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武陵(左三)在社區免費教街坊吹葫蘆絲 資料圖片
對於67歲老人劉武陵來說,剛剛過去的4月意義不一般。30年前的4月,他作為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的首批尿毒症患者,接受了腎臟移植治療。手術很成功,當年37歲的劉武陵得以重獲新生。
「這30年來我連一次感冒都沒得過,更沒因為腎臟問題住過院。」劉武陵對「劫後餘生」四個字特別有感悟:「每一天都是賺的。」
為了不虛度這多賺的「每一天」,當年他出院兩三個月就回到廠裡上班,一直幹到52歲退休。之後又自學吹奏葫蘆絲,在社區義務教學已有六年。同濟醫院組織的每年一次的「腎友會」,他一定會到場,鼓勵病友們樂觀面對生活。13年前,他不顧家人反對,執意籤署遺體捐獻登記表。
他說,他的命是別人給的,既然活下來了,就不能白活。
當年病危開始安排後事
劉武陵家住青山區122社區。1987年3月,在一冶水泥廠工作的他眼睛突然看不見了,送到一冶醫院(現普仁醫院)一查,尿毒症晚期,血色素只有3克,兩個腎全部壞死,醫院一連下了好幾次病危通知單。
「那年我才37歲,女兒還不到9歲。」劉武陵回憶, 剛知道這個消息時他誰都沒說。當時妻子陳天翠正在讀在職電大,已經熬到關鍵的最後一門考試,劉武陵怕影響她考試。直到半個月後,陳天翠考完,劉武陵才告訴她實情。
「眼前一黑。」陳天翠至今都記得當時的感受。痛苦過後,夫妻倆開始安排後事,劉武陵寫好遺書,親戚一撥接一撥來作最後的告別。
峰迴路轉。陳天翠同事的舅舅是協和醫院一位知名教授。得知劉武陵的病情後,這位教授說他還有救,可以做腎移植,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正在開展這項技術。
帶著一線生機,劉武陵來到同濟醫院。雖然兩萬元的手術費對當時每月工資加在一起不到100元的夫妻倆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但好在能報銷,單位攬下來90%的手術費,他個人只用承擔10%。
手術後幾乎沒出現過排斥反應
「我真的很幸運。」採訪中,劉武陵不斷感嘆。他說,當時等待腎移植的病人有十來個人,只有一個腎源,但就他配上了型。住院不到半個月,就做了手術。
手術做了整整8個小時,守在手術室門口的陳天翠心提到了嗓子眼。「當時腎移植剛剛在國內開展,我們已經做好他下不了手術臺的準備了。」幸運的是,手術非常成功。不僅如此,劉武陵和新的腎臟「融合」得也很好,幾乎沒有出現過排斥反應。
一出院,劉武陵就回到廠裡繼續上班,幹到52歲退休。退休後,他也閒不住,撿起昔日音樂愛好,吹葫蘆絲,還在社區辦起了免費培訓班,一教就是六年。
「應該這樣唱,索米哆哆米索米……」每周二下午,在青山區122社區二樓居民活動室內,劉武陵就會把弄一把葫蘆絲,有腔有調地指導30多名老齡學生。
「我聚集這些老街坊們,什麼都不圖,就是一起樂呵樂呵。」如今,葫蘆絲班上又多了5名孩童。2015年,社區幹部推薦他獲得了武漢市政府頒發的「十佳志願者」。
每天用溫鹽水漱口防感冒
同濟醫院每年都會組織一次「腎友會」,換腎30年還健在的,劉武陵是第一人。「每次去,都會聽到又有人走了。」病友們談到這些免不了會有些消極,每到這時他就會「現身說法」:「人活一世一定要樂觀。看我,哪裡像個腎移植30年的人?」
在病友的微信群裡,劉武陵一有機會就鼓勵病友們樂觀面對疾病,還教他們一些養生小訣竅。尿毒症患者最怕感冒,當年他住院時,醫生教了他一個小訣竅:每天用溫鹽水漱口,一天兩次,可以防感冒。出院後,劉武陵堅持了30年,果然沒感冒過。
在劉武陵看來,跟疾病抗爭沒什麼秘訣,一是心態,二是好的生活習慣。「可惜啊,這兩點我跟很多人說過,但沒多少人能堅持。」劉武陵嘆了口氣。
感恩自己的「小幸運」,2001年,劉武陵萌生了「捐遺」的想法:「我的腎是別人捐的,我想死後也把有用的器官捐給需要的人。」(本報記者王愷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