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效應:實驗所獲得的由一個因素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變量單獨效應稱為該因素的主效應。
2、交互作用:在多因素實驗中各因素間不同水平的結合所產生的複雜的變化稱為因素間的交互作用。
3、危險因素:又稱危險因子,泛指能引起某特定不良結局(如疾病)發生,或使其發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個人行為、生活方式、環境和遺傳等多方面的因素。
4、暴露因素:又稱研究因素,凡是接觸過某種因素或具備某種心理行為特徵都可以稱為暴露,暴露因素可以是機體固有的、先天的,也可以是體外的、後天的。
5、自變量:由實驗者主動操縱變化的條件稱之為自變量。
6、因變量:由實驗變量引起的某種特定的反應稱為因變量
7、控制變量:除實驗變量之外,其他一切能夠影響因變量的條件和因素則稱之為控制變量。
8、定量研究:以實證主義方法論作為基礎,目的在於預測和控制,採用演繹推理法對數據資料進行數量分析和統計分析的研究。
9、定性研究:以人文主義方法論為基礎,目的在於描述和解釋,採用歸納推理法收集文本信息,並從整體上進行理解的研究。
10、觀察法:又稱外觀法、自然觀察法或客觀觀察法,是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被試的言語、表情和行為等外部表現來了解其心理活動的方法。
11、問卷法(questionnairemethod):是研究者以按照一定要求和程序編制的問卷為工具來收集數據資料的一種方法。
12、相關研究:用於探索變量間的關係,並根據這種關係就研究對象的特徵與行為作出解釋與預測。
13、因果研究:用於探討引發變量之間的關係,心理科學研究中心任務就是確定各種變量之間的因果關係。
14、現況研究:又稱橫斷面調查,是通過對特定時點(或期間)和特定範圍內人群中的相關因素與心理行為或疾病分布的描述,探討因素與心理行為或疾病分布可能的病因關係。
15、個案研究法:研究者通過對個案的深入調查來研究或探討與之相關的心理或行為問題,這種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稱為個案研究法。
16、實驗研究:是指在觀察和調查的基礎上,對研究的某些變量進行操作和控制,創設一定情景,以探求心理現象的原因、發展規律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於揭示變量之間的因果關係。
17、總體:指在規定範圍內共同具有某些可觀測特徵的個體或某類客體的完整集合體。
18、樣本:就是按照科學的抽樣方法從研究對象的總體中抽取一定數量的個體,構成能夠代表總體的集合。
19、被試內設計:通常也叫重複測量設計,指通過觀察和測量同一個被試接受所有處理條件,比較兩個或更多的不同處理條件的效果。
20、被試間設計:指每個被試(組)只能接受一種自變量水平或多個水平結合中的一種實驗處理。
21、系統誤差:又叫常定誤差,指由恆定而規律的無關變量引起的誤差。
22、隨機誤差:指由偶然的無關變量引起的誤差。
23、歸納法:先取樣觀察、收集資料並記錄若干個別事例、探求事物的共同特徵,找出事物間的關係,得出通則性結論。
24、演繹法:從通則性的陳述開始,根據邏輯推理的法則,將通則性結論推廣到其它未經觀察的部分,從而獲得一項個別性的陳述。
25、信度:即可靠性,是指採用同樣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重複測量時所得結果的一致性程度。
26、效度:即有效性,是指一項測驗能測到所要測量的內容或達到某種目的的程度。
27、操作定義:在定義一個變量時,不直接描述被定義變量的特徵、性質,而是說明觀察或測量被定義變量所要做的實際活動。
28、描述性研究:又稱描述流行病學,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狀況的分布及其決定因素,並研究防治疾病及促進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學
29、訪談法:是研究者通過與研究對象有目的的交談來收集有關對方心理特徵與行為數據資料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最主要的方法。
30、現場研究:也稱「實地研究」、「自然研究」,是指在自然條件下或真實生活情境中實施的各種研究。
31、社會測量法:在社會心理研究中,對研究對象的屬性在數量上賦值的過程稱為社會測量。
32、社會調查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社會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材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