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洞讓國際空間站險出大禍,一旦出事逃生率只有萬分之一

2020-09-03 我是科學人

用「屋漏偏逢連夜雨」來形容近期的美國,可謂再合適不過。

先是美國海軍準航母突然著火,緊接著美國的兩棲戰車沉入海底導致多人死亡……這些事情的出現讓美國的科技水平飽受質疑。不承想,美國的航天系統也出事了!

8月20日,美國宇航局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都發表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了漏氣事故,而事故點,初步判定就在美國艙段!

空間站漏氣可不是開玩笑的,想在茫茫宇宙中生存下去全靠它了!雖然駐守的3名美國太空人已經緊急到俄羅斯艙段避險了,但人們還是忍不住替他們捏了一把汗!

國際空間站漏氣,為何有人說正常?

想在沒有空氣的宇宙中生存並展開一系列研究工作,就必須打造一個氣壓穩定、空氣充足的環境,國際空間站就是這樣誕生的。

一直以來,空間站裡的常備物品中都有從地球灌滿的氧氣和氮氣儲氣罐。藉助這些儲氣罐和空間站的人工造氧,可以保證空間站內氣壓值維持在96.5-102.7kPa範圍內,足夠站內的太空人們生活。

但國際空間站不可能完全密封。

飛船的對接、脫離,太空人進行出艙任務,甚至是一些空間站實驗,都可能引起站內漏氣。NASA曾資助的一項研究顯示,就連國際空間站上增加一個艙段,都會引起少量的氣體洩漏,並且增加一個空間站洩露的潛在位置。但只要氣壓變化在可控範圍內,就都算正常。

所以對於站內氣壓、空氣的監測,是太空人們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

早在2004年,國際空間站就曾發生過漏氣事故。

當時,空間站實驗艙裡用於平衡窗戶氣壓的真空跨接電纜發生了破漏,太空人們用超聲波找到了破漏點,好在破損處並不大,只需要更換新的電纜就能解決。

2018年,空間站內的飛行控制人員也監測到站內有輕微的氣體洩漏,經過排查,他們在對接到國際空間站的「聯盟號」飛船上發現了一個直徑約2毫米的洞。

洩露源位於聯盟MS-09飛船的上半段(軌道艙),出現了一個直徑大約2毫米的洞

別看這個洞直徑不大,但它卻導致站內的艙壓接連下降。太空人們只能先用密封膠緊急封住洞口,再和地面控制人員商量出一個全面的長期修複方案。

太空人們正在修補破損處

這樣的事情,在國際空間站服役的20年裡,至少發生了5次,所以遇到類似的事情,太空人們多少有點見怪不怪了。這次也是這樣。

據說,在2019年太空人們就已經發現艙內氣壓不穩,存在漏氣的可能,不過當時他們的科研任務比較多,所以直到近期情況更嚴重了才開始進行排查。

空間站漏氣一旦爆發,後果很嚴重

雖說站內的氣壓一直處在太空人的監測下,但不得不說,他們這次等情況嚴重再處理的操作還是太心大了,畢竟情況一旦失控,後果非常嚴重。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個充滿氣的氣球突然被釋放是什麼場面?國際空間站內的氣體一旦大量外洩,其效果大致與之類似。

雖然空間站不會像氣球一樣到處亂飛,但它的位置和軌道一定會發生變化。這個過程不但會增加救援難度,空間站內固定不牢的部件也有可能在氣流的作用下,對空間站內部和太空人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在宇宙的真空+低溫的環境下,人體內的體液會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沸騰起來。而宇宙中高強度的紫外線和宇宙輻射,也會迅速灼傷人體皮膚。

有人問,如果穿著有增壓效果的太空衣呢?

可即便是用於太空行走最高級的出艙服,最多也只能給太空人提供8個小時的防護。

鑑於目前國際上仍以發射液體火箭為主,執行救援任務就至少需要2~3天的準備時間。就算營救飛船能在8小時之內趕到,要對接偏離軌道的空間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說,一旦空間站氣體大量外洩,就算穿著太空衣,也只不過是把逃生率從萬分之一提升到千分之一而已。

好在,空間站早有應對

國際空間站在設計之初當然也考慮過漏氣的緊急應對方案。

考慮到宇宙環境中,最有可能造成空間站漏氣的是太空垃圾和微隕石的撞擊,所以NASA一直在和美國軍方合作。他們追蹤著地球軌道附近約21000個直徑超過5釐米的太空垃圾,也監測著各種接近地球的直徑較大的隕石。隨時準備讓這些太空垃圾和微隕石變軌,避免撞擊。

當然,國際空間站本來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脆弱。

它的外殼本身就由多層材料組成,其中有一層是專門用於做防彈衣的。設計師們還為空間站比較容易受撞擊的部位額外增加了類似坦克間層裝甲原理的護盾。

即便這兩道防線被突破,空間站也有自己的應急措施。國際空間站各個艙段之間的氣密門就是用來防止站內某個艙段漏氣嚴重而設計的。

氣密門開啟狀態

氣密門關閉狀態

即便到了最壞的情況,國際空間站在任何時候,都配有兩艘可供返回地球的太空船,以應對需要全員棄站逃離的情況。

據說,目前NASA已經在研發具有更高自持力的艙內太空衣了。理想狀態下,在飛行器的座艙失壓後,這種太空衣至少可以讓太空人在失壓環境下生存6天。但無論如何,希望太空人們不用面對這糟糕的境況。

