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英國人名叫Louis George Alexander。光看名字,你可能感到陌生。即便問問身邊的外國人,絕大多數也只能搖頭撇嘴。
關於他,中外媒體報導極少。儘管他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最暢銷的英文作家,沒有之一。
他的著作從上世紀80年代起登陸中國,行銷數千萬冊,僅僅1997年之後的再版就已加印近百次。在全中國,唯一可以和他銷量比肩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學生英語教材。
他是《新概念英語》的作者亞歷山大。從50後到00後,這套四冊本的英文教材成為幾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1932年,亞歷山大出生在英國。他的父親是希臘人,母親來自澳大利亞。童年的亞歷山大為了躲避二戰,跟隨母親生活在澳大利亞,直到14歲才回到英國。
中學畢業後,亞歷山大進入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此後,他參軍入伍,前往德國,主要負責給即將復員的英國士兵教授a-level課程(英國的高考)。1956年,亞歷山大轉去希臘,在他父親出生的國家教英語。
十餘年的海外教學,讓亞歷山大發現了非母語學習者的困惑。他早年曾教過很多學生,這些學生連續學了7年英語,卻連一個通順的句子也寫不出來。亞歷山大深感苦惱。
亞歷山大發現,當時世面上的英語教材普遍缺乏體系性,詞彙的歸詞彙,語法的講語法,缺乏一套涵蓋聽說讀寫綜合技能、從簡到難一站打通的英文教材。
他決心自己編寫一套英語教材。
1967年,亞歷山大推出了自己的成名作《新概念英語》。教材分成四冊,第一冊是日常會話,第二冊側重語法和閱讀,第三冊注重完善學習者的自學技能,第四冊則提供不同領域的英文素材,培養文化和學術層面的理解能力。
《新概念英語》在推出後大獲成功,出版商朗文公司不得不一再加印。這套原本為德國人設計的教材,影響力從歐洲走向世界,從智利到烏茲別克斯坦,所到之處,亞歷山大和他的《新概念英語》均受到熱烈歡迎。
1977年,憑藉470萬冊的年度銷量,亞歷山大獲得一項金氏世界紀錄,成為世界上年度圖書銷量最高的單個作家。
成名後的亞歷山大筆耕不輟,先後還寫出《看聽學》《朗文語法手冊》等知名教材,還為BBC的知名英語教學節目《跟我學》撰稿。他為埃及中學生編寫的教材至今已使用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
1980年代,《新概念英語》傳入中國。儘管這本書並非為中國讀者量身定製,早期的地下版本甚至連中文譯文都沒有,但絲毫不影響它迅速成為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英文教材之一。
早期的《新概念英語》
1985年版的《新概念英語》
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掀起學習外語的風潮。新概念英語作為較早引進的原版教材,很快成為英語學習的不二選擇。
1992年安徽科技出版社版
1993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版
習慣用機械記憶學英語的中國人發現,《新概念英語》裡面精緻短小的豆腐塊文章是絕佳的背誦材料。很多年後,這些已經化為肌肉記憶的表達仍令很多人難忘。
例如,第二冊第一課講主人公看電影時遇到一對高聲喧譁的青年男女,在作者提醒時男青年轉頭回嗆,那句「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迄今仍是多少人張口就來的英文口語。
在那個從閉塞走向開放的年代,《新概念英語》不僅傳遞語言,更是億萬中國人首次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據統計,這套教材的話題涵蓋社會、政治、人物、藝術、考古、科技和自然等方方面面。
80-90年代的中國,人們從字裡行間讀到了英倫禮儀,體會英式幽默,很多人甚至從插圖中看品讀英國人使用的雨傘、服飾和轎車,視作西方的流行符號,殊不知那已經是那片土地上60年代的風格。
對於注重發音的中國讀者來說,《新概念英語》的標準英式發音尤其叫人迷往。尤其是1985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的版本,母帶是由朗文公司1976年特邀BBC播音員錄製而成,把英國人抑揚頓挫的紳士發音發揮到淋漓盡致。即便後來又出現多個版本,在老一代《新概念》學習者眼中,這一版的原味腔調依然不可超越。
儘管從來沒有成為中國課堂上的正式教材,但這套教材被眾多英語老師採用,作為官方教材的最佳補充。直到今天,當李雷和韓梅梅都已經從課堂上遠去,中學生和大學生們依然能從中國老師口中聽到對這套初版於50年前的教材嘖嘖推薦。
後來與亞歷山大合作改編《新概念英語》的何其莘教授認為,《新概念英語》之所以為中國數千萬學習者歡迎,根本原因在於它符合中國人在非英語環境中學習英語的特點。
另外,由於歷史文化背景和教育制度等因素,中國學生習慣從書本而非與人交流中接受知識,且在學習英語時多偏重語法,習慣於通過背誦來學習語言。中國教師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閱讀技能的訓練上。這種現實的局限性恰是《新概念英語》風靡神州的主要原因。
中國式精讀
1988年,亞歷山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任為中國中學英語教學的外籍顧問。喜歡遊歷世界的他多次帶著太太茱莉亞(Julia Alexander)造訪中國。
1997年,他欣然接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邀請,與時任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的何其莘教授共同推出了專為中國人設計的新版《新概念英語》。
1998年1月,亞歷山大被查出罹患白血病。
他一如既往地投入自己終身摯愛的英語教育事業,一如既往地前往希臘度假,一如既往地參觀畫廊,參加音樂會,與太太分享倆人都摯愛的貝多芬作品。
2000年1月,亞歷山大度過了自己的70歲生日,慶祝派對盛大、熱鬧而難忘。五個月後,在法國中東部小城尚貝裡,亞歷山大與世長辭。
《衛報》刊登了紀念亞歷山大的文章,稱他「對世界來說是一位革命性的英語老師」(A revolutionary teacher of English to the world )。文中說:
在英國,「LG 亞歷山大」的名字並不廣為人知,但在海外他卻是名人:迎賓隊伍在機場迎候,電視攝像機跟隨,在演講廳人們蜂擁而至,只為聆聽他的演講。而這一切絲毫沒有影響他與世無爭的低調,以及內心的溫暖和寬宏。
在妻子亞歷山大·茱莉亞眼中,亞歷山大就如同他筆下那些妙趣橫生的短文,總能在莞爾之間喚起人性的溫馨善良。
茱莉亞說:「路易是個極具個人魅力的人,他富於幽默感,如同一個幸福快樂的源泉。《新概念英語》之所以獲得眾人的喜愛就是因為它的平和。像路易本人一樣,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是那麼有趣,像普通人一樣時不時會犯錯,那麼善良,那麼彬彬有禮,內心永遠純真——決不刻薄、邪惡或無禮。路易的寫作風格就是他為人的真實反映。」
2003年,在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院內,亞歷山大銅像落成揭幕。這位讓億萬中國人熟悉又陌生的英國人,繼續在這裡延續他的英語使命和中國情緣。
對於一位終生低調的英語教材編寫者,成名立碑也許不是夙願。作為一名作者,亞歷山大應該更願意讓自己的靈魂永生於紙墨之上,字裡行間,伴隨一代代讀者踏足世界各地,開啟人生絢爛,並在他們合上書本的一刻,對作者名不經意的一瞥,以此表達對這位不知名的老師不經意的懷念。
這或許是生命賦予著述者的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