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薄收入到一畝上萬 菏澤「品一村一」路富致上走民村領帶

2021-01-09 大眾網

  村民正在栽種冬桃樹。

  齊魯晚報菏澤12月27日訊(記者 王雅楠) 「你看我們村的梨,個大、皮薄,不僅甜還便於存放,是我們村產量最多、銷量最好的品種。」位於菏澤曹縣樓莊鄉的孫灣村和孫莊村是菏澤眾多「一鄉一產、一村一品」村莊中,為數不多依靠果樹種植形成產業的村莊。26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走進樓莊鄉,看曾經一畝地收入四五百元的「窮鄉僻壤」,是如何走上果品遠銷,一畝上萬的脫貧致富之路?

  「我是2014年開始種這種晚秋黃梨的,因為這個品種好管理、產量高、耐儲存、口感好,所以市場前景很不錯。」李保停是孫灣村村民,也是第一個種果樹的農戶。2017年,李保停的果樹開始結果,碩大的黃梨一投入市場就被搶購一空。畝產量達到2000公斤的結果率,供不應求的市場,讓孫灣村的村民看到了可觀的收益,開始紛紛效仿栽種果樹。

  為了進一步拓寬銷路,2017年,孫灣村成立了曹縣映春種植專業合作社。同時,山東省工程諮詢院派駐菏澤第一書記李宏濱還請來了果樹種植專家手把手教授村民種植技術。截至目前,孫灣村共有果林1200畝,果農200多戶,村民通過土裡流轉年增收30萬元,脫貧112人。

  不僅是孫灣村,同屬於樓莊鄉的孫莊村也是依靠果林「發家致富」,清脆可口的冬桃是孫莊村的特色產業。「我之前是在果園裡打工,會一些種植技術,2015、2016年我從臨沂返回菏澤老家,承包了400畝地種冬桃。」村民呂同信說,「孫莊村位於黃河故道,從土質、氣候、水分各方面來說,都適合冬桃的生長要求。冬桃在南方少見,價格也高,有很大的市場。」

  在鄉裡的帶動下,煙臺恆睦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萬重陽返鄉創業,先後在孫莊村流轉土地986畝,建立果園,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使冬桃畝產達到3000公斤左右,畝效益一萬元以上。

  「土地流轉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農產品產業鏈的形成才是真正能鼓了農戶的錢包。」據樓莊鄉黨委宣傳委員郭相峰介紹,目前,孫莊村已經和一家杭州公司籤訂了合同,將收購2019年全部合格的冬桃。「下一步,我們要做長產業鏈,對水果分揀細化、深加工,做成果汁、果脯等,同時開展農家樂,打造農業觀光區,形成鄉村旅遊景點。」

