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利益」正成為破壞環境的首惡

2020-11-23 南方周末
        

  ■

編者按 本月10日,國家環保總局第三次發動環保風暴,波及22個省市的82個項目,鋼鐵、電力、冶金三個行業成為本輪風暴的重點。環保總局並首次動用了「區域限批」這一看家辦法,對唐山、呂梁、萊蕪、六盤水4個城市及大唐國際、華能、華電、國電等4大電力集團處以停批、限批所有建設項目的行政制裁。
  11日,環保總局派出4個督察小組赴河北、山西、內蒙、貴州,對違規項目進行現場核查、現場取證、現場督辦整改。本報隨同河北、山西調查組進行了全程採訪。
  本報還採訪了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嶽,並組織了一系列相關報導,以圖全方位地透視本輪環保風暴。
  

  ■

高汙染、高耗能行業的瘋狂擴張已到高峰,我們不得不使用這麼「狠」的手段———這是環保總局成立30年的第一次。
  ■資源和環境是中華民族最後一道防線,是我們在動蕩的全球化世界上最後的戰略儲備。
  ■我做的事情指向同一個方向———讓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文化,我們的黨,我們的信仰能夠「可持續」。
  ■官場中人就是木頭嗎?我一直堅信,不管你是官員、學者還是別的,首先你是一個人,一個性格完整、有信念、有感情的人。
       

  2007年1月10日,「環保風暴」又起。4個市和4個電力集團的建設項目全部被停批、限批———風暴之猛,史無前例。

  風暴策源地在北京官園橋路口,國家環保總局淡綠色的九層樓裡。它的對面,中國國電約20層的大樓矗立著,「樓這麼高,把我們的風水全擋住了。」環保總局的人士開玩笑說。

  但這次,風水似乎輪流轉了。總局宣布「區域限批」後,包括國電在內的幾大電力公司股價應聲而落———真打痛了。

  1月15日,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嶽接受了採訪。

  本報發稿前有媒體報導,潘嶽「升任環保總局第一副局長」。但據記者了解,此消息不確實,環保總局並沒有「第一副局長」的稱謂。最近因為兩位副局長退休,潘嶽排名自然靠前,談不上「提升」。「潘旋風」擔任副部級職位,已有13年。    

「特殊利益」,環境惡化的主因

  記者:2007年「環保風暴」,你們用了有史以來最嚴厲的手段———區域限批。決策過程是怎樣的?

  潘嶽:這個想法,我在2005年第一次環評執法時就有了。但是當時連環評法都沒人知道,一下子就「區域限批」,震動太大。所以我們決定先從「普法」開始。2006年第二次環評執法時,我們對形勢還是過於樂觀———中央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每年節能4%,減排2%」。結果是,2006年主要汙染物排放不降反升;平均每兩天發生一起突發性環境事故,群眾環境投訴增加了三成,中央領導對環境問題的批示比上一年增加了52%。我們意識到,對這種高耗能高汙染行業擴張的高峰,溫和手段已不起作用。所以,我們使用了這麼「狠」的手段———環保總局成立30年,此前從沒使用過。

  另外,2006年12 月新開工項目清查專項工作中,環保總局已與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國家安監總局等7部委形成共識,今後將逐步對各項建設程序執行不力的地區,採取暫停項目審批或核准。但新的制度要經過試驗,環保總局先踏出這一步,成功或失敗,都將為其他部門提供借鑑。

  記者: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十一五規劃又將能耗、主要汙染物排放作為約束性指標,現在又進行宏觀調控,但2006年仍然成為中國環境形勢最嚴峻的一年。癥結到底是什麼?你以前說是「扭曲的政績觀」,但不執行中央政令、亂上項目,中央也沒有將其視為地方官的政績。舉個例子,中央處理內蒙古新豐電廠事件,也處理了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的負責人。

