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動物出生率低關鍵原因被破解

2020-12-05 科學網

 

4月9日,由中國科技館、北京學生活動管理中心共同主辦的2011FLL機器人世錦賽中國公開賽在北京舉行開幕式,來自全國28個省份的1000名學生參加。獲勝的隊伍可以代表我國參加今年6月在荷蘭舉行的FLL機器人世錦賽。圖為開幕式上的機器人表演。

 

本報記者 潘希/攝影報導

 

本報訊 一直以來,如何提高克隆動物的出生率是科學家關心的課題。4月8日,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ell Stem Cell上,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李勁松研究組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確證克隆囊胚滋養外胚層存在的重編程異常細胞是克隆胚胎發育失敗的關鍵原因,他們通過修復這些缺陷使克隆動物出生效率提高了6倍。

 

自體細胞克隆技術問世以來,克隆胚胎發育成個體的效率一直很低。以小鼠為例,50%~70%的核移植重構胚胎在體外能發育成囊胚,但是,將這些囊胚移入假孕小鼠子宮內,只有3%左右的囊胚能發育成克隆動物。

 

為什麼大部分克隆囊胚不能發育成個體呢?一種假說認為,克隆囊胚滋養外胚層存在重編程異常細胞是克隆胚胎發育失敗的主要原因。然而,這一假說一直沒有被直接證實,最近的一些間接證據甚至顯示這一假說可能並不正確。

 

為了驗證這一假說,李勁松研究組的林江維等人採用了一種被稱為四倍體胚胎補償的技術。四倍體胚胎補償技術是將四倍體胚胎與二倍體胚胎聚合成一個胚胎,在聚合胚胎的發育過程中,四倍體的細胞絕大部分發育成胚外組織,而胎兒則是由二倍體發育而來。該技術通常用於挽救二倍體胚胎由於胎盤發育缺陷導致的發育失敗。林江維等人認為,如果克隆囊胚滋養外胚層的確存在重編程異常細胞,並導致克隆胎兒發育的失敗,那麼通過四倍體胚胎補償技術就能夠顯著提高克隆胎兒的出生效率。

 

他們將一個克隆胚胎與兩個四倍體胚胎聚合在一起,發現聚合胚胎的出生率提高了2.6倍。說明當克隆滋養外胚層嵌入具有正常功能的四倍體細胞後,克隆胎兒的發育率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在這一實驗中,異常的克隆滋養外胚層細胞仍然存在於胚外組織中,會對胎兒的發育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李勁松小組預測,將克隆囊胚的滋養外胚層細胞全部替換成四倍體細胞會進一步提高克隆動物的出生率。為此,他們採用免疫手術法,去掉克隆囊胚的滋養外胚層細胞,然後將分離出來的內細胞團細胞與兩個四倍體胚胎進行聚合,結果發現克隆動物的出生率提高了6倍。

 

最後,林江維、李勁松等人又作了一個相反的實驗,即將正常囊胚的內細胞團細胞與兩個克隆來源的四倍體胚胎進行聚合,發現出生率與直接核移植後的克隆小鼠出生率相似。這些結果充分證明:克隆囊胚的滋養外胚層中存在重編程異常細胞並影響胎兒的發育。

 

專家認為,這一結果對核移植研究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提高動物克隆效率及核移植技術在人口健康領域(治療性克隆)的應用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該項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以及上海市科委的經費支持。(黃辛 肖潔)

 

