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惜生物鐘 節律勿輕易打亂

2020-11-29 中國經濟網

  萬事萬物都有「節律」,太陽東升西落,春季花開,秋季北雁南歸,動物依晝夜作息……對於人體而言,生物鐘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生物鐘又稱生理鍾。它是生物體內的一種無形的「時鐘」,實際上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是由生物體內的時間結構序所決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提示,為了健康,我們應當尊重並愛惜生物鐘,節律勿輕易打亂。

  

  有些人由於工作比較忙,加班是家常便飯,也經常熬夜,飲食也會變得不規律;有些人生活習慣較為隨意,常常因為追劇、聚餐等活動造成作息和飲食不規律。然而這些做法是有一定危害的。人體的生物鐘是長久以來人適應自然形成的一種機制,一方面體現了人與環境的互動,另一方面體現了人體正常運轉的內部協調機制,違背這樣的機制,必然會形成副作用。 

  首先,經常性地熬夜,作息不規律會影響身體正常分泌激素,在新陳代謝方面不利於脂肪的分解,容易引起肥胖。長期的黑白顛倒,人體的各個器官也將得不到及時的休息和調整,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從做事和人際交往方面看,人在夜晚保持興奮,白天必然會顯得疲憊,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難以集中。 

  經常性地飲食不規律,會影響腸胃正常的消化功能,打亂腸胃的生物鐘,降低胃腸道的免疫功能。經常過飽或是過飢都是不健康的狀態,影響胃酸分泌,消化系統機能下降,消化道黏膜受損。不僅是消化道,不規律的飲食還容易引起五臟的失調,會促使身體更多地囤積熱量,脂肪就會越來越多,人也將會開始慢慢長胖。長期飲食不規律的人,一般情況下攝入的營養成分也很難保證均衡,可能引發骨質疏鬆、心腦血管疾病等。 

(責任編輯 :韓璐)

