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談|生命逝去了,生命初始著

2020-12-05 新民晚報

我曾以為,秋天是金黃色的。沒錯,秋天確實是金黃色的。直到有一天我遇見松樹,松樹說:秋天是綠色的;遇見小草,小草說:秋天是黃色的;遇見花兒,花兒說:秋天是紅色的。而被落葉裝扮了的大地說,秋天是絢麗多彩的。故而總結:我們都沒有錯,只是對的方向不一樣,角度不同罷了。

大自然很神奇。秋日裡,聞著桂花香,看著黃菊開,不僅感慨,桂花就是桂花,菊花就是菊花,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特點,有著不同的喜好和經歷,很喜歡一句話:「大自然的花朵不會望向別人,而是做自己。」是啊!做真實的自己你才會無所畏懼。

又警告自己:很多時候我們會很片面地去看待一件事情或人,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性格,就像每朵花有每朵花的不同一樣,你沒有經歷對方的經歷,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又怎能感同身受?所以不要隨意評判別人,做自己就好了,你看,大自然又給我們上了一課。

有一天我走進山林,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抬頭看見一簇花兒,低頭見一株小草,小草在絢麗的花兒面前顯得很單調,在參天的大樹腳下又顯得弱小。然而,大風吹來,能把大樹連根拔起,將鮮花颳得粉碎,卻奈何不了紮根大地的小草,所以沒有所謂的好與不好,花兒雖美,也是一瞬,大樹看起來強壯也不能抵禦大風,而弱小的小草也有它弱小的力量。大自然又教會了我:強大不能驕傲,絢爛時要隱藏鋒芒,脆弱時也不用卑微。很多事情,不要太早下結論,你永遠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

很慶幸我的工作是和花草樹木朝夕相處,看到一草一木有枯有榮,我為這一切感到震撼,原來,我曾以為不相干的,在自然中 竟然可以達到如此共生。秋天裡,你看到的枯萎與衰亡, 真的便是生命的終點嗎?腐朽的樹,因為死亡而倒地,被蟲蟻啃食,被苔蘚侵佔,樹失去了葉子,不能用綠色來證明自己生命的繁盛,可是,青色的苔蘚鋪滿了樹幹,背陰處甚至還長出了幾朵喜人的小蘑菇來,生命逝去了嗎?生命初始著嗎?剪下每一寸枝條的時候我都在想:我可以讓它呈現出更美的樣子嗎?比起它自然生長的時候。

然而我們在追逐美的過程中常感無力。你費盡心機地擺弄一瓶花不如一朵枯敗的野花好看,你掌握諸多廚藝技巧不如一個白水煮土豆的味道。不可否認,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我大概不是一個多愁的人,只是一個善感的人罷了。時常看著一朵花兒發呆,看著一隻螞蟻沉思,走在軟軟的有卡嚓嚓聲的秋葉上,去果林裡聞果香,在窗臺望著秋雨落下……我敬畏自然變幻中生命由盛而衰 、循環往復的起落;敬畏山川大河自古屹立 、經年流淌;敬畏滄海桑田、世事更替;敬畏一朵桂花,它不會因我而開,我反倒會因為它的盛開才明白——

喔,是秋天到了。(一曼)