《科學時報》 (2011-04-12 A1 要聞)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克隆動物出生率低關鍵原因
    自體細胞克隆技術問世以來,克隆胚胎發育成個體的效率一直很低。
  • Cell Stem Cell:四倍體胚胎補償技術使克隆動物出生效率提高了6倍
    自體細胞克隆技術問世以來,克隆胚胎發育成個體的效率一直很低。以小鼠為例,50-70%的核移植重構胚胎在體外能發育成囊胚,但是,將這些囊胚移入假孕小鼠子宮內,只有3%左右的囊胚能發育成克隆動物。那麼,為什麼大部分克隆囊胚不能發育成個體呢?一種假說認為,克隆囊胚滋養外胚層存在的重編程異常細胞是克隆胚胎發育失敗的主要原因。
  • 專訪李勁松博士:人造精子孕育"女兒國" 破解出生缺陷基因
    剔除圍產期環境因素和孕婦妊娠期用藥不當等原因,絕大多數先天性缺陷都源於顯性/隱性基因異常。因此明確親代致病基因位點與遺傳疾病的關聯,對於孕前早期篩查的一級出生缺陷防控體系而言至關重要。神經管異常是我國常見的重大出生缺陷之一,其中遺傳因素貢獻度高達70%。
  • 中國首例異體克隆動物--克隆羊在新疆出生了
    中國首例異體克隆動物———克隆北山羊1月21日在新疆烏魯木齊縣六十戶鄉降生。  據《都市消費晨報》報導,在異體克隆研究領域,目前國際上僅有印度野牛和歐洲盤羊取得成功。克隆北山羊於1月21日零時8分出世,它的母親是一隻白色的年輕母山羊。生產過程非常順利,前後僅十分鐘。它是一隻母羔羊,出生重為2.32公斤,體長42釐米,體高35釐米。
  • 克隆動物出生率可提高六倍
    本報訊 (記者 徐瑞哲)在以前,克隆胚胎成功發育為新個體的效率一直很低。昨天,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發表了滬上一項最新科研成果——科學家確證了克隆胚胎發育失敗的關鍵原因,進而通過修復其中缺陷,使克隆動物出生率提高了6倍。
  • 動物克隆莊園:從多莉羊到克隆猴
    即便在生物學內也不盡相同,克隆在分子生物學上主要是指DNA的複製,在細胞學上指培養一群同基因組的細胞,在動物學上指獲得同基因組的生物個體。本文主要討論動物的克隆。雖然高等動物普遍採用有性生殖,但克隆是否在高等生物中自然存在呢?
  • 第一隻克隆羊出來以後,還有其他克隆動物嗎?
    首先可以肯定的告訴大家,克隆技術一直在使用和發展中。1996年7月5日「多莉」小羊的誕生引起世界的震驚,原因在於它的生命誕生過程中沒有精子的參與。它與供體母羊有著完全相同的基因。而之前的克隆動物都是從胚胎細胞中提取,不象「多利"完全由體細胞發展而來。「多莉」小羊的誕生引發一系列關於克隆「人」的討論,使得人們擔心克隆技術的成熟將給人類社會帶來倫理道德和社會安全方面的危機。同時「多利」的後來情況顯示它有早衰的跡象,並且克隆它的成功率還是相當的低。
  • 克隆技術成熟到足以拯救瀕危動物嗎?有什麼困難嗎?
    理想是充實的,現實是很瘦的,用克隆技術來拯救瀕危動物是不切實際的。克隆技術的難點是什麼?首先,成功率低,克隆羊多莉是最著名的克隆動物,最初飼養他的科學家從母羊身上提取了大量的卵,但存活下來的卵不到5%,因此多莉的誕生有一定的運氣。
  • 英媒揭秘吉娃娃「奇蹟米莉」:被克隆次數最多的動物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7月8日報導,科學家已創造出49隻基因相同的狗,都是根據「奇蹟米莉」克隆而來的。他們對這隻現年6歲的小狗進行複製,希望破解它矮小身材的遺傳密碼。據稱,「奇蹟米莉」出生時體重不到1盎司(1盎司約合28克——本網注),可蜷縮在一把茶匙裡,這讓獸醫猜測它可能活不下來。
  • 世界首批克隆動物今何在 「多利」活到6歲曾產4小羊
    「意味著中國將率先建立起可有效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孫強說,利用克隆技術,未來可在一年時間內,培育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這既能滿足腦疾病和腦高級認知功能研究的迫切需要,又可廣泛應用於新藥測試。  但由於小鼠和人類相差太遠,針對小鼠研發的藥物在人體檢測時大都無效或有副作用。據了解,這是目前絕大多數腦疾病研究無法取得突破的一個主要原因。
  • 世界首例克隆山羊誕生在中國,健康生活16年,這位院士功不可沒
    說起克隆羊,相信許多人腦海中最先想到的都是1996年誕生在蘇格蘭羅斯林研究所的克隆羊多莉,但其實,在多莉誕生之後不久,我國的科研人員也克隆出了一隻小羊,並為其取名叫做陽陽。相比多莉6年多的短暫生命,陽陽要健康得多,出生於2000年6月22日的它,直到2016年才因衰老離世。
  • 人類克隆出了綿羊,還克隆了猴子,為什麼就不能克隆只恐龍?
    克隆一詞來自於英文單詞clone的音譯,意思是利用生物技術由無性生殖產生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組之後代的過程,在植物界很普遍,比如扦插與壓條繁殖等都是屬於克隆,但在動物方面的突破還是二十世紀末期,1996年英國農業部支持下的綿羊多莉克隆成功,成為轟動世界的新聞!
  • 多莉:世界上第一隻克隆動物已經死去,而克隆技術命途多舛