相關焦點

  • 生物鐘被打亂,小心患癌症
    晝夜顛倒的夜貓子們注意了,長期在生物鐘被打亂的狀態裡,患癌症的機率會大大增加。生物節律(Circadian)來源於拉丁文,意思是「about a day」(大約一天)。經過在地球上億萬年的進化,人的內源性日節律——也就是生物鐘——和地球自轉周期同步,大約為24小時。生物鐘能夠追蹤時間變化並對環境產生「預知性」反應。
  • 專家:別讓睡眠打亂了生物鐘
    專家:別讓睡眠打亂了生物鐘 2018-03-15 17:37:35  當下, 科學家揭示了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生物鐘讓人們的身體適應了每一天的各種變化。但如果生活方式與生物鐘要求的節律產生慢性不協調,則會導致身體出現各種疾病。  據調查,中國青少年睡眠問題的發生率為20%。
  • 不要讓睡眠打亂了生物鐘?掌握生活中的幾個「時差」!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物鐘,到了時間點提示人們該吃飯、睡覺或工作等。生物鐘被打亂會導致時間偏移,從而形成時差,一步步摧毀身體健康,所以一定要調整好時差。 需調整好生活中哪些時差?
  • 人體內有一座生物鐘,打亂它的後果,你該知道有多嚴重
    生物鐘,又叫生物節律或生物節。據說,科學家們已發現人體生物鐘百餘種,「生物鐘」的觀念我國周代已有之,並已運用於中醫臨床。生物鐘運轉的紊亂是疾病、衰老、短壽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應該順應生物鐘,形成「動力定型」,每天固定的時間工作、起居、進餐、大便、沐浴,而使生物鐘「準點」,不要隨意打亂。
  • 專家提醒:黃金周期間不要打亂生物鐘
    新華社重慶4月30日專電(記者 劉衛宏)每一個黃金周長假過後,總有許多人因生物鐘紊亂導致「假日症候群」。專家提醒,在長假期間完全打亂平時的生活節奏,健康狀況很容易出現問題,因此一定注意不要打亂生物鐘。    長假期是難得的放鬆機會,一些人開始熬夜看電視、上網、與朋友聚會,甚至通宵達旦地打麻將。
  • 生物鐘研究獲諾獎,長期夜班能不能改變節律基因?
    生物鐘研究獲諾獎,長期夜班能不能改變節律基因?三人因對生物體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研究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多年來,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體,都有一個內部的生物鐘,來讓他們適應晝夜變換,並找到生命的節奏。但這個這種生物鐘到底是如何工作的?上述三人的工作窺探了生物鐘的秘密,並解釋了其工作原理。
  • 瘧原蟲也有自己的生物鐘
    「這些現象表明,瘧原蟲似乎有時間感,但這種日常節律的原因一直是個謎。」研究負責人Joseph S. Takahashi博士說,他是UTSW的神經科學主席,也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儘管主流理論認為瘧原蟲的周期性活動是依賴於宿主的,但研究生物鐘的Takahashi等人懷疑,瘧原蟲有自己的內部生物鐘來驅動這種行為。
  • 或打亂生物鐘 致暴飲暴食
    近日,據外媒報導,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於《當代生物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大腦中產生多巴胺的「愉悅中樞」與調節日常生理節律的生物鐘之間存在聯繫。而高熱量食物會帶來愉悅感,從而破壞正常的飲食節律,導致暴飲暴食。來自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小鼠作為研究模型。
  • 打亂生物節律或易生癌
    經過在地球上億萬年的進化,人的內源性日節律——也就是生物鐘——和地球自轉周期同步,大約為24小時。生物鐘能夠追蹤時間變化並對環境產生「預知性」反應。打比方來說,即使離開了鐘錶、日照等時間提示,人和動物還是能夠在內源性生物鐘的指引下「自發」地產生節律行為,例如睡眠、覺醒等。只是現代人越來越豐富的夜生活與無規律的作息習慣正在破壞著生物節律。
  • 近期科學家們在生物鐘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我們知道晝夜節律是由"生物鐘基因"控制,它影響大多數器官和細胞,包括免疫系統的器官和細胞,免疫系統的功能會隨著一天的時間而變化。因此,生理節律存在於生理的各個方面,包括睡眠、營養、激素活動和體溫。這些日常節律幫助身體適應環境的周期性變化,比如季節和晝夜循環。
  • 人體24小時最佳作息時間表 打亂易患癌
    4點:全身器官節律放慢,體溫達一天最低點,血流變慢,腦卒中、猝死等突發疾病容易悄然襲來。  5點:經歷了3~4個睡眠周期,基本得到了充分的休息。  6點:機體甦醒,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開始增加,人體血壓上升出現「晨峰現象」,心跳加快,體溫升高。  7點: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達到頂峰,人體新陳代謝進一步旺盛,免疫力最強。
  • 研究發現內源性過氧化氫近日節律震蕩調控生物鐘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德培院士團隊,第一次揭示了氧化還原信號在一個近日節律周期(24小時)內的變化規律,找到了該信號節律和經典生物節律轉錄翻譯負反饋調控機制之間直接耦合的關鍵點。11月26日,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細胞生物學》。
  • 晝夜節律與脂質代謝
    國內外關於生物鐘與脂肪代謝相關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宿主節律系統與脂肪代謝的互作關係,並從激素(褪黑素、瘦素以及糖皮質激素)、腸道微生物和能量代謝角度探討了節律系統與脂肪代謝的互作機制以及影響因素。
  • 生物的晝夜節律
    四、晝夜節律的進化這個部分,我們不妨來思考,為什麼生物會進化出晝夜節律呢?事實上,這個問題還是比較難以回答的。凡是涉及進化論的東西,都很難設計實驗去重現千百萬年的生物學過程,因此我們這裡僅能從理(腦)論(洞)上進行一些推導。
  • 生物鐘的秘密被揭示 今年諾獎提醒你:熬夜是在玩命!
    動植物與人類的生物鐘都遵循相同機制  我們常說睡眠顛三倒四,生物鐘會被打亂,但並不知道為什麼是生物鐘?它如何運轉?打亂之後會發生怎樣的狀況?……  2017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3位獲得者向我們揭示了這其中的奧秘。
  • 高熱量食物會打亂生物鐘:導致暴飲暴食 從而引發疾病
    近日,據外媒報導,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於《當代生物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大腦中產生多巴胺的「愉悅中樞」與調節日常生理節律的生物鐘之間存在聯繫。而高熱量食物會帶來愉悅感,從而破壞正常的飲食節律,導致暴飲暴食。來自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小鼠作為研究模型。
  • 人體生物鐘分子機制獲2017諾貝爾獎
    很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知道所有的生命體,包括人類在內,都有一個內部的生物鐘,來讓他們適應晝夜變換,並找到生命的節奏。但這個這種生物鐘到底是如何工作的?據報導,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2日,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 確定使人體生物鐘正常運轉的細胞
    ,可以使小鼠細胞的生物鐘波動可視化。這讓我們對哪些腦細胞在維持人體生物鐘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認識。該團隊表示,這種方法也可以廣泛用於解答有關全身細胞日常節律的問題。生物鐘缺陷與癌症、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症以及睡眠障礙等疾病有關。
  • 常夜班易變胖生物鐘被打亂
    熬夜可能是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至少心情是愉悅的是是放鬆的,但是值夜班不同,因為要進行工作,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因此是很難放鬆的,因此,值夜班對身體的傷害更大,常上夜班很容易變胖,還可能導致生物鐘被打亂。  這一觀點被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7日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所證實,結論是相比正常作息的人,「夜班族」每天消耗的總能量減少,導致變胖的風險增大。
  • 讀懂你的生物鐘
    獲獎理由是「發現了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生物鐘」。春夜喜雨唐 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一、生物鐘:又稱生理鍾。能夠在生命體內控制時間、空間發生發展的質和量叫生物鐘。地球上的所有動物都有這種叫「生物鐘」的生理機制,也就是從白天到夜晚的一個24小時循環節律,比如一個光-暗的周期,與地球自轉一次吻合。生物鐘是受大腦的下丘腦「視交叉上核」(簡稱SCN)控制的,和所有的哺乳動物一樣,人類大腦中SCN所在的那片區域也正處在口腔上顎上方,我們有晝夜節律的睡眠,清醒和飲食行為都歸因於生物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