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暗智能九期將於12月23日啟動
人們普遍認為,人生是由一系列的選擇構成,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斷地做著各種各樣的決策,這一系列的決策最終成就了你。
現代科學也認可決策的重要性。無論是行為學、概率論、博弈論、統計學、心理學、腦神經科學都為「科學決策」提供了理論或工具支持。
你是否也認為,明智的決策能讓我們生活更好?
很遺憾,也許人們都高估了科學決策的價值。
當然,除非你是研究群體決策,比如想開間賭場、或研究怎麼讓消費者更爽快的剁手,否則,所謂的「科學決策」對決策主體的幫助,往往微乎其微。
原因很簡單。
決策僅為「瞬時的當下」負責,它研究的僅是「當下」人們如何決策,而生活卻是未來,是一段漫長「延續的時光」。誰又該為之負責?
一
科學決策為什麼無用
如果你問我現在的理想對象是怎樣的,我會告訴你我不太確定,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她絕不會是五年前的我心中的理想伴侶。
這體現了「科學決策」的原生缺陷之一,決策存在一個「時空滯後」的困境,而且往往事情越大,時光滯後的也越久。
大學專業、職業選擇、置辦產業、終身伴侶……任何一項決策的結果都在若干年後才「揭曉答案」。
我們永遠是替未來做決策,但你的喜好會變,社會環境會變,未來無法預測,這是決策面臨的第一個困境。
決策的第二個原生缺陷是,除了極少數情況,比如賭博,下定離手,然後我們乾等著結果就可以了。現實多數情況卻是,決策僅僅意味著一個起點,意味著選定一個方向,而你只不過是遵循事先評估的「可能行動」來決策。
注意,只是「可能」。
我有個親戚很有代表性。他想裸辭,跟我詳細描述了他的工作狀況:工作低端重複吃青春飯,更要命的是,業餘時間被嚴重擠佔,連「充電進步」的精力都沒有。
他也列出了裸辭後的詳細計劃:清晰的目標(新的相關職業)、兩年的餘糧、詳細可行的學習步驟、他一向自律的性格……
無論以哪類「科學決策」的框架去計算,「裸辭並充電轉行」這一決策的「期望效用值」都高於「繼續堅持一份沒前途的工作」。
於是,他真就這麼幹了。開心的提交離職申請,滿懷希望的開啟全職學習。只可惜,他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局——回原公司原崗位上班。
他整個離職後計劃絲毫沒問題,問題出在執行上。
他高估了自己的自律——學生時代的「圖書館式自律」跟出社會後的自律完全是兩回事,成人後「沒有收入」面臨的社會壓力,隨著時間流逝很快演變成一場雪崩,猝不及防的瓦解了他的學習狀態。後來求職不順,只得拉下面子找回原公司領導。
這是科學決策的第二個原生缺陷,它並不是做選擇題,勾個選項然後等著出結果。決策的結果是否符合你的期望,還涉及到後續的執行,而你很難評估執行狀況。畢竟人性,恰如王爾德所說:我唯一不能抗拒的就是誘惑。
所以,恕我直言,當主體是我們自身時,沒必要費盡心力去研究如何科學決策,因為「小事無必要決策,大事決策也沒用」。
相比只為當下負責的「科學決策」,我們更應該將精力放在替「漫長的未來」負責的「要素」身上。
這一「要素」有很多,戰略、策略、反饋-修正-執行……然而有一項古老而份量頗重的要素卻被現代科學所遺棄,或者確切的說,被現代科學的附帶傷害所毀掉。
請注意,我並不是說現代科學靠不住,只不過在科學觸角之外,仍存在大量的重要概念或命題,它們不應該僅僅被掏空做成木乃伊乾屍陳列在博物館裡僅供人們參觀。
二
不是決策,而是覺悟
我在專題精緻利己的代價中提到過「人性鐵三角」,其中的「精神性」,就是被現代科學誤傷最嚴重的領域。
當然,科學不是故意這麼幹的。科學的問題恰恰在於它太「成功」,而人類的思維又不太擅長分辨「不是」與「不對」。
人的精神性「不是」科學研究的範疇,現代科學又逐漸成為了大眾的信仰,順理成章,任何與精神性有關的命題,都被人們棄若敝屣,其中就包括替「漫長的未來」負責的一個重要品質——覺悟。
我經常被問一個問題,問題來自於有過創作經驗的讀者,不止一位,他們特別好奇,是什麼支撐著我完成一篇專題創作?我猜他們還有些潛臺詞不好意思說,「讀者還那麼少」。
說白了,沒多大好處,付出的創作成本倒是肉眼可見,不需做任何量化計算,傻子都知道這是個爛到不行的決策,所以是什麼支撐著我寫下去?
