說,具有首要意義。如果不具備組織特徵,根本就不可能構成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
  • 周禹:組織演進的邏輯與人力資源數位化轉型
    在中國,阿里巴巴的釘釘已經服務了千萬級的中小企業,實際上是把中小企業客戶的整個的工作和組織運行都搬到了線上,是非常了不起的平臺。騰訊除了微信之外,很多辦公功能也在疫情期間得以迅速地建立和發展起來。三、組織演進的邏輯接下來,我想分別從近年來組織的變革,以及我們人力資源管理擁抱數位化帶來的一些趨勢、典型實踐,甚至一些風險,跟大家匯報一下。
  • 《管理世界》|| ​郝旭光 等:平臺型領導:多維度結構、測量與創新行為影響驗證
    作者:郝旭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張嘉祺(中國工商銀行總行董事會辦公室)雷卓群(華特迪士尼(中國)有限公司)劉文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摘要:平臺型領導是以組織環境動態化和知識型員工崛起為特徵的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的新領導模式之一
  • 可用於量子處理器和模擬人腦裝置的三值邏輯模式運行的微觀結構
    打開APP 可用於量子處理器和模擬人腦裝置的三值邏輯模式運行的微觀結構 佚名 發表於 2020-04-23 14:51:10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
  • 再讀《指數型組織》
    今天我們聽樊登老師講《指數型組織》這本書,正在或者將來要創業的人一定要看這本書,創業的核心就是要能夠學會打造指數型組織。1920年的時候500強企業平均的壽命是67歲,2015年的500強平均壽命只有12歲,而現在500強當中有一大部分的企業的立時間到現在還不到十年。那為什麼企業會發生這麼大的巨變?
  • 「研究」新型研發機構常見組織架構及運行模式研究
    新型研發機構的這些多元化特徵要求組織架構和運營模式必須與之匹配才能最大的發揮全局創新優勢。 1)多元投資設立的新型研發機構,原則上應實行理事會、董事會(以下簡稱「理事會」)決策制和院長、所長、總經理(以下簡稱「院所長」)負責制,根據法律法規和出資方協議制定章程,依照章程管理運行。
  • 70年:中小學組織結構之變革與發展
    ,從經驗主義、拿來主義向規範化和科學化轉變,從行政集權向民主管理轉變,從外控型領導向校本管理轉變,從科層組織向專業型組織轉變五個重要特徵。中小學組織結構套用國家行政機關的模式,具有明顯的行政化傾向,基本上是在行政管理的模式下運作,行政權力掌控了學校的日常運行。學校內部組織以嚴格的行政建制組建起來,學校的校長和中層分別具有一定的行政級別,省級重點中學的校長是縣處級,副校長則是副處級,正職的中層是科級,副職則為副科級,表現出典型的科層式組織結構屬性。[3]其他市直高中校長相當於處級,市直初中、小學和縣直學校校長相當於科級。
  • 張藝帥 趙民 程遙 | 我國城市群的識別、分類及其內部組織特徵解析...
    為此,在借鑑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建構起以「網絡聯繫」與「地域屬性」分析相結合的網絡模型和算法;進而按照所制定的城市群的識別規則,將所識別出的城市群分類為Ⅲ型城市群(初級發育階段)、Ⅱ型城市群(中度發育階段)、Ⅰ型城市群和超Ⅰ型城市群(較成熟階段,分為兩個層級)。為了加深對城市群本質意義的認知,對城市群的內部空間結構演化、產業組織特徵等也做了解析。
  • 悅讀會指數型組織
    Waze 擁有的交通運動信號數量, 是 Navteq 通過實體傳感器所獲取信號數量的 100 倍。線性的諾基亞和指數的谷歌,早已分出高下。這個目標就是「宏大變革目標」(MTP, Massive Transformative Purpose)。足夠鼓舞人心的 MTP,本 身就是一種競爭優勢,它會激勵人們創造出自身的社區、群體和文化。
  • 企業管理五大類組織結構中,你所在的組織屬於哪一類呢?
    組織結構類型:顯然,一個組織有一個合理的結構類型,不但可以使組織管理層次更加清晰明確,而且也可以提前定義好不同的國家、區域、管理部門、角色特徵、崗位職責、優先級別等,以至於更好的組織協調與配合。一般來說,根據職能專長、業務分類、產品組合、區域位置等維度不同,組織可採用五種組織結構類型:職能型、事業部制、矩陣型、國際型和項目型。第一是職能型,指按照行政、銷售、市場、生產等不同的組織構成職能,將一個組織劃分為不同的部門和層次來承擔責任。
  • 三種常見的項目組織結構類型
    項目相關的組織結構,包括常見的三種:職能型、項目型,以及矩陣型。矩陣型又可分為:弱矩陣、平衡矩陣、強矩陣三種。,但並未全權管理項目和資金3)強矩陣:專職項目經理,具有項目型特徵,較大職權、全職行政人員複合型組織:組織是個複雜的存在,一般都不是純粹的某一種。
  • 為什麼說指數型組織的產生是個必然? | 獵雲網
    獵雲註:面對被技術浪潮裹挾向前的、加速且非線性的現代生活節奏結構,企業的內部組織方式將如何變化才能適應?為了解答這一問題,天雲大數據CEO雷濤在「華映新知」推薦了Salim Ismail的《指數型組織》這本好書,剖析組織結構與世界的共同進化。
  • 《資本論》邏輯的當代意義:如何解決經濟運行中「不確定性」
    時代在變遷,《資本論》的理論和邏輯卻對不同時代的經濟現象都有一定的解釋力。「不確定性」這一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揭示出來的特徵,可以作為理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演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選擇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的根據。
  • 職業教育專業自組織系統的四重邏輯及重構
    二、職業教育專業自組織系統的四重邏輯  從自組織理論創立以來,系統科學突破了以往確定的、線性的、可逆的思維定式,以不確定的、非線性的、不可逆的全新視角為人類建立起新的自然與社會科學知識體系。[5]由於職業教育專業建設過程中呈現出開放性、非線性、非平衡性以及反饋性等四重邏輯特徵,符合自組織系統的本質屬性。
  • 從網絡走紅到網紅經濟:生成邏輯與演變過程
    卡斯特明確批評了用「信息社會」「知識社會」或「後工業社會」等概念來指稱這種變化,認為這些理論概念實質上依然是技術主義範式下的知識延伸,因為信息、知識與土地、機器和資本一樣,都是工業社會的一種生產要素,本質上反映的是工業社會的運行邏輯(Castells,20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