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父親腎移植得以重生 16年後,女兒捐器官替父報恩

2021-01-14 瀟湘晨報

王先生夫婦淚別愛女。(陳敏 攝)

記者 陳 敏

16年前,父親腎移植得以重生;16年後,女兒捐器官替父報恩。昨天是2020年的最後一天,中國科學院大學寧波華美醫院(寧波市第二醫院)搶救室發生了令人感動的一幕。

「淑寶,爸爸媽媽幫你做了捐獻器官的決定,你一定會理解爸爸媽媽的吧?」告別的時間到了,看著沉睡不醒的女兒,王先生夫婦再一次哭得肝腸寸斷。

王先生來自江西,已在寧波定居20多年。雖然一家人生活平平淡淡,但讓王先生欣慰的是,一對龍鳳胎兒女長大成人,21歲的女兒王淑更是出落得亭亭玉立,大學畢業的她還考出了教師資格證,一家人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可是,去年12月24日,一場意外將一家人打入了冰窟。等王先生聞訊趕到醫院時,女兒已被送入搶救室。醫生們竭盡所能,遺憾的是最終沒能救回美麗的姑娘。「腦死亡!」幾天後,聽到醫生的宣判,王先生大腦一片空白,他怎麼也想不明白,活蹦亂跳的女兒怎麼突然就要跟自己陰陽兩隔了?

自出事以來的這一個星期,對王先生一家人來說,是最黑暗的一個星期,一家人從最初的期待奇蹟,到慢慢地直面殘酷現實。那天,王先生主動找到女兒的主治醫生,「醫生,我想幫女兒捐獻器官!」

接到電話,鄞州區第二醫院器官捐獻辦公室主任章娉立即趕到中國科學院大學寧波華美醫院。見到章娉,王先生淚流滿面,「我終於有機會報恩社會了!」

原來,16年前王先生不幸患了尿毒症,生命垂危,在鄞州區第二醫院接受了腎移植得以重生,從此在他心中,寧波就是他的第二故鄉,鄞州二院的醫護人員就是他的親人。他說,他永遠忘不了當初重病時的絕望,更忘不了腎移植後重獲新生的喜悅。這次女兒不幸出了意外,眼看救治無望,他就想著,如果能夠用女兒的器官給他人帶去生的希望,那也一定是女兒的願望,因為女兒平時是那麼的善良。讓王先生感動的是,他的決定得到了妻子的支持。

王淑捐獻了一肝、兩腎、兩角膜。她成為寧波市第237例器官捐獻者。寧波市紅十字會、海曙區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見證了整個捐獻過程。

