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 J Mol Sci丨腸肝軸、腸道菌群及其在肝病治療中的調控作用

2021-01-13 國際肝膽胰疾病雜誌

腸道微生物群(GM)是一個由細菌、原生動物、古細菌、真菌和病毒組成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在人類健康的生理病理條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可避免地會影響胃腸道、肝臟、呼吸系統、心血管、內分泌和許多其他疾病的發病機制。近年來,腸肝軸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GM通訊是雙向的,涉及內分泌和免疫學機制,因而腸道營養不良和「古代」微生物群的組成可能與許多慢性肝病的發病機理有關。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雜誌近期發表了腸肝軸、腸道菌群及其在肝病治療中調控作用的相關綜述:Milosevic I, Vujovic A, Barac A, et al. Gut-liver axis, gut microbiota, and its modul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liver diseas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nt J Mol Sci. 2019 Jan 17;20(2). doi: 10.3390/ijms20020395

該綜述介紹了腸肝軸、菌群失調參與慢性B型肝炎(CHB)、慢性C型肝炎(CHC)、酒精性肝病(ALD)、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肝性腦病(HE)和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SBP)、肝細胞癌(HCC)發生的潛在機制,並介紹了針對GM的潛在治療靶點,包括糞便移植、抗生素、益生菌、益生元和共生等。


該綜述提出,GM在人群水平的變化能在腸肝軸中起調節作用,因而在慢性肝病的發病機制中也起著調節作用。


Abstract

The rapid scientific interest in gut microbiota (GM) has coincided with a global increase in the prevalence of infectious and non-infectivous liver diseases. GM, which is also called "the new virtual metabolic organ", makes axis with a number of extraintestinal organs, such as kidneys, brain, cardiovascular, and the bone system. The gut-liver axis has attracted greater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GM communication is bi-directional and involves endocrine and immunological mechanisms. In this way, gut-dysbiosis and composition of "ancient" microbiota could be linked to pathogenesis of numerous chronic liver diseases such as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chronic hepatitis C (CHC),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development of liver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current evidence supporting a GM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different chronic liver diseases and potential new therapeutic GM targets, like fecal transplantation, antibiotics, probiotics, prebiotics, and symbiotics. We conclude that population-level shifts in GM could play a regulatory role in the gut-liver axis and, consequently, etiopathogenesis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s. This could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futur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86-571-87236559,+86-571-87236600https://mc03.manuscriptcentral.com/hbpdint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hepatobiliary-and-pancreatic-diseases-internationalEmail:hbpdint@126.com,hbpdje@zju.edu.cn