《我是科學人》紀錄片由長安信託特約贊助。

相關焦點

  • 毫米級小洞讓空間站進入緊急狀態,NASA轉移太空人欲解決問題
    造成更多氣體洩漏的原因則可能是結構的老化,或是小型太空碎片的碰撞,畢竟在高速運轉狀態下,即使是 0.1 毫米的碎片,也可能能將空間站撞出一個小洞。圖 | 千分之一釐米碎片將空間站玻璃撞出小洞國際空間站這個被稱為
  • 時隔兩年,國際空間站再次出現洩露事故
    真實情況是,每一天,艙內都會有一小部分的空氣在流失,而為了維持宜居的大氣壓,工作人員不得不仔細監測艙內空氣的情況,並實時監控洩漏的情況。美國宇航局官方博客的一篇報導稱,空間站的空氣損失率已經超過了國際空間站日常運行的正常水平。其實早在2019年9月,太空航行地面指揮中心已經第一次注意到了關於空間站空氣洩露的問題,但是在當時空氣洩漏的增加幅度還是非常輕微的,還不足以引發有關單位強烈的關注。
  • 三者險買50萬還是100萬?別等出事後,才知道啥意思
    買完汽車之後,大家肯定是要給車子上保險啊,現在給車子上保險大家也有了更多的選擇性,買保險的時候,除了必須要買的交強險,大家可以買三者險,定損險,車損險等等,不過有人卻發現買了這麼多保險,最後中用的還是那幾個,今天小編給大家探討的一個問題。
  • 日漸老化的國際空間站,離退役還有多久?
    目前,國際空間站的洩漏速度已經達到了每天約220克,相當於空間站某個艙段外殼上有一個直徑約0.1毫米的孔洞。近期緩過來的美國宇航局終於決定騰出幾天時間,把潛在的洩漏點找出來,把這個漏洞補上。美國宇航局已經確定洩漏點位於美國的艙段內,但具體是哪一個艙段洩漏仍然不明朗。
  • 國際空間站發生壓力洩漏的地方找到了:由俄羅斯建造
    在連續發生了一系列神秘的壓力洩漏事件之後,國際空間站決定對這起壓力洩漏事件進行調查,以確定具體位置,從而找出解決辦法,確保空間站和太空人的人身安全。目前,在經過了將近兩個月的連續工作之後,發生壓力洩漏的模塊已經被找到:位於國際空間站的Zvezda服務模塊,該模塊由俄羅斯複雜建造,但是具體位置目前仍然未能最終確定。
  • 出大事了?國際空間站漏氣了?
    8月2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事實上,國際空間站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軌道實驗室,沒有完全密封,漏出一定量的空氣實屬正常。但是,隨著空氣流失率的增加,3名太空人將在俄羅斯艙段三天按兵不動,等待地球上的負責人於本周末查找漏氣原因並找出解決方案。
  • 一個油桶大小的碎片,能使得國際空間站癱瘓
    國際空間站是目前在地球軌道上最大的空間平臺,它是一個擁有現代化科研設備、可開展大規模、多學科基礎和應用科學研究的空間實驗室。它由16個國家共同建造、運行和使用,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耗時最長且涉及國家最多的空間國際合作項目。
  • 縫縫補補才兩年國際空間站又漏氣了!NASA:一直在漏,只是這次有點多
    國際空間站上一次洩漏發生在兩年前,由地面控制在2018年8月29日協調世界時間23點(美國東部時間19點)確認。當時,採取了同樣的措施——機組人員轉移到俄羅斯區域,空間站模塊被密封,並對其大氣壓力進行了檢查。這一過程縮小了聯盟號MS-09飛船的洩漏範圍,該飛船當時暫時附著在國際空間站的Rassvet模塊上。
  • 國際空間站傳來壞消息,俄向美國請求幫助,NASA卻給出這樣的回覆
    由美俄為首等16個國家建立的國際空間站更是給人類提供了許多關於太空的有效信息,不過,最近國際空間站傳來了壞消息,俄羅斯方面向美國請求幫助,NASA卻給出這樣的回覆。俄羅斯請求美國幫助民以食為天,吃飯是我們每個人生存下去的必要條件,即便你去了外太空,這肚子還是會餓的,可在外太空即便本來是有儲糧的,可終究還是會有吃完的那一天,那該怎麼給那些空間站的人提供糧食補給呢?
  • 一個座位4440萬美元,你想坐著龍飛船去國際空間站旅遊嗎
    對SpaceX這樣一個商業公司來說,它已經研發成功了一個安全的載人飛船。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它完全可以尋找除了NASA之外的客戶,事實上它也是這麼做的。在SpaceX之後的任務清單上,已經有了兩個與其他公司籤訂的意向發射任務。
  • 一旦空間站失事,太空人能跳傘逃生嗎?很多人都想錯了
    相信在看了空間站內部相對擁擠的環境之後,許多人都會好奇一個問題:一旦空間站失事,太空人能夠通過跳傘的方式逃生嗎因為空間站通常穩定在距離地面約400公裡的宇宙中,所以許多人會產生一種錯覺:空間站是靜止不動的,只需要縱身一躍就能夠回到地球。