【來源:寧波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5年前女兒接受腎移植重生,男子意外離世後報恩捐出眼角膜
    成都商報 圖1月30日,離萬家團圓的除夕只有4天,但這個春節,黎綺蓉再也沒有父親了。儘管親自籌辦了葬禮,她卻怎麼都不願意相信,父親黎偉就這樣突然走了。在去世後,黎偉的眼角膜,移植給了兩位患者。2014年,患有腎衰竭的黎綺蓉在四處奔波求醫一年多、排隊苦苦等待移植一年多後,終於等到了匹配的腎臟,接受了器官移植手術。
  • 雲南16歲腦死亡少年捐9個器官及組織,拯救5名重度病患
    10年前,他因腎衰竭進行了腎臟移植手術,挽救了生命,10年後,他病變的肝臟移植成功,再一次走出生命的險境。在另一間手術室,因糖尿病造成腎衰竭和尿毒症的江海順利完成了胰腎聯合手術。他們的幸運都來自一位16歲少年的不幸。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這位彝族男孩永遠告別了這個世界。
  • 武漢:女子腎移植6年後成功分娩
    新華社武漢7月5日電(記者 黎昌政)6年前在武漢同濟醫院接受腎移植的陳女士,日前順利產下一名嬰兒。她是在同濟醫院接受腎移植後第2位成功孕育新生命的媽媽,這讓更多腎移植女性對新生命有了期待。  專家提醒,腎移植手術適齡女性須在醫生充分評估,滿足生育條件的基礎上才可以備孕,妊娠後也需定期監測保證母嬰安全。
  • 為生男孩當年把女兒送人,16年後要女兒為男孩捐骨髓,捐不捐?
    為了能夠再生,於是呢,他們就把三女兒直接送給了別人。終於在第4胎的時候生下了一個兒子。生下這個兒子後,算是滿意了。他們對兒子千寵萬愛。可上天偏偏跟著兩口子作對,在兒子長到14歲的時候,突然發了高燒。經醫院檢查,竟然得的是一種可怕的疾病,白血病。這怎麼得了!指望兒子繼承血脈,得了這種可怕的疾病,這不是要絕他們家的後嗎?不行,拼死也要救寶貝兒子。
  • 上海腎移植患者最長已健康存活35年,「換腎夫妻」亦很幸福
    腎移植患者最長健康存活35年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徵醫院是國內最早開展腎移植的單位之一,自上世紀70年代至今,已完成各類腎移植手術4500餘例。參加本次腎友會的,有一位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長徵醫院腎移植的腎友,目前仍保持良好腎功能,移植腎已存活35年,成為全國之最。
  • 「好心人」名為捐腎實為賣腎
    而衛生部制定《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中也明確規定:人體器官不得買賣;醫療機構用於移植的人體器官,必須經捐贈者書面同意。對方非常謹慎地問記者是哪裡人,什麼親戚要腎臟等問題後,才自稱姓童,上饒縣人,並表示他捐腎是有償的,價格可以商議。童先生還稱,他女兒患了尿毒症要做腎臟移植手術,而他的腎臟與女兒不能配型,所以他想賣掉自己的腎臟,然後再為女兒找過一個合適的腎臟做移植手術。  「按照常理,父親和女兒因為是直系親屬,腎臟配型成功率相對較高,童先生的理由聽上去有點牽強。」南大一附院一位醫生這樣說。
  • 8年前突患白血病收穫滿城愛心,8年後她帶著愛回報社會
    8年前,剛考上大學的20歲女孩吳興平不幸罹患白血病。她的父親吳鑫林是名油漆工,母親務農。面對其巨額的醫療費,這個貧困的家一愁莫展,經本報等媒體報導後,社會各界紛紛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當年籌得善款18萬餘元。
  • 每年約30萬人等待器官移植,有多少人能成為「幸運兒」?太少了!
    2014年6月,鑑於徐欣病情加重,醫院建議徐欣的家屬:先盡力治療,但很有可能效果不好,要做好腎移植的準備。 兩個月後,徐欣開始在一家有腎移植資質的醫院排隊等待腎移植。自此,徐欣和父母面臨雙重煎熬:一方面,需要定期到醫院進行透析,隨時面臨病痛的折磨,徐欣日益憔悴。另一方面,隨著等待時間的增加,他們對於重新擁有健康身體的希望,也感覺越來越渺茫。
  • 年幼兒子為父捐骨髓,鼓勵其堅強活下去
    而這兩袋給予他「重生」希望的骨髓和造血幹細胞捐獻者,正是他10歲的兒子張如峰。10月29日,記者來到張如峰家中,聽其奶奶李祥菊講述孫子張如峰為病重兒子張偉捐獻骨髓,鼓勵爸爸堅強活下去的故事。突發咳嗽,張偉查出患有白血病35歲的張偉是板橋鎮高洞子村人,他和妻子牟明密都是陽光保險的業務員,兩人育有兩個兒子,和張偉的父母租住在金科中央公園小區。
  • 器官移植後 器官接受者對捐贈者的感應
    ◎移植器官後不斷夢到車禍情況 一位網友在臺灣Dcard網站分享父親接受器官移植後的奇特經驗,他父親罹患腎衰竭,排隊等器官移植等了八年,接受器官移植後,竟然一直夢到車禍意外事件的場景。