  潘嶽:我曾一再強調,環保首先是政績觀問題。但現在,一種特殊利益結合現象正在和錯誤的政績觀一起成為環境持續惡化的主要原因。

  高汙染、高耗能行業的瘋狂擴張中,產生了一種特殊利益結合現象。一方面,某些地方政府通過上大型重工業項目,追求短平快的業績;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庇護下,一些企業把全民的資源環境變現為私利,而且方式極端粗魯,不顧後果。這種現象,上幹擾中央的宏觀調控,下侵犯百姓權益引發社會不安。

  我以前一直在宏觀經濟部門工作,從國有資產管理局到體改辦,見證了中國的財政改革、國有資產改革和金融改革。同樣的特殊利益結合現象,給每項改革都造成了巨大損失。繼財政、國資、金融之後,資源和環境是中華民族的最後一道防線,是我們在動蕩的全球化世界上最後的戰略儲備。如果「老本」被劫掠一空,何談民族的復興?所以,「區域限批」針對的就是不顧國家大局的特殊利益結合現象。

  記者:中央進行宏觀調控,有些地方執行不力,是不是也與特殊利益結合現象有關?環保執法的重點行業鋼鐵、冶金、電力等與宏觀調控的重點相吻合,特別是2007年,環保總局拿出激烈手段。這樣做,除了保護環境本身,你們是不是另有醉翁之意?

  潘嶽:這是與宏觀調控有關的。環保和「科學發展觀」有天然的血緣,自然也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2005年環評執法之後,環評從「橡皮圖章」變成了項目審批的重要環節,實際上已經成了宏觀調控的手段。2006年僅環評一道關口,就卡住了7700億元投資項目,其中一半以上是高汙染高耗能產業。中央文件多次強調,要提高環境準入門檻來限制高耗能、高汙染行業的不正常投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這次使用「區域限批」政策,就是希望探索宏觀調控的新方法。    

屢敗屢戰

  記者:但為什麼「風暴」越刮越大,環境卻越來越差。你和環保部門不停地刮「風暴」,是在乘勝追擊,還是屢戰屢敗?

  潘嶽:肯定不是「乘勝追擊」,也不是屢戰屢敗,而是屢敗屢戰。2006年,環保總局是拼了老命的,我們強迫電力公司新建的脫硫能力是前10年的總和。我們什麼手段都試過,從私下勸說,到通報,到叫停,到籤署責任書,但仍然沒有明顯起色,為什麼?經濟增長方式沒有轉變,這不是一個部門「修修補補」可以解決的。

  記者:每年的「環保風暴」,你們手中的大棒都不一樣。如果明年還刮「風暴」的話,你們還有什麼壓箱底的靈丹妙藥?

  潘嶽:沒了。「區域限批」是最狠的行政手段,再往上,就該追究行政責任了,我們沒有這個權力。

  記者:很多人看來,你和環保總局招數不少,令人眼花繚亂,但似乎是花拳繡腿,不能一刀致命。「風暴」是非正常手段,難道就不能從制度上解決中國的環境問題嗎?

  潘嶽:我最重視制度建設。目前的環保法律雖然多,但大都停留在理想主義階段,懲罰權十分有限。行政手段上,環保總局不能關停,不能撤職,連環境監測和執法都沒有垂直管理。要完善制度,開開會是不頂用的,只有博弈——每次環評執法都是博弈,對方退一點兒,我們就進一點兒,再用法律把成果固定下來。

  比如說,第一次環評執法後,凡是發改委核准備案的特大企業的重點項目沒有不履行環評程序的。此前,它們根本就不知道還有環評一說;「圓明園聽證會」以後,《環評公眾參與暫行辦法》出臺了,2006年這個辦法卡住了1600億元公眾不同意的項目;第二次環評執法後,環評由「項目」層面深入到規劃層面,規劃環評的法律在國務院法制辦的審核之中,爭取2007年上半年出臺。這次執法後,我們希望能夠把「區域限批」常規化———不只是每年一次,而是全年任何時候,對違規嚴重的企業和違規省份、地區嚴厲實行。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建立一個有效的新制度。

  記者:這次「風暴」後,聽說你的電話要被打爆了。「風暴」實際上是掐別人的脖子,斷了許多人的財路和官路,你受到了什麼樣的壓力?