  • 太空垃圾橫飛,導致國際空間站虛驚一場
    7.66公裡/秒)高速飛掠,距離國際空間站僅僅0.86英裡(1.39公裡)。 隨後,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汀發布推文披露,為了躲避太空垃圾,國際空間站僅在2020年就進行了三次這種動作,並強調稱「軌道垃圾越來越多了!」 通常國際空間站軌道高度約為408×410公裡,以每小時27600公裡(7.66公裡/秒)繞地飛行,每92分鐘繞行一圈。
  • 國際空間站出現「散架」趨勢,北鬥完成組網,中國空間站蓄勢待發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空間站正式投入使用,人類探索外太空的效率越來越高,並且取得一系列非凡成果。然而,這一大好局面已經為時不多了。從目前問題百出的國際空間站運行狀況來說,這個計劃將很難實現。一旦國際空間站停用,這對人類太空事業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 俄羅斯將製造數個太空機器人,其中只有一個將被送往國際空間站
    莫斯科(Sputnik)--總部位於莫斯科的安卓科技科學生產協會(Android Technologies Scientific Production Association)執行長杜多羅夫(Evgeny Dudorov)說,俄羅斯將製造數個專為在國際空間站表面運行而設計的太空機器人
  • 頭一次見在飄窗檯面上打一個小洞,一問才知作用大,懊悔沒早知道
    頭一次見在飄窗檯面上打一個小洞,一問才知作用大,懊悔沒早知道對於每個朋友來說,裝修都是一件非常令人頭疼的,是,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我們對於裝修的經驗沒有很多項,一來就會忽略一些小細節,尤其是這些小細節通常還與我們以後的生活密切相關,所以裝修上的東西大家一定要多去了解才能到自己用的時候有備無患
  • 中國空間實驗室呼之欲出,國際空間站欲「窮」千裡「沒」(一)
    按照美國NASA估計,空間站已是壯士暮年,究竟無奈花落去。雖然希望通過延壽,將使用年限延長到2028年,但這個僅是美好願望。一旦空間站退出現役,新一代的空間站建設計劃還在停留在紙面,尚無實質性計劃。「燒錢貨」,80年代美國啟動空間站項目,為了得到國會批准,NASA使出了渾身解數,最終以1票極其微弱優勢通過國會審批,得以啟動項目。
  • 太空人:休斯頓我們有麻煩了 國際空間站又漏了!
    2018年國際空間站出現了一次洩露事件,這一天裡美國的太空人告訴他們的俄羅斯同僚說他們發現艙體內的壓力正在緩慢下降,雙方猜測國際空間站發生了洩露。於是雙方除了聯繫兩國的地面控制中心之外,在國際空間站裡裡外外找了一個遍,終於發現了一個因為細小的太空塵埃撞擊所形成的直徑僅有2毫米的小洞口。
  • 除了互堵馬桶,美俄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還有哪些明爭暗鬥
    ,美國以牙還牙 國際空間站是國際合作的產物,合作是共存的前提,這一點美俄兩國也不例外。,一個在俄羅斯星辰號服務艙,一個在美國寧靜號節點艙。久而久之,廁所成了國際空間站的大問題。美國太空人賈森·赫特在推特上形容過國際空間站裡的廁所異味——如同「將幾條髒尿布、一些用過的微波食品包裝紙、一個裝滿的嘔吐袋以及幾條擦過汗的毛巾,都丟入金屬垃圾桶裡,最後,在夏天的太陽下烤上10天,打開垃圾桶蓋深呼吸。」
  • 國際空間站躲過兩倍於己速度的一塊太空垃圾,虛驚一場
    公裡/秒)高速飛掠,距離國際空間站僅僅0.86英裡(1.39公裡)。隨後,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汀發布推文披露,為了躲避太空垃圾,國際空間站僅在2020年就進行了三次這種動作,並強調稱「軌道垃圾越來越多了!」通常國際空間站軌道高度約為408×410公裡,以每小時27600公裡(7.66公裡/秒)繞地飛行,每92分鐘繞行一圈。目前,國際空間站以及正在裡面生活的三名美俄太空人全都安然無恙,最多只是虛驚一場。
  • 國際空間站漏氣長達一年,NASA終於想起這茬了?
    作為宇宙的一份子,我們探索宇宙的步伐也從未停止過。今年還沒有完全過去,在宇宙探索上技術的創新與創下的佳績,已經讓無數人產生了無限遐想,此前俄羅斯還傳出要推出國際空間站停留30天的太空旅遊項目。但探索宇宙怎麼可能會如此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