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人類已經發現的所有恐龍種類中,霸王龍的名氣應該是最高的。這種身長達到12、13米的龐然大物,既不會像大型食草恐龍那樣行動笨拙,也能以兇殘的獵殺能力震懾其它恐龍,這樣的形象稍微美化一下,然後再搬上大熒幕,足以奠定它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但如果你了解白堊紀時期的其它恐龍,就會發現其實霸王龍不一定有宣傳形象中那般強大,棘龍就可能會威脅到它的地位。
根據環球網6月份的報導,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尼扎爾·易卜拉辛將他和團隊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上,易卜拉辛和他率領的團隊在多年輾轉多地對棘龍化石進行深入研究後,發現棘龍的真實樣貌可能和人們已有的認知不同。它可能是一種尾巴大得像船槳的水生動物,這足以顛覆人類對棘龍的傳統認知。
人們對棘龍的錯誤認知
關於棘龍,目前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種生活在白堊紀中期的巨型獸腳類食肉恐龍,但它的樣貌和身體構造一直是懸而未決的謎題。最早發現棘龍化石的是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他於1912年在埃及意外發現了一些恐龍化石,後來經過鑑定發現這是一種新的食肉恐龍。
經過了三年的研究後,斯特莫發現這是一種脊背上長有類似船帆結構的恐龍,並將其研究成果公布於世,這是棘龍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內,但那時候棘龍的復原圖還未出現。之後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把斯特莫的考古和研究成果給摧毀了,幸運的是關於棘龍的骨骼描述和圖片等長期研究結果保存了下來,斯特莫憑藉著這些資料在1936年發表了世界上第一幅棘龍的復原圖。
從這幅復原圖來看,其形象與如今的形象有較大的差異。一方面,斯特莫當時所收集到的棘龍化石十分有限,其中比較有特點的便是它的脊背化石,因此斯特莫在繪製棘龍復原圖時除了突出該特點之外,棘龍身上的其它部位幾乎是參考當時已經出現的暴龍、異特龍等食肉恐龍的復原圖來進行繪製的。
另一方面,後來隨著更多棘龍化石的發現,古生物學家逐漸豐富了棘龍的形象,到現在為止棘龍的復原圖還不一定和它真實的形象完全吻合。
如今古生物學家對棘龍又有什麼新認知?
在當今眾多研究棘龍化石的古生物學家中,不得不格外提一下易卜拉辛,因為他和他團隊的研究有可能顛覆人類對棘龍的現有認知。
據了解,易卜拉辛最早是在2008年發現棘龍化石,他通過與摩洛哥的礦工進行交易,得到了一些恐龍化石。經過對第一批恐龍化石的鑑定,易卜拉辛意識到其中有些化石是屬於棘龍的,於是他讓礦工帶自己去到挖掘化石的地方,最後他在那裡發現了埋藏棘龍化石的卡瑪地層,而這一地層形成於白堊紀晚期。
第一次有了重大發現後,易卜拉辛和他的團隊後續又在該地層進行了考古挖掘,發現了一些從未出現過的化石。經過了多年的研究之後,易卜拉辛將對棘龍的研究成功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他在研究論文中指出,從新發現的棘龍化石來看,這種恐龍身上存在著眾多與陸生恐龍不同的構造,例如較為細長的身體、和鱷魚類似的嘴巴、後肢腳上可能長出了腳蹼。這些發現表明棘龍並非完全意義上的陸生動物,它有可能是兩棲動物,甚至是水生動物。該研究發表之後也遭到質疑,質疑聲音指出所發現的化石可能不屬於同一個個體,可能是由成年棘龍和幼年棘龍的化石混合而成。
然而易卜拉辛並未因此而被駁倒,他於2018年再次回到摩洛哥進行化石挖掘,這一次挖掘讓他發現了更加重要的東西。他的團隊在摩洛哥化石現場發現了一批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化石,其中就包括了大量保存較好的尾椎和腳爪。而且這批化石與2008年發現的那一批化石几乎沒有重複,這有助於人類進一步看清楚棘龍的真實形象。
棘龍到底是陸生動物,還是水生動物?
關於棘龍是否為陸生動物的問題,在很早之前就存在爭議了。先前就有古生物學家在英國重爪龍的化石中發現了魚鱗的化石,而重爪龍是棘龍家族的一員,這似乎說明重爪龍也會捕魚。但之後有學者認為,重爪龍也可能像熊一樣在岸上捕魚,這並不能說明重爪龍就是水生恐龍。
再後來,有學者嘗試利用同位素對棘龍的情況進行進一步研究,因為水生動物和陸生動物體內的同位素在種類、含量和分布上確實存在差異。而同位素檢測結果顯示,棘龍體內同位素分布情況與水生動物更相似,這算是對棘龍並非陸生恐龍的有力證明。
易卜拉辛和他的團隊在2018年那一次考古研究中發現了棘龍身體構造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那獨特的尾巴。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對比,發現棘龍的尾椎骨上下突起的幅度要比大多數食肉恐龍要大,使其看起來像是一把巨大的船槳。其次,棘龍的尾椎骨左右擺動的幅度也可能比其它食肉恐龍要更大、更靈活,易卜拉辛認為這些特殊的構造可以幫助棘龍在水裡「如魚得水」。
儘管越來越多證據證明棘龍不太可能是陸生恐龍,但目前也沒有充足的證據表明棘龍完全生活在水中的恐龍。因此目前比較保守的觀點認為棘龍更可能像鱷魚那樣,是水陸兩棲動物。
如果棘龍與霸王龍同處一個時期,誰會更強?
事實上棘龍和霸王龍並不是同一時期出現的,棘龍出現得比霸王龍早,最早在白堊紀中期就出現了,而霸王龍到了白堊紀晚期才出現,因此很難將兩者放在一起比較。再者,棘龍可能不是陸生恐龍,而霸王龍已經被證實是陸生恐龍,將兩種生存環境差異巨大的恐龍放在一起比較,一般很難做到公正不阿。
但如果實在要進行比較的話,只能從兩者各自的身體構造上進行對比。在運動方面,棘龍的運動選擇更多樣,研究表明它既能夠前後肢並用,也能夠單獨使用後肢,而霸王龍只能使用後肢。其次,棘龍獨特的尾巴或許能使其在水中遊動,這一點也是霸王龍做不到的。
在食性方面,兩者都是食肉恐龍,棘龍的牙齒化石呈現出圓錐形,而從人類對水生食肉動物的了解來看,這種牙齒結構更適合捕魚。霸王龍的牙齒上存在許多鋸齒,更像是切牛排的刀具,適合撕咬食草動物。而且棘龍的嘴巴和鱷魚一樣比較細長,霸王龍的嘴巴和老虎獅子一樣比較粗大,綜合分析霸王龍的咬合力要更為出色。
最後
易卜拉辛近幾年來的研究確實給人類重新認識棘龍的機會,雖然還無法肯定它就是水生恐龍,但至少說明了人類過去的認知存在偏差。正是因為易卜拉辛和他的團隊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讓棘龍一些埋藏已久的秘密重現天日。如果未來出現更多新的棘龍化石,那麼相信人類對棘龍的認識會更加深入。
參考資料:
科技日報 6月17日 《棘龍會遊泳再添實錘 但水生動物身份仍然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