  潘嶽:從兩年前第一次環評執法開始,我和同事們就處在漩渦的中心。每年從我們手上要經過2萬多億元的項目,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內外壓力都有。我就不多說了。

  記者:妥協是為官之道,你會適當做出一些妥協嗎?

  潘嶽:那要看妥協的價值。如果妥協能夠造成新的制度,那就妥協。但如果是放棄原則和同流合汙,那我決不!

  記者:這幾年,有些人觀察你之後,得出結論:你並非像媒體上表現的那樣強悍,實際上,你在硬撐著做事。比如說,在過去的「風暴」中,大唐國際就在名單中,這次「風暴」之前,大唐國際仍在違規,可見人們並不怕你。是這樣嗎?

  潘嶽:如果我是別人,我也不怕。環保總局既不能直接叫停項目,罰款也不能超過20萬元,不能撤官員的職,連自己的地方部門都管不了,怕它什麼?就讓它在媒體上喊兩聲吧,反正喊也是白喊,我們該幹嘛還是幹嘛。這就是現實。3年來,每當我看見違規的項目在補辦手續後,用各種方法拖延兌現環保承諾;看見新的汙染項目違法開工後,又打著「不能讓國家受損失」的名義補辦手續,心裡十分沉重。但我不允許自己有「無力感」。既然法律和體制只給了我們這麼大的空間,那我們就要在這個空間內創造出新的辦法。現狀決不能成為「無所作為」的藉口,而是開展工作的前提。

  順便說一句,大唐國際電力已表示要徹底整改了。    

官員和思想者並不矛盾

  記者:有人說你是挑戰風車的唐吉訶德。

  潘嶽:在實現理想的方式上,我不認同唐吉訶德,但在追求理想的精神上,我是欽佩他的。人最可怕的是沒有理想,只被利益驅動。

  記者:你當國有資產管理局副局長時,清查海外國有資產和國有資產流失大案;當質量技術監督局副局長時,開展「質量萬裡行」打擊造假企業;當體改委副主任時,提出政改報告,呼籲宗教改革;任環保總局副局長沒多久,就提出綠色GDP,刮「環保風暴」。這麼多年來,你的執政理念是什麼?

  潘嶽:我做的事情指向同一個方向———讓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文化,我們的黨,我們的信仰,我們的民族,能夠「可持續」。因為,一種生產方式、一個文化、一個黨、一種主義、一個民族是否先進,關鍵在於它是否能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持續地強大。

  記者:你似乎不僅想做官,還把自己定位為思想者———你寫過政改報告,呼籲宗教改革,並研究生態社會主義。在思想方面,你想做出什麼貢獻?

  潘嶽:官員和思想者並不矛盾。在中國,只懂行政實踐沒有思想是不成的,只懂思想沒有行政實踐也是不成的。從少年時起,我就一直尊崇思想家。多年來經歷了幾次究竟是當學者還是當官的激烈思想掙扎。從現實政治的角度來說,支配人們行動的不是思想,而是利益。但正如韋伯說過:「思想所創造的觀念,經常像扳道工一樣,決定著利益火車頭的行動軌跡。」歷史上的大轉折都是由思想作為先導的。中國正在經歷偉大的轉型,20年後的中國,是要成為拉美式的世界工廠和消費場,還是國際政治經濟體系的核心力量和價值觀策源地?是將成為其他文明的翻版,還是創造出融合普世價值和自身傳統的新型文明?這都取決於今天我們思想的方向。如果能夠為它的誕生貢獻一點微薄的火花,我此生無憾。

  記者:但很多人批評你過於理想主義,你的很多想法是「烏託邦」———比如「綠色中國」、「生態文明」。

  潘嶽:任何偉大的信念和事業,都是從烏託邦開始的。它就是對完美社會的追求。「烏託邦」做法不可取,但精神是必需的。在利益驅動的現實世界中,沒有這種精神,就沒有推動變革的力量。    

在朝在野,「家、國、天下」

  記者:如果沒有從政,你會做什麼?