(圖片由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黑死病肆虐下的「生之嚮往」 《十日談》吹響文藝復興號
    《十日談》黑死病隔離下的人性宣言除了詩人和藝術家、文學家,越來越多的人在這場災難後感受到了生命的重要性,從對死亡的恐懼到生之嚮往的喜悅。另一方面,不少存活下來的人感受到了宗教的無力,他們在死亡邊緣苦苦追尋的宗教寄託而不得,加上教士人數銳減,處於統治階級的宗教集團遭遇重創。
  • 歐洲文學史上的巨著《十日談》,為何遭到西方教會查禁?
    偶爾接觸了喬萬尼·薄伽丘的《十日談》,發現這本書揭露了一些所謂的宗教的騙局與偽善,某些人是以宗教為幌子,來誘惑眾生,因之,薄伽丘透過文字來謳歌人類美好的天性與智慧,正常的歡樂與本能,表現了人的本能對所謂的宗教進行報復。
  • 當瘟疫襲來,自我隔離的牛頓苦研萬有理論,薄伽丘寫了《十日談》
    牛頓的萬有理論,薄伽丘的《十日談》,這些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著作都是在瘟疫時期完成的。自從新型肺炎疫情爆發後,國人們每天便都陷入恐慌和焦慮當中。但事實上,在歐洲近代史上的萬有理論與《十日談》,這兩項甚至是改變了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著作,都是在歐洲近代的兩次瘟疫時期,牛頓和薄伽丘為了躲避瘟疫,在家潛心學習出來的結果。牛頓與萬有引力要是盤點全人類文明史上的幾場瘟疫,發生於1665—1666年間的倫敦大瘟疫絕對「享有盛名」。
  • 鯨落:當一個生命悄然逝去,當一段旅程重新開啟
    當一個生命悄然逝去,當一段旅程重新開啟。死亡往往與悲傷和絕望聯繫在一起,然而,消失並不是死亡的唯一意義,因為死亡,有時也可以是壯麗而燦爛的,就像發生在深海中的鯨落。一起走進本期話題:鯨落,生命最後的輓歌!鯨落,是指鯨死去後沉入海底的現象。
  • 疫情下的小說家與小說:阿特伍德等作家創作現代「十日談」
    圖源:《紐約時報雜誌》疫情期間,《紐約時報雜誌》邀請了29位作者撰寫受疫情啟發的短篇小說,開設THE DECAMERON專欄,該欄目的靈感來自喬萬尼·博伽丘(Giovanni Boccaccio)的寫實主義小說集《十日談》(Decameron),該書寫成的背景則是14
  • 十日談之八—如何拼好4000塊的拼圖
    十日談十日談[喬萬尼·薄伽丘創作長篇小說] 《十日談》是義大利作家喬萬尼·薄伽丘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講述1348年,義大利佛羅倫斯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鄉村一所別墅裡避難。有感於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此談論人生、目標和夢想,也許遙遠,也許漫長,待到春暖花開,笑對人生。
  • 清華生命科學學院吳嘉煒教授、俞立教授榮獲「第六屆談家楨生命...
    清華生命科學學院吳嘉煒教授、俞立教授榮獲「第六屆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  清華新聞網9月24日電 近日,在公布的第六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獲獎名單中,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吳嘉煒教授、俞立教授同時榮獲「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
  • 周國平的《人與永恆》,只有人可以尋求生命的意義!
    在我們的所知之中,只有人可以尋求生命的意義!周國平在《人與永恆》寫過這麼一句話,尋求意義就是一次精神探寶。我們追尋真實,便需要面對死亡。我們離開虛妄,便需要面對自己!人生在世,尋求意義才是我們人的初衷。我們尋而不得,或悲或嘆。我們尋求意義,就可以面對此生的逝去,因為我們真實存在。
  • 敬畏自然,感悟生命!班主任談疫情下的生命教育
    窗外的春天如期而至,生命的氣息撲面而來。這次疫情,給我們帶來了慘痛的教訓,也給了我們一次特殊的成長經歷。這次疫情對大家來說更是一場人生大課,把疫情當教材,把苦難當課本,從身邊的疫情應對中,追問個人的價值,拷問生命的意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 無悔的選擇 | 談家楨:心繫家國 破譯「生命密碼」
    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延年益壽,天下太平,談家楨親筆題寫的這十六個字,至今仍矗立在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樓前,這是他選擇遺傳學研究一生追求的目標。用生物學研究成果推進農業發展、解決環境問題、進行醫藥開發、制止生物武器,他把生命科學工作者的責任凝結在這16字當中,諄諄寄語至今仍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學子。
  • 《生命之輪》|一則關於生命思考的藏式寓言
    所謂「生命之輪」是藏傳佛教文化中一幅比較常見的圖畫,指佛教的「六道輪迴」,他們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果不尋求解脫,就永遠在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中來回循環,永遠沒有盡頭。從拍攝方法和技巧來看,與其說《生命之輪》是一部藝術性的紀錄片,不如說它是一部帶有哲理性的電影,樸素的藏民形象、簡單的情節、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之下實則充滿關於「生與死」的人生思考。