是「覺悟」。
是「覺悟」讓我創作完一篇又一篇的專題。不管你信不信。
還有一個問題更普遍,與此貌離神合,有更多的暗智能學員曾向我求助類似問題:
「我想用業餘時間學點東西,但一有空時,卻提不起勁,只想著玩。」
實際上,所有人都一樣,好逸惡勞。天性如此,無需自責。
一個現代人,一般是不會幹些懸梁刺股的事。沒錯,人們抱怨內卷、抱怨壓力大,但至少每天能吃的飽飯,也沒人把刀擱你脖子上逼你努力,何必臥薪嘗膽呢,生活還不夠苦麼?
人類本能決定了,我們只有在受到生存威脅,像是飢餓、人身安全、尊嚴受辱等等極端情況時,才能激活「立即行動」的應激反應。而一旦威脅解除,我們的行動力又會恢復如前——能坐的時候儘量不站著,能葛優癱的時候儘量不坐著。好了瘡疤忘了疼,我們很清楚自己天性中的缺陷。
那現實中一些不愁溫飽,卻能始終持續自我驅動的人,他們又是怎麼做到的?
同樣是「覺悟」。
有些人或許會說,是欲望驅動。但你我都清楚,欲望激發的力量,就像驢前吊胡蘿蔔,至少得看似有希望夠著。一旦看不到希望,或者階梯高不可攀,它也就消逝。況且,欲望還存在「閾值膨脹」效應。每次欲望達成,就會促使新的欲望閾值極大提升,這也是為什麼「物質激勵」對於教育弊大於利。簡而言之,欲望的驅動力無法持久。
那究竟什麼是覺悟?
*實際上我用「覺悟」這個詞表達未必準確,但我暫時在漢語中找不到更適合的詞,它不像「徹悟」那樣帶著點「絕對」、「極端」或者某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
覺悟,是立足於現實,建立在理智基礎但又充滿情感……我用語言描述實在有點困難,誠如我上篇專題知識的錯誤常識所說,這更接近於第二類知識(不可言傳),大家通篇看完大概能意會即可。
大體來說,覺悟,跟「承諾(誓言)」、「行動」、「代價(犧牲某些好處)」、「自我超越」、「生命價值」等等概念都有很強的關聯。
覺悟也有大有小,像周恩來總理「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指的是周總理一輩子的踐行)當然是一種覺悟,此外,普通老百姓的樸素覺悟,同樣值得敬重,比如:
「我作為家庭頂梁柱,身體不能出問題,於是堅持良好作息每天鍛鍊身體(持續行為)」
「我不會再讓人視我為可有可無的存在,為此我每天堅持提升並堅持踐行(某幾項)專業技能。」
這些屬於輕量級的覺悟。
有些覺悟意味著更大的挑戰,比如:
「為了應對事業危機,我選擇與自己不喜歡但互補的人合作,我主動參與不擅長的公共演講,我甚至與憎恨的私敵和解。」
「我業餘時間堅持學習、反思現代人文危機、思考提出並傳播能改善人類處境的全新人文價值,因為今天信仰缺席唯利是圖的存活模式正促使人類自身走向滅亡。」
「我堅持向周邊人傳播公益理念、提供資金支持環保項目,因為地球環境已經面臨重大問題。」
……
語言很難描述「一段時間的延續行為」,所以我再次強調下,上述雙引號的內容都是指「漫長時間的行動」,不是空喊的口號。
從上述例子,我們可以初步總結「覺悟」的特徵:
「行動」是覺悟的語言,真正的覺悟往往嚼爛在心裡,是與自我的強烈誓言,往往不會對外言說,因為每次的隨口言說都在降低覺悟的精神力量;與過去的某部分「自我」徹底決絕,並以(當下的自我)不太輕鬆的部分取而代之,就結論而言,意味著不斷的「自我超越」;對生命價值的信念從「小我」向「大我」擴大,將「宏大價值」融入「個體價值」中;……當然,如果你不太欣賞這類人文詞彙,我們也可以用「科學式語言」描述「覺悟」:
覺悟,是藉助符號思維,間接驅動大腦神經促進正向激素分泌,或抑制特異激素(通常會帶來負面情緒)分泌的「思想技能」。
這描述……實在一言難盡。
我還是更喜歡詩意,或者說一種悖論式的描述——
覺悟是既接受命運的安排,卻從未放棄對改變命運的抗爭。
那麼,回歸現實,覺悟這一「思想技能」到底有什麼用?