  • 武大人民醫院器官移植專家周江橋教授做客《名醫來了》,腎移植讓...
    8月5日下午4時,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醫師分會常委、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腎移植學組副組長、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周江橋教授,該科副主任醫師邱濤、主治醫師陳忠寶一同做客《名醫來了》,為廣大網友解密腎移植的相關「硬核」知識,數萬網友通過楚天都市報官方微博、楚天都市報頭條號及看楚天APP旁聽了這堂「視頻公開課」。
  • 年僅32歲…|腦死亡|器官捐獻|尿毒症|手術|小朱_網易訂閱
    含淚替兒子做出了一個延續大愛的決定:  捐獻器官挽救更多的人!  1988年12月18日出生的熊文印,  於2007年退役後便一直在南昌務工。  他日復一日勞碌打拼,  只是為了讓年近六旬的父親  擁有更加殷實的生活。
  • 北大「漸凍人症」女孩留遺囑捐器官感動網友,病情暫時好轉
    入校不久後,她出現左腳行動不便等症狀,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協和醫院相繼診斷:疑似運動神經元病,即「漸凍人症」。2016年6月,婁滔四肢喪失行動能力,生活起居全靠父母照顧,去年11月初全身癱瘓、呼吸困難。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婁滔曾兩次病危,今年1月中旬出現短暫重度昏迷,經過搶救,病情趨於穩定。此後,她一直在鹹豐縣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接受治療。
  • 推動130多起器官捐獻,用愛堅守生命「重生」,走進器官捐獻協調員的...
    「患者已經腦死亡,現在全靠機器維持生命,對他的妻子、女兒來說,每一天都在苦苦煎熬。她們想要通過器官捐獻留下一份對親人的思念和寄託,讓他的生命得到一種延續。希望您能站在患者妻子、女兒的角度多想一想。」米梓鑫入情入理的分析,最終打動了這位女士,捐獻得以完成。而正是一次次善意的理解,讓他更加堅定了對這份職業的選擇。用米梓鑫的話說,搶救室門口等待的家屬,心態每一天都在發生變化。
  • 血型不相合父子腎移植手術成功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腎臟移植科在外科樓B座手術室成功完成1例ABO血型不相合親屬活體供腎腎移植手術(供者為父親、血型AB型,受者為其兒子、血型B型),這是該院首次開展ABO血型不相合的親屬活體供腎腎移植手術。
  • 器官捐獻該怎麼捐?想要了解器官捐獻的朋友看過來
    其實不然,現在有器官移植需求的人很多,但器官捐獻的數量還遠遠不足,所以有些需要移植的患者只能採取其他姑息性的治療手段來暫時艱難維持或在漫長的等待中失去生命。(我院2020年6月就接診了一名肝腫瘤患者,由於難以取得肝源進行異體肝移植,我院全面綜合評估後為其進行了離體肝臟切除+自體肝移植,這在山西省屬於首例,是不是很厲害!)
  • 換腎30年沒感冒過一次 老人感悟每活一天都是賺的
    30年前的4月,他作為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的首批尿毒症患者,接受了腎臟移植治療。手術很成功,當年37歲的劉武陵得以重獲新生。「這30年來我連一次感冒都沒得過,更沒因為腎臟問題住過院。」劉武陵對「劫後餘生」四個字特別有感悟:「每一天都是賺的。」為了不虛度這多賺的「每一天」,當年他出院兩三個月就回到廠裡上班,一直幹到52歲退休。
  • 他們捐獻的器官讓3000多人重獲新生
    21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生命傳遞,移路相隨」器官捐獻一千例感恩會暨2020年移友會。感恩會邀請器官捐獻者家屬講述他們替逝者捐獻器官的心路歷程,分享他們對生與死的看法。據悉,這一千例器官捐獻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接受器官捐獻者向器官捐獻者親屬獻花。
  • 中國器官移植現狀:有錢的等器官 沒錢的放棄
    每天深夜守在女兒病床邊的張子敬,都會聽到一陣陣嘶喊,「讓我死吧,別管我!」聲音來自一個肝昏迷的男人,由於是不容易配型的O型血,同時瘦到只能用十幾歲小孩的肝源,他等待了一年。  女兒出院後第二天,張子敬聽說,那個男人死了,終於沒有等到。  中國的器官移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缺器官,缺醫生,也缺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