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本院收治的急性腦卒中患者100例作為觀察對象,分析急性腦卒中早期腸內營養支持與近期預後的關係,現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急性腦卒中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採用隨機數字法將100例患者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研究組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46~82歲,平均年齡(66.8±6.94)歲。對照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45~81歲,平均年齡(67.2±6.9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O.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先給予腸外營養,待吞咽功能障礙或胃黏膜應激性潰瘍出血改善後再給予經口或經鼻胃管腸內營養支持。研究組在患者入院24h內即給予腸內營養支持。患者入院後即進行窪田飲水試驗,無吞咽功能障礙及胃黏膜應激性潰瘍出血者給予經口進食;存在吞咽功能障礙但胃功能良好,無嘔吐及胃黏膜應激性潰瘍出血患者,給予經鼻胃管腸內營養支持;存在吞咽功能障礙且胃動力不足,有嘔吐、反流及/或胃黏膜應激性潰瘍出血患者,給予經鼻空腸管腸內營養支持。所有患者均由科室營養小組成員根據患者的體重、營養狀況與實際病情等情況共同制定營養方案,腸內營養液由本院的營養師進行配置,根據患者熱量的需求,按照83.6~125.4J/kg的標準提供營養,由總量的開始提供,以後的每餐遞增,不夠的部分通過靜脈營養進行補充。在實施營養注人過程當中,要嚴格遵照無菌技術操作,床頭給予抬高30°,營養液的溫度控制在38~40℃,保證營養液的勻速。
1.3 觀察指標
15d後對兩組患者的營養狀況進行評估,評估指標採取實驗室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淋巴細胞計數。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肺部感染及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採用
SPSS17.0統計學軟體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採用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採用檢驗。p
2、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淋巴細胞計數比較
住院15d後,研究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淋巴細胞計數分別為(0.26±0.03)g/L、(36.12±3.86)g/L、(2.10±0.52)×10^9/L,均明顯高於對照組的(0.20±0.02)g/L、(32.20±3.45L、0.62±0.45)×10^9/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中出現肺部感染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0%(3/50)。對照組患者中出現肺部感染6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00%(14/50)。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急性腦卒中患者會出現吞咽困難、胃腸黏膜屏障受到損害、消化與吸收功能紊亂、蛋白質的分解代謝會有所增加、營養不足等均會導致患者的營養狀況逐漸惡化。因此,需要給予急性腦卒中患者營養支持,在臨床上,營養支持主要分為腸外營養支持與腸內營養支持。腸外營養給予主要是指通過靜脈給患者體外輸人葡萄糖、胺基酸等營養液。腸內營養給予是通過口服與管飼的方式給胃腸道提供代謝所需要的能量。有關研究顯示,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可以有效的改善和保護腸黏膜的屏障功能,有效的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功能恢復,促進門靜脈系統血液進行循環,有效的促使胃腸道激素進行分泌,促進營養物在腸道內部被吸收。趙麗蓉等在研究當中表示,採用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有助於早期補充腦卒中患者機體所需營養,且併發症發生率低,安全性較高研究的數據顯示,採用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實驗組患者在住院14d後,研究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淋巴細胞計數分別為(0.26±0.03)、(36.12士3.86)g/L、(2.10±0.52)×10^9/L,均明顯高於對照組的(0.20±0.02)g/L、(32.20±3.45)g/L、(1.62±0.45)×10^9/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0%,顯著低於對照組的2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本次的研究結果與趙麗蓉等人研究結果基本符合。以上數據表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可以有效的給急性腦卒中病症患者提供機體所需營養而在不良反應症狀等方面比較,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安全度較高,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有助於改善患者預後,提高臨床對急性腦卒中病症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急性腦卒中病症採取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可以有效為患者提供機體所需營養,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有效的改善患者預後,保證營養供給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原作者:付紹豔
原作者單位: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