  • 上海科學家丁健、樊嘉等獲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丁健、樊嘉等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  榮獲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藥學院院長、上海藥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丁健;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  榮獲談家楨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獎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蘭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所長樊嘉教授。
  • 鄧子新院士、武維華院士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新聞—科學網
    王寶龍攝影 11月18日,第十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在清華大學揭曉。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武漢大學藥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鄧子新和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武維華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北京同仁醫院院長、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長王寧利和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復旦大學皮膚病研究所所長張學軍獲談家楨臨床醫學獎;溫州大學校長李校堃教授獲談家楨生命科學產業化獎;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李紅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紅、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張令強
  • 最最最初始生命的化學起源
    其實很難想像,宇宙那麼大,真空那麼多,地球上也依然能形成如此多樣複雜的生命。儘管地球上生命形態多種多樣,下至最低等的生命形式,上到結構和功能都無比精密的高等生物。但是今天地球上的生命是經過了近40億年進化的產物,它與最早的生命系統,其實只有形式上的相似。
  • 90後女孩用「生命晶石」讓生命文化璀璨發光
    王玉婷表示,「生命晶石」是一種將骨灰離心加壓、無氧轉換凝結,形成穩定純淨結晶體的高分子合成技術,是新型骨灰處理方式,很好地詮釋了對已逝生命的紀念。  秉初心 推出「生命晶石」新項目  據王玉婷介紹,上海安善負責人、「生命晶石」創始人陳捷的父母早年移民定居海外,久居國外的老兩口依然牽掛著在故土逝去的親人,每年清明全家老小便趕回來掃墓。
  • 男子自殺燻死鄰居 害人害己兩條年輕生命悄然逝去
    原標題:男子自殺燻死鄰居 害人害己兩條年輕生命悄然逝去 男子自殺燻死鄰居是怎麼回事好死不如賴活著男子自殺燻死鄰居:俗話好的號,好死不如賴活著,一男子自殺卻把鄰居燻死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十日談|彼岸的彼岸花
    近年來,隨著漢風的興起,很多喜歡漢服的小姐姐們對彼岸花這種植物尤其鍾愛,彼岸花的花語似乎又有了新的含義,既代表著純潔優美,也象徵著相互思念,但更有生命的終極思考。作為植物,彼岸花表現得很另類,也很浪費。首先,它不按著先開花後結果的大眾規律辦事,全神貫注的花柱先心無旁騖思索彼岸,待花期結束才開始專心伺候葉綠素,因為花與葉不見面,才被說成互為彼岸。
  • 上海藥物所研究員丁健獲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
    上海藥物所研究員丁健獲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 2016-12-01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教育輿論場 | 珍愛生命 讓孩子理解生命的意義
    清明將至,很多家庭早就已經開始祭祖或悼念逝去的親人,而此時,也是一個給孩子教育「死亡」的好時機。  「死亡是什麼?」這對於成人來說難以解釋。「媽媽,什麼是死亡?」對於孩子的提問家長更是難以回答。實際上對孩子進行死亡的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能讓他們真正理解生命的意義,能讓他們懂得人間的愛意。
  • 第十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在京頒獎 上海科學家鄧子新院士等獲殊榮
    本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各獎項得主已經產生,獲獎者分別是: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鄧子新和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武維華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北京同仁醫院院長王寧利,復旦大學皮膚病研究所所長張學軍獲談家楨臨床醫學獎;溫州大學校長李校堃獲談家楨生命科學產業化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陳玲玲等9名獲得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