    圖中這隻綿羊名叫多莉,是科學家通過三隻羊分別提供的DNA、線粒體還有子宮,「發明」的世界上第一隻克隆動物。曾幾何時,這隻羊長期霸佔著我們的生物教科書。後來大量的實驗表明,哺乳動物的克隆成功率只有2%-5%,因此多莉能夠出生充滿了偶然和幸運。但是這個幸運兒,卻從出生開始,似乎身體就比普通的綿羊要差一些。在它4歲多的時候,也就是2001年,多莉患上了關節炎,一種老年綿容易患的疾病。到了2003年,獸醫檢查發現,多莉患上了嚴重的進行性肺病,到現在為止,這仍舊是一種不治之症。
  • 動物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發現豬克隆胚胎發育關鍵候選基因
    近日,牧醫所動物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研究發現與豬體細胞克隆胚胎初次分裂時間相關的關鍵候選基因,該發現為提高豬體細胞克隆胚胎發育效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基因(Genes)》。  據牟玉蓮研究員介紹,豬體細胞克隆技術是目前唯一可以通過體細胞遺傳物質獲得完整動物個體的生物技術,廣泛應用於育種新材料創製、醫學模型構建、動物生物反應器構建、豬基因功能研究、優質種畜繁殖以及瀕危種質保存等領域,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和應用價值。但該技術還存在著克隆胚胎發育能力低、克隆技術效率低等問題。
  • 中國第一隻本土克隆牛「委委」在山東出生
    華夏經緯網1月19日訊:據中新社報導,我國第一隻本土克隆牛「委委」昨天晚上21時25分在著名的畜牧生產基地山東省曹縣出生。據新華社報導,「委委」之所以被稱為我國第一頭土生土長的克隆牛。去年,深圳和山東萊陽也都曾培育出克隆牛,但其胚胎都是從國外引進的,不是真正的中國本土克隆牛。「委委」只是我國首批本土克隆牛的先行者。
  • 克隆猴,中國成功了!這意味著什麼?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腦智卓越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告訴記者,克隆猴成為世界性難題的一個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供體細胞核在受體卵母細胞中的不完全重編程導致胚胎發育率低。同時,用作受體的卵母細胞數量有限,且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操作技術尚不完善,也是影響實現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克隆的重要因素。
  • 第81集 世界上第一個克隆猴子在中國出生
    這麼多年過去了,期間也有許多哺乳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相繼成功,但與人類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仍然是個難題。其實,這不能怪科學家不努力,只能說靈長類動物的克隆是生命科學領域最讓人絕望的技術難題之一。   作為靈長類動物的猴子,可以說是神經科學領域不可或缺的實驗動物。如果觀察各種動物的腦子,其它實驗動物比如小白鼠的腦子都光滑無比,跟千溝萬壑的人腦顯然很不一樣,放眼整個自然界,也只有猿猴的大腦和人類比較相似了。
  • 「克隆工廠」落戶天津 三問動物克隆
    過去動物克隆技術無法進入商業化應用的核心原因是產出效率低。「給你一個細胞,你有多大可能把它克隆出來?過去的成功率只有10%—15%。而現在,起碼在犬類領域,博雅的技術已經能保證90%的成功率。技術條件成熟了,才敢談到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問題二——   動物克隆到底有啥用?
  • 體細胞克隆猴,了不起
    操作稍一不小心,卵母細胞就可能被激活,然後它就會先開始自主卵裂,體細胞就跟不上了,最後導致這個卵無法發育;三是猴的體細胞克隆胚胎發育差,培養囊胚效率低,優質囊胚比例低。」孫強說。克隆猴有助於建立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雖然非人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很難實現,但它對人類卻非常重要。
  • 克隆寵物之爭④:犧牲試驗動物?威脅人類安全?
    2019年7月,浙江溫州黃先生的克隆貓「大蒜」出生。2018年12月,上海張女士的克隆犬「妮妮」出生。2018年8月,北京王先生的克隆犬「轉轉」出生。寵物,正在中國家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趙建平表示,公司去年一年在寵物克隆業務上的營收只有幾百萬,而今年能夠達到2000萬。最近大火的「中國首隻克隆貓」大蒜,就誕生於這家生物科技公司,在克隆貓大蒜誕生之前,已經有三十多隻克隆犬在此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