相關焦點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
    本文帶你詳細了解肝病與腸道菌群:肝臟,作為第一個接觸微生物產物進入門靜脈循環的器官,可能受到腸道微生物群及其變化的多種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成分或代謝物通過各種機制與肝臟相互作用。肝臟中產生的膽汁酸(如膽酸和鵝去氧膽酸)與葡萄糖醛酸酶結合。一旦分泌到十二指腸腸腔,腸道菌群代謝和解共軛,產生尿膽原(排洩)和初級膽汁酸被吸收和循環。膽汁酸還通過內在的微生物調節活動來控制和影響菌群。
  • 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內臟痛產生的環境中即存在腸道菌群及其分泌物,腸道菌群可以看作是一種代謝的「器官」,其能很好地調節機體的生理功能。腸內微生物菌群的平衡,能維護胃腸蠕動、保護腸黏膜的完整性、防止病原體侵入並啟動免疫應答等;相反,許多胃腸道疾病(如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乳糜瀉和食物過敏等)與腸內微生物菌群的失衡有關。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通過調控體內菌群來促進健康、消除疾病,也成為了近些年的研究熱點。頂尖學術期刊《科學》近期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總結了目前來看富有治療前景的三種腸道微生物調控策略。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與大家分享其中的要點。
  • 腸道菌群的又一功能:調控交感神經的活動
    最近這幾個月來的主要進展包括,連續多篇Nature文章報導的腸道菌膽汁酸代謝物調控宿主免疫功能【1-3】,以及報導腸道菌代謝產物影響他汀類藥物療效【4】(詳見BioArt報導:特別關注Nature | 他汀類藥物治療或可阻止腸道菌群失調)或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5】。
  • 中藥複方葛根芩連湯中調節腸道菌群治療糖尿病的關鍵活性成分
    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2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會導致多種有益菌的減少以及有害細菌的異常繁殖。因此,以腸道菌群為靶點,採用生活方式幹預(如飲食、運動等)、補充微生態製劑(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等)、菌群移植等手段,對腸道菌群進行靶向性調節成為防治2型糖尿病的新策略。
  • 腸道菌群與疾病
    2.3肝病與腸道菌群失調肝病時消化道運動減弱,抗體、溶菌酶、粘液及酸鹼分泌減少,使環境更有利於細菌增長,腸道細菌上移,進入胃、小腸上段繁殖,出現細菌易位。肝硬化患者腸道菌群失調尤為典型。上面講的肝病以及應激反應腸道菌群失調也有免疫力低下,加速、加重了菌群失調的因素[21]。
  • 中美學者證實,腸道菌群通過circRNA/miRNA網絡,調控腫瘤轉移
    這表明微生物群與癌症之間有很強的相互作用。腸道菌群可以以circRNA/miRNA依賴的方式調控癌症轉移,這為將來使用腸道菌群進行臨床治療鋪平了道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circRNA在維持細胞穩態、調控腫瘤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不同類型的癌症中均發現有circRNA參與,它們可以通過與miRNA相互作用來調控mRNA翻譯,也可通過與RNA相關蛋白結合或通過調控基因剪接或mRNA水平來影響基因表達。但是,尚不清楚腸道菌群是否通過調控非編碼RNA來改變腫瘤微環境,從而影響癌症轉移。
  • |腸道|菌群|多囊卵巢症候群|多發性硬化症
    Stevens表示,人類是由數量大致相同的細胞和細菌組成的綜合體,腸道菌群的生態與機體生理和大腦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這就會使得一些人患上高血壓和抑鬱症。未來衛生健康專家或許就能靶向作用機體腸道來抑制、診斷並選擇性地治療不同形式的高血壓。
  • 夏利軍團隊重新定義O-糖基化的結腸黏液屏障對腸道菌群的調控
    長期以來,一直公認的模型是結腸黏液主要由遠端結腸中的杯狀細胞產生,形成緊密粘附於腸道上皮上的黏液層將腸道菌群與宿主上皮細胞及免疫細胞屏蔽分開,並提供腸道菌群棲息的環境【4】。然而,人們對黏液屏障在整個結腸中的形成和其對腸道菌群的調控一直缺乏深入的認識。
  • 腸道菌群失調及其相關疾病研究進展
    關鍵詞: 腸道菌群; 菌群失調; 肥胖; 2 型糖尿病; 腸腫瘤doi: 10.3969 /j.issn.1002-266X.2016.01.039腸道微生物在人體免疫、營養和代謝方面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 丁酸梭菌可調控腸道菌群並抑制腸道腫瘤的發展
    導讀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癌密切相關。在結直腸癌(CRC)患者中,可以觀察到產生丁酸的細菌顯著減少。但是,產生丁酸的細菌影響癌症發展的機制並不明確。本文章中,通過用丁酸梭菌幹預高脂飲食誘導的Apcmin/+小鼠,以及結直腸癌細胞,研究丁酸梭菌對腸道腫瘤的影響。
  • 糖皮質激素治療與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菌群的相關性
    UC在中國IBD患者中最常見,其發病機制被認為是在遺傳易感者中,異常環境因素驅動導致的黏膜免疫應答紊亂和黏膜屏障功能異常。腸道菌群是一類與IBD密切相關的環境因素。大量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表明,腸道菌群在UC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與非IBD人群相比,UC患者的腸道菌群生物多樣性減少,菌群組成存在顯著差異,並隨病變程度的不同而發生顯著變化。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同時,免疫系統對腸道菌群又有制約和調控作用,如對正常菌表現為免疫耐受,對病原菌表現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間的平衡被破壞,就會導致疾病。本文分4 部分,就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系統間的關係,結合國內外最新進展進行綜述。
  • 於君等GUT發文:高膽固醇讓菌群變壞,如何一步步促肝癌?| 熱心腸日報
    Gut雜誌最新發表了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於君團隊的研究,以小鼠為模型研究了膳食膽固醇在NAFLD及其相關HCC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和機制,表明高脂高膽固醇飲食可通過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和代謝物,驅動NAFLD-HCC的發生發展,降膽固醇藥物和腸道菌群幹預或是有效的預防策略。(@mildbreeze)
  • 劉宏偉團隊、劉雙江團隊合作Cell Reports發表腸道解木糖擬桿菌抗脂肪肝機制
    腸道微生物組是人體「第二基因組」,其編碼的基因及產物在人體生長、發育,免疫、代謝穩態維持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數量巨大,物種多樣性豐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如何快速準確的找到腸道菌群中參與人體調節的關鍵「先生」並闡明其作用機制,是腸道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宏偉研究員團隊與劉雙江研究員團隊緊密合作,提出挖掘關鍵、核心腸道微生物的新策略。
  • 綜述 | Cancer Letters:腸道菌群與腫瘤免疫治療(國人作品)
    腸道菌群在天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反應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腸道菌群可以實現調控炎症、感染、食物和共生抗原耐受之間的微妙平衡。除了對局部免疫生理學的影響外,腸道菌群在整個有機體中起著全身性的作用。例如,與野生自由生存的動物相比,在特定無病原體(SPF)條件下飼養的實驗小鼠缺乏促進宿主健康的關鍵特性。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2.2 腸道菌群調控膽汁酸的代謝 膽汁酸是肝細胞以膽固醇為原料合成分泌的一類弱酸性有機物,其功能主要是促進脂類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在脂肪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體外和體內實驗均發現,膽汁酸能夠降低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葡萄糖-6-磷酸酶和果糖-1,6-二磷酸酶基因的表達,從而抑制糖異生[19]。
  • Science|腸道菌群代謝物肌苷調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抗腫瘤效果
    即使有患者從ICB治療獲益,但是患者對於ICB治療敏感性存在明顯異質性,許多其他類型的腫瘤對於ICB治療具有抵抗性。因此,患者治療抵抗的機制亟待研究。最近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可以影響抗腫瘤免疫反應。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可以預測ICB的治療效果。特定微生物組成調控ICB療效,用促ICB菌群輔助抗腫瘤免疫治療或將有助於克服ICB治療耐藥性。
  • 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可從腸道菌群入手!
    那麼,我們是否可能通過調控微生物來治療自身免疫疾病呢?是否只需要消除這些致病的微生物就可以了呢? 今天我們特別關注腸道微生物與自身免疫疾病。希望該文能夠為產業人士和相關讀者帶來一些啟發與幫助。
  • Cell | 異硫氰酸鹽在腸道菌群代謝中的操縱子
    我們吃的水果蔬菜中有很多具有藥理作用的次級代謝產物,這些化合物的多樣性超出了我們對其代謝命運理解的想像。很多腸道微生物與許多這樣的過程有關,經過它們的加工,改變了這些物質的反應性,生化功能和上皮細胞吸收的傾向。但是這些生物我們往往只了解它的生物分類,但不知道其遺傳和生化水平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