三
覺悟的價值
最顯而易見的好處之一是,它能最大限度的消減「決策成本」。毋庸置疑,決策需要成本。
人們認為「優柔寡斷的人難成大器」,是有一定科學依據,腦神經科學研究證實,決策非常消耗「腦力資源」。
生活每天需要我們做大大小小的無數決策,如果一個人在決策方面遲疑不決,就像帶著腳鐐跑馬拉松,人未上路,氣力已盡。
要不要去跑步,忙活之前要不要先「放鬆半小時」(之後就停不下來了),某個項目把握不大要不要挑戰……?
對於上述各類「日常糾結」,對於一個有著充分「覺悟」的人(無論覺悟的契機或理由是什麼),根本不用費一絲心神去決斷,做就是了。
這是覺悟最淺層的好處。但誠如前文所言,決策只是為未來選定一個方向,而「覺悟」才是對未來負責,是一種「優化未來行動」的思想技能。
很多讀者看過我之前的專題虛無的力,可能會把「覺悟」視作「自我調節技能」的一種。兩者就結果來說有點類似,比如都能增進「自律性」、「自控力」等等,但有著實質區別。
「覺悟」觸及到人性的更底層——精神層面。它涉及到生命意義、甚至是人格的轉化,通常是我們說的「更成熟」。
實際上,「覺悟」是一個古老的「文化存在」。據人類學研究報告,不少前農業文明都存在「成人禮」習俗——不是現代人那種裝扮紀念拍個照的文縐縐儀式——而是通過略微殘忍(包括身體與精神雙重折磨)的手段,迫使青春期的少年「自然轉化」至成年人心態(履行使命)。
這就是一種典型的「覺悟」,雖然較為「集體化」,但也「虔誠」的多。
簡而言之,「覺悟」是一個人觸及「內驅力」的媒介。相比諸如物質激勵、欲望促成的「外驅力」,內驅力的優勢更為明顯:
具有持久性且沒有"副作用";更有效的屏蔽紛雜的外界刺激對思維的幹擾,更容易激活「心流狀態」;能將日常活動與個體生命意義聯繫起來,豐富生命體驗;覺悟還具有「逆熵增」屬性。
不像一般的物質資源,你使用後,儲存量減少。精神性的存在是反過來,你越是遵守(自我的)承諾,你的精神力就越「強」。
最後,「覺悟」還是一個人「自我突破」的引擎。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階層的突破。
以「少加點班」的專題為例,如果每次創作前,我都事先「評估」寫一篇所需要耗費的心力之大,極大可能我就永遠不會動筆了。
科學決策的計算結果通常是「遵循慣例」,是「確定性」的勝利,但開疆拓土需要的是勇氣,是「擁抱不確定性」。
可見,「覺悟」是「權衡利弊」的一種「對衝思維」。
我用思維這個詞不太妥當,應該叫「精神」或者「模式」。
或者也可以說,「覺悟」是超越功利視角的決策方式。
這種「行為模式」往往能夠帶來「功利思想」所無法獲得的收穫。舉個點到即止的例子,一個人衝著「能獲得哪些利益」是永遠無法結交真正值得信任的朋友。你以後想成就一番事業,就會發現,「值得信任」是任何「能力」、「才華」都無法取代的品質。
最後,我們的問題是,如何「擁有」覺悟?
你可能會發現,「擁有」這詞略詭異,它通常連接「物質」,但「覺悟」顯然絲毫不具有物質性,它甚至不能稱為某種「技能」或「方法」,而是更類似於「信仰」、「信念」、「使命感」一類的「難以捉摸的存在」,一種「精神屬性」。
所以,更好的描述可能是,如何培養覺悟意識?