  潘嶽:最可能的是辦報紙,或者做歷史學家———既能描述廣闊的歷史,又能講述動人的故事。我甚至可能寫幾個關於中國歷史的大劇本。看到如今的那些歷史大片,覺得我們的藝術家在歷史素養上還欠火候。中國歷史上波瀾壯闊、改變世界的事件那麼多,就是沒人寫沒人拍。這是史家和文人的悲哀。

  記者:你為什麼喜歡歷史?

  潘嶽:每一部歷史都是當代史,在中國尤其如此。因為中華民族是全世界唯一一個以國家形態同根同種同文留存下來的民族,歷史給我們的智慧和對我們的束縛都是其他民族所不能比的。前人遵循的規則,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依然發揮作用;前人遭遇的困境,今天依然沒能全部解答。歷史的每一次變遷,都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執政者應該善加吸納。

  記者:你的風格也與其他官員不同,你經常說一些似乎「出格」的話,愛好不少,寫散文,還寫古體詩。我在你的詩文集中看到了這樣的句子:「古寺燈影,三佛並坐,東琉璃西淨土,沉浮眾生輪迴相;樓觀經藏,大道同源,左莊老右程朱,徹悟天地解自身」;還有這樣的句子:「漫天情絮,亂亂夜無語。顏色一分天給予,不怕梅花香許」。你像個文人,而不是官場中人。

  潘嶽:官場中的人就是木頭嗎?很多領導同志都喜歡詩詞,有些寫得還很好。我們一直習慣了模式化的官員形象,其實私下裡大家性格都很豐富,只不過我的生活更加透明,你們對我的了解多一些罷了。我從少年時代一直堅信,不管你是官員、學者還是別的什麼,首先你是一個人,一個性格完整、有信念、有感情的人。

  記者:你喜歡歷史,也熟悉媒體,這兩個領域都密切關注社會的變遷和變遷背後的推動力。據你觀察,現在改變中國社會的最大新生力量是什麼?

  潘嶽:網際網路。網絡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進而改變了社會和政治運行的規則。最重要的是,網絡孕育出的新一代人,儘管可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他們總的來說,視野更加寬廣,思考更加獨立。

  記者:你覺得那一代的執政者要具備什麼素質?

  潘嶽:他們要善於學習新事物、接受新理念,並傾聽人民的聲音。更重要的是,在一個越來越「個人主義」的時代,必須具備強烈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在多數人可以在個人生活中獲得滿足的時候,他們必須視民族的興衰甚於個人榮辱。

  記者:兼濟天下,而不是獨善其身?

  潘嶽:對。這是中國政治傳統中最優秀的部分。對一個大國來說,無論哪一個歷史階段,都要求執政精英具有特殊的責任感,儒家在這方面值得借鑑。我也有「士大夫」情結:在朝在野,都是「家、國、天下」四個字。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相關焦點