相關焦點

  • 柳林一農民自掏腰包修出村路(圖)
    「印子局村早該修路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任吳村村黨支部書記的村民劉三年告訴記者,印子局村地廣人稀,人均耕地有七八畝,並且地下蘊藏鐵粉、石膏等礦藏。如果有條好路,無論招商引資開採礦藏,還是發展農業,都能讓村民過上好日子。而不至於像現在這樣,人均收入排在全縣末尾,還有20多個村民打著光棍。  2010年,柳林縣與中陽縣開始實施村村通公路工程。但村村通公路工程,只修到行政村。
  • 武清區灰鍋口村 走上綠色路 「灰鍋」變「金鍋」
    村裡的老黨員趙春香說起村子當年的情形時說:「以前種小麥一畝地還收不到150公斤,種玉米、稻子也掙不到錢,自家吃飯都成了問題,不少村民還得向鄰村借糧。」 以往的灰鍋口村,鍋裡沒糧。村裡的姑娘希望嫁出去,外村的姑娘不願嫁進來。後來,村裡家家戶戶開始養雞,還辦起了皮鞋廠、鑄造廠、酒精廠等鄉鎮企業。
  • 鹹寧這個村要火了!上榜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
    鹹寧這個村要火了!上榜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 11月11日,農業農村部公示第十批全國「一村一品
  • 松滋蔡家橋變形記:從無到有 從貧到富
    從無到有,從貧到富,五年來,在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的幫扶下,紙廠河鎮蔡家橋村從昔日窮苦小村莊搖身變成了如今村民的幸福家園。蔡家橋村是省級貧困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9戶、266人。2015年,在荊州中院工作小組和村兩委的幫扶下,楊永忠開始發展種養殖業,緩解了家庭經濟壓力,孫子的醫療保障也得到了落實,每年治療僅需自費5000元。2018年,楊永忠成功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據了解,中院駐村工作組與村兩委共同配合,對村裡的89戶貧困戶「一對一」幫扶,保證每年不少於四次走訪慰問,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 菏澤一社區黨支部書記幫無名烈士回家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山東省菏澤市開發區佃戶屯街道張和莊社區內有一處烈士陵園,蒼松翠柏之間安放著100多塊墓碑,碑上的字幾乎都一樣: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二十三師,無名烈士。1947年底,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發起菏澤戰鬥,張和莊是戰地醫院。2008年,陵園守墓人、張和莊社區黨支部書記張景憲做出一個決定:幫助這些無名烈士「回家」。但是,由於查不到烈士信息,「回家」之路並不順利。2012年,張景憲、吉文選等人組成了烈士尋親團,為烈士尋親找家的方向逐漸明朗。2013年底,尋親團來到山東濰坊,找到無名烈士們的生前部隊。
  • 激活資源稟賦 釋放示範效應「一村一品」蹚出陶都特色產業致富路
    西渚鎮五聖村等9個村入選全省「一村一品一店」示範村;張渚鎮省莊村等5個村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萬石鎮後洪村、湖鎮張陽村入圍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近年來,我市「一村一品」建設成果頗豐,一批示範村的集群湧現,是我市各地通過科學激活資源稟賦,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譜寫的陶都鄉村全面振興精彩篇章。
  • 薑黃畝產超4000斤,種植一畝利潤收入多少
    近幾年薑黃的市場價格也是一路高漲,而且種植上畝產量也很高,一畝產量高達4000斤。那麼現在薑黃的種植效益怎麼樣,種植一畝利潤收入多少呢?具體情況下面為大家分析。一、薑黃的前景分析薑黃具有耐旱、耐瘠薄,適應生長的範圍廣的特徵。對種植土壤質地及土壤pH值等條件要求不嚴。
  • 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 | 江陰市利港街道維常村(中華絨螯蟹)
    接下來,我們將以系列推文的形式展示我市12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  =江陰市利港街道維常村=  江陰市利港街道維常村是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2018年,維常村主導產業收入達3600萬元,佔農業經濟總收入比重達99%。利港街道維常村擁有養殖水域面積近3000畝,從事水產養殖的農戶約410戶。立足當地優勢資源,維常村大力發展和推廣特色水產養殖業,養殖產品主打中華絨螯蟹。
  • 即墨區劉家莊三村:成立合作社 訂單種植貓薄荷一年收入10萬元
    文/圖 半島記者 李春燕「一年中這一茬的畝產量最高,種好了能達到4000多斤,公司回收1元一斤,一畝地一茬的收入就有4000多塊。」看著地裡長勢茂盛的一片綠油油的薄荷,即墨區段泊嵐鎮劉家莊三村種植戶蘆新國高興得合不攏嘴。
  • 修文,5個困難村的變遷|獼猴桃|龍山村|天生橋村|修文縣|三合村|龍...
    曾經全靠財政撥付經費的龍窩村,如今村集體經濟正在不斷壯大,人均收入已在8500元以上。村裡有了太陽能路燈,一到傍晚便燈火通明,同時還建起了一個幾百平方米的大院壩,讓村民有了一個唱歌、跳舞、聚會的好去處。家鄉好了,鄉愁濃了,龍窩村的村民開始紛紛回到村裡蓋起了一棟又一棟的漂亮房子,「雲上苗寨」生機勃勃,正朝著鄉村振興之路出發。