四
培養覺悟意識
我們都明白「睡覺」的妙處。無論身心多麼疲憊,憂愁煩惱有多大,來個嬰兒般的睡眠,第二天醒來,又能恢復元氣,憂愁大減,輕裝上陣。
睡覺可能是最接近「重生」的體驗——清空昨天,重啟今天。
但像任何事物一樣,睡覺也無法逃脫它雙刃劍的另一面——給人一種幻覺,我稱之為——重生幻覺。睡眠總給我們一種生命無限、希望無窮的慰藉,就像小時候的童話故事一樣。但這也給了人們逃避「直面生命真相」的藉口。
就我個人的體驗來說,培養「覺悟」意識的起點是要逆其道而行之。
你得狠心拋棄童話,離開那個溫暖卻虛幻、誘惑你止步不前的精神家園,接受生活的真相——生命有限、物質有限、人生不可逆、生命本身無意義。
當然,如果變成「道理都懂系列」就沒什麼意思了。
幸運的是,誠如上述所言,「精神力」具有反物質的「逆熵特徵」,這一點很重要,我認為,把它的份量拔高到「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關鍵」也不為過。
逆熵特徵意味著,你用的越多,它變得越強大。這就給我們培養覺悟意識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啟示——我們可以從一個微不足道的起點開始。埋下一顆種子,一點水分,幾縷陽光,就有機會茁壯成長。
這個微不足道的起點可以是:
1.不輕許承諾,無論多麼小的承諾
科學取代信仰的後遺症之一是,凡事失去了神聖性、失去了嚴肅性。今天許多人習慣了隨意承諾,「一周看一本書」、「下次我請客」、「不會犯同樣的錯誤」……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你每次承諾「信口」的次數越多,它對你的約束力就越弱。
這個道理跟父母管教孩子一樣,父母若缺乏原則,在孩子心中就沒有威嚴。
精神力的強弱跟「態度」是否嚴肅有很大的關係。所以,請停止信口承諾的習慣。
2.切實履行每次承諾,無論多麼小
審慎評估承諾完成的可能性,謹慎承諾,一旦承諾則務必貫徹到底。無論是否有「外部監控」,對人對己要誠實。
你成功履約的次數越多,你後續履約的可能性,或者說「束縛力」就越強。
3.主動承擔責任,無論多麼小
時人常把「我擁有哪些權利不可侵犯」掛在嘴邊,但很少聽人說「我必須承擔哪些責任不可推卸」。這是對民主、權利、自由等概念的「巨嬰式理解」。
這除了讓人變得巨嬰外,更大的副作用是,人們忘卻了責任。
責任不僅意味著「代價、付出」,責任更多的是讓人停止思考自我,將生命交付給更宏大的存在的關鍵。這也是賦予生命以意義的關鍵。
生命本身毫無意義,除非我們開始承擔生命的責任。
4.承諾不要「說出來」
網際網路文化使人們養成了一個壞習慣,凡事喜歡「分享」,喜歡誇大其詞,喜歡說出來。
但我們反其道而行之,請將承諾埋在心裡,爛在心裡。
如果你仔細觀察人類行為,會發現一個人的「言」、「行」之間似乎存在著類似零和博弈的關係,說得多,就做得少。覺悟從來不應該「說出來」,行動才是覺悟的唯一語言。
尾聲
科研需要資金,因此科學的視野終究無法跳出唯利是圖,比人們預想的狹隘。在科學無視的領域,許多珍貴的事物,正日漸褪色。
覺悟,就是其中一項。
沒有「覺悟」,我肯定會一事無成,你們不會看到任何一篇專題,「少加點班」也根本不會存在。
我認為,完整的人生應該是經歷兩次誕生,一次是血肉之軀的誕生,從襁褓、獨立生存到肉體發展停滯,而第二次,會是英雄式的誕生,是羅曼·羅蘭心中「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是約瑟夫·坎貝爾心中「英雄的冒險,讓自己真正活著的冒險。」
兩者結合起來,或許就是「覺悟」的終極形態,只有當一個人不把死亡當做生命的對立面,而是將其作為生命的一面來接受時,人才可能體驗到對生命的無條件肯定,才能真正在意識上經歷一次英雄式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