  • 這些案例告訴你破壞生態環境啥後果!
    法官說法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受案範圍包含了侵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等行為,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怠於行使職責,會使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該案既向社會公眾宣傳了環境保護和公益訴訟,也警示和督促提醒相關行政機關要積極履職、依法行政。
  • 《民法典》中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責任的亮點
    行為人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濫砍濫伐、過度捕撈等行為,造成生態退化、環境結構和功能的變化等,出現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森林被破壞、土壤被汙染、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破壞損害的並不完全是私益,因為其侵害的對象涉及多數人的利益,有些學者將其稱為公共環境利益的損害。生態權益以生態環境的生態服務功能為載體,兼具公權與私權性質。
  • 川普想成為破壞人類環境的罪人嗎?
    中國氣象局、社科院曾經發布過《氣候變化綠皮書(2015年)》,認為「氣候變暖給全球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帶來的損失和風險與日俱增」。2014年,已是有現代氣象記錄數據135年來最為炎熱的一年;2015年的熱度可能成為又一個「有史之最」。
  • 對破壞營商環境行為果斷亮劍
    2019年3月,王軍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近日,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對破壞營商環境、損害企業利益等問題進行專項整治,並對查處的典型案例進行了通報曝光,王軍案就是其中之一。  彭山區紀委監委立足「監督的再監督」,相繼出臺《彭山區損害營商環境行為責任追究辦法(試行)》以及《彭山區「懲庸懶、治中梗、促項目落實」專項監督行動實施方案》等,嚴肅查處在涉企管理服務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及以權謀私、權力尋租、吃拿卡要、利益輸送等破壞營商環境的違紀違法行為。
  • 破壞營商環境!內蒙古7人被通報
    破壞營商環境!,嚴肅查處了一批破壞營商環境問題。2011年12月,劉海先利用其職務便利,借為某企業申請項目和資金撥付之機,向該企業索要好處費23萬元,損害了企業合法利益,破壞了營商環境。2020年8月,市紀委監委給予劉海先開除黨籍處分,將其涉嫌犯罪問題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4滿洲裡市產權交易中心原職工張箭光利用職務便利吃拿卡要,索取好處費問題。
  • 私闖溶洞驢友否認破壞洞內環境,網友不買帳
    他們是否破壞洞內環境成為網友關心的話題。參與此次探險的夏先生表示,目前一行15人正按要求進行核酸檢測。採訪中,他對破壞洞內環境的說法予以否認。近年來,為避免人為破壞洞廳景觀、防止人員擅自進洞發生安全事故,當地政府已在進洞口安裝鐵門上鎖封閉,並在洞口立了警示牌,一直處於封閉保護狀態。他們進洞3天燒火做飯,製造生活垃圾,是在破壞公共資源。
  • 防止環境破壞 夯實生態屏障——內蒙古加快綠色礦山建設
    在礦產資源豐富的內蒙古自治區,曾經黑黢黢、光禿禿的礦山正加快變綠。冬季,錫林郭勒草原已是一望無際的枯黃,但草原上幾處宛如巨型梯田的露天煤礦排土場,仍然保留著片片綠意。一棵棵雲杉、一株株樟子松挺拔身姿,迎風矗立,為荒涼的礦山增添了幾許生機。
  • 起底美國破壞全球環境治理(環球熱點)
    新華社/法新一段時間以來,在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問題上,美國一些政府部門和政客對中國極盡抹黑之能事。美國國務院甚至炮製出一份「中國破壞環境事實清單」。這完全是一場玩弄「雙標」的政治鬧劇。作為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發達國家,美國不僅在國內環境保護政策上大開「倒車」,還嚴重損害全球環境治理的公平、效率和成效,是公認的「共識破壞者」和「麻煩製造者」。大開「倒車」——怠於履行國際義務11月4日,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退出《巴黎協定》的締約方。
  • 生態環境破壞按面積罰款:旨在放大「生態腳印」 | 上海法治報評論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草案擬對造成生態環境破壞且不及時修復的行為實行按面積處罰:處以每平方米2000元—5000元罰款。這一地方立法所確立的「破壞了生態環境,按面積罰款」規定,體現的是「最嚴保護」的思路。按面積計罰,相當於給每寸土地(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標識了「底價」,而且除了罰款,一旦破壞生態環境構成侵權損害的,還得承擔賠償責任。應當承認:我們是在對生態環境漸趨惡化的反思中,幡然醒悟,深刻認識「綠色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湖南高院二審宣判「湖霸」夏順安等破壞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案