  • 菏澤城東部打造一處全新牡丹園!百年牡丹2000餘株
    4月14日,菏澤市政府黨組成員魯志成一行到菏澤市開發區調研旅遊產業發展情況。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尹慧萍,市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練建軍參加活動。在新落成開放的菏澤牡丹園,魯志成深入了解市開發區旅遊產業發展情況,聽取菏澤牡丹園的發展規劃和發展定位,並對今後的發展提出建議和要求。隨後,魯志成對近年來市開發區在旅遊產業所取得的發展成就表示肯定。他指出,近年來文化旅遊產業花開豔麗,已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和重要戰略支撐。
  • 一村一品:小樓鎮羅坑村(紫玉參薯)
    日前,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發布《關於首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和第二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名單的公示》通告。羅坑村位於小樓鎮西北部主導產業是紫玉參薯目前種植面積約有450畝  張耀輝回憶說,剛開始他只是種了幾畝紫玉參薯,後來由於市場需求量大,也看到了經濟前景,所以逐漸擴大了種植面積。
  • 一所鄉村夜校激起的「蝴蝶效應」
    自己什麼也不會,怎麼可能富起來?」自從嫁到久場村,郝青就做好了「過一輩子苦日子」的心理準備。過去,郝青一家靠著傳統種植業為生,田少人多,靠著不到2畝的稻田只能填飽肚子,農閒時就在周邊打點零工,多年過去了,生活一直都過得緊緊巴巴。郝青不是沒有想過要做出一些改變,當看到電視上的產業脫貧故事時她也很動容,但是轉念一想,自己沒有一技之長,能做什麼?
  • 擔當作為好支書|吳樹峰:富了口袋富「腦袋」
    這個市場就位於桓臺縣新城鎮城西村,村書記吳樹峰則被人親切的稱之為五金書記。吳樹峰從2014年12月至今,任新城鎮城西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他秉持著帶領城西村民走上小康路的初心,一方面積極提高村集體收入,提升村民福利;另一方面又大力開展村級文化大院建設,開展文體活動,城西村的各項事業上了一個新臺階,村民也從村莊發展中得到了實惠。
  • 青春在基層丨北大女碩士凌海燕「入村」記:請看我們繁華美麗的大...
    「路更寬了、燈更亮了,都會覺得很驕傲」莊寨鎮白茅東村和白茅西村是凌海燕和組長劉坤、隊員白傳之的幫扶村,主要牽頭任務是綜合保障協調和鄉村文明建設。在4月底的溫暖春風裡,前往白茅東村的路上,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看到一條7公裡長的公路,路面平坦寬敞,車輛暢通無阻。「這條路叫蔡鍾路,是連接白茅東村和白茅西村的一條主路。之前這條路的路況很差,可以說是大坑套小坑。」
  • 一棵彩紅楊火了一個網紅村
    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9月7日報導(記者林澤貴 通訊員 韓超 何東方 文/圖)9月5日,漳州長泰的林榮生特地約上幾個友人家庭,到廈門同安遊玩,其中一個目標就是打卡同安褒美村彩紅楊基地。「夕陽西下,微風吹過,一大片彩紅楊五彩繽紛,讓鄉間的田野如夢如畫。」
  •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路的旁邊也是路,學會轉彎是一種智慧人生。懂得轉彎的人,總會在「山重水複疑無路」時,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當你感到走進死胡同時,不用著急,看看旁邊還有沒有出口,有時候僅是靈光乍現,就足以扭轉時機。時間告訴我,無理取鬧的年齡過了,該懂事了。我不是天生的王者,但我骨子裡流著不服輸的血液。眼淚不是答案,拼搏才是選擇。只有回不了的過去,沒有到不了的明天。
  • 12年,懸崖上鑿通出村「最後一公裡」
    由於路險人窮,在這裡就連娶媳婦都成了難事。而改變這裡的僅僅是一條水泥路。他們秉承著「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用時12年,在進村必經的懸崖上,硬生生地鑿出了一條一公裡的進村道路,把阻隔了8代人的大山打通了,同時,也打通了他們的「脫貧」之路。
  • 同安褒美村:一棵彩紅楊 「紅」了一個村
    漳州的林榮生特地約上幾個朋友,到廈門同安遊玩,其中一個目標就是打卡同安褒美村彩紅楊基地。「夕陽西下,微風吹過,一大片彩紅楊五彩繽紛,讓鄉間的田野如夢如畫。」林榮生說。同安褒美村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通過引進近百畝被譽為「變色樹」的彩紅楊,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子。
  • 【人大代表風採】潘海燕:「走哪兒富哪兒」的「錦鯉」村支書
    」的「錦鯉村支書」,任職大學生村官十二年時間,先後跑過三個村,村村拓開致富路,從尚書村的黃粉蟲到徐灣村的種羊場再到雙群社區的金魚養殖合作社,潘海燕以敏銳的致富「嗅覺」和勤勉的工作作風得到了地方幹部群眾的一致認可,鄉親們說:「海燕這姑娘,就像燕子一樣勤快,飛來飛去,都是為了我們致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