    夏順安等黑惡勢力在洞庭湖下塞湖建造私家湖泊,大肆非法捕撈、非法採礦,牟取巨額暴利,嚴重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對夏順安等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環境公共利益損害,益陽市人民檢察院依法向益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益陽中院2020年6月8日一審判決被告夏順安承擔非法採砂造成的採砂水域河床原始結構、水源涵養量修復費用865.61萬元、水生生物資源修復費用7.969萬元,共計873.579萬元,並判決由夏順泉、範桂明、楊建輝、肖建軍、夏宗翔、陽建國、甘建波、李科、王勇、王德貴、陳文志、昌嶽輝、姜德君、錢揚智等十四名被告對被告夏順安承擔的
  • 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要「動真格「「下重拳」
    在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的一處生態管控區域內,有人大肆盜採石料、破壞環境,而且這樣的行為已經持續了將近一年時間。進山的幾個路口還安裝有監控探頭,原本是當地政府為了防止盜採安裝的,顯然沒有發揮相應的作用。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綠色環境關係到祖國和民族未來的發展,一直是國家政府關注的重點。
  • 聯合國警示:地球環境破壞導致人類健康威脅增大
    聯合國報告警示:地球環境破壞導致人類健康威脅增大科技日報訊 (記者田學科)日前,一份由70多個國家250名科學家和專家撰寫的聯合國報告警告稱,地球環境已遭到嚴重破壞,人類健康正受到越來越大的威脅。在倫敦大學學院可持續資源研究所教授保羅埃金斯共同主持的聯合國第六版《全球環境展望》(GEO-6)系列報告中,研究人員指出,地球淡水系統中汙染物所導致的抗生素耐藥性增加,可能成為2050年人類的頭號致死因素,並導致影響男性和女性生育能力及兒童神經發育的內分泌幹擾物的進一步增加。
  • 環保手抄報:環境保護包括哪些環境?
    地球生物  包括物種的保全,植物植被的養護,動物的回歸,維護生物多樣性,轉基因的合理、慎用,瀕臨滅絕生物的特殊保護,滅絕物種的恢復,棲息地的擴大,人類與生物的和諧共處,不欺負其他物種等等...  人類環境  使環境更適合人類工作和勞動的需要。這就涉及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玩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科學、衛生、健康、綠色的要求。
  • [人民日報海外版]起底美國破壞全球環境治理(環球熱點)
    圖為在美國加州長灘,一名男子騎車從被遺棄的口罩旁經過)一段時間以來,在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問題上,美國一些政府部門和政客對中國極盡抹黑之能事。美國國務院甚至炮製出一份「中國破壞環境事實清單」。這完全是一場玩弄「雙標」的政治鬧劇。
  • 世界自然基金會: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正間接導致傳染病不斷爆發
    環境協會的一份新報告解釋說,全球衛生危機也是我們對自然影響的結果,流行病的傳播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有密切聯繫。 流行病的傳播和生物多樣性的損失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
  • 海洋漁業資源遭到破壞!檢察公益訴訟守護海洋生態環境
    「我們受三門縣人民檢察院的指派,以公益訴訟起訴人身份出席法庭,履行職責……」9月16日下午,由三門縣檢察院提起的全市首例海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在三門縣健跳鎮文化中心公開開庭,三門縣檢察院檢察長潘敏佳以公益訴訟起訴人身份出庭。
  • 山東曝光破壞生態環境典型案例
    耕地遭破壞,檢察院督促政府部門履職   濟南市槐蔭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槐蔭區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位於槐蔭區玉清湖辦事處筐李村的一宗70餘畝耕地上有大量的石塊、混凝土塊,明顯不宜耕種。
  • 寧波市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典型案例來了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寧波中院將發布新一年度的全市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典型案例並公布寧波法院審理破壞環境資源犯罪案件相關情況案件解讀非法採礦行為不但造成了國有礦產資源的嚴重損失,同時也破壞了自然資源環境,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所以對被告人的處罰不能判刑了之,更應要求被告人恢復環境,彌補社會公益損失。本案中,被告人不但要承擔相應的刑罰,同時還要承擔環境恢復治理費用,就是用更為嚴厲的處罰責任警示違法犯罪分子: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嚴懲不貸。
  • 世界環境日:浪費糧食也是破壞環境
    世界環境日:浪費糧食也是破壞環境   作者:徐琦  最近一首《鋤禾》爆紅網絡,調侃之外,也令人再次反思糧食的來之不易。這與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Think.Eat.Save.——思前、食後、厲行節約」,可說是不謀而合。
  • 心理學專家:突發疫情環境下的「隔離期」或可成為孩子的特殊成長期
    全國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數據分析中心副主任吳瑞林(受訪者供圖) 未來網北京2月10日電(記者 謝青 通訊員 陳虹)隔離(英文釋義Isolation)是一種極端特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