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重複使用的實驗太空飛行器在周日脫離軌道之前釋放了一個未知物體,結束了在低地球軌道進行的為期兩天的秘密任務。
該太空飛行器星期四在長徵2F火箭上從戈壁沙漠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前一天發布的領空關閉通知是執行任務的時間和性質的唯一線索。
根據簡短的國家媒體報導,降落如期於周日進行。沒有提供「可重複使用的實驗性太空飛行器」的圖像或細節。
新華社說:「成功的飛行標誌著中國在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有望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往返運輸。」
由於該任務和太空飛行器為試驗產品,任務和太空飛行器的性質都受到嚴密保護。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太空飛行器在其除軌燃燒之前將物體明顯釋放到軌道中。美國太空監視對新物體進行了編目,命名為NORAD ID 46395(2020-063G COSPAR ID)。
實驗性太空飛行器在331 x 347公裡的軌道中繞50.2度傾斜。可重複太空飛行器在軌釋放的新物體位於類似的332公裡-348公裡的軌道上。
分析人士建議,在實驗飛船脫離軌道運行之前,該物體被釋放了兩個軌道。迄今為止,美國的太空追蹤尚未發布有關該物體性質的細節。
中國的太空艙以前曾發射過「班興」小型同伴衛星進行監視。今年5月,一艘試驗性的新一代太空人飛船發布了一個試驗性充氣再入和下降技術艙。實驗在重返過程中出現異常。
到目前為止,只出現了發射的遙遠的業餘鏡頭。明顯的鏡頭顯示了長徵2F頂部的有效載荷整流罩,而不是裸露的太空飛行器。
中國主要的太空承包商在較早時候的聲明中透露了可能相關的項目。在2017年,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CALT)官員陳洪波,發表的評論可能會特別提供有關能力的潛在線索。
陳說,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有望在2020年進行試飛,它將能夠運載機組人員和有效載荷。陳說,某些運載工具將具有飛機和太空飛行器的特徵,因此建議使用固定翼的太空飛行器。
當像傳統火箭一樣垂直發射時,陳描述了一個概念,即在第一階段的後面進行第二次飛行。這兩個階段以後都可以水平降落。各種概念和項目名稱的渲染先前已在線出現。
最近執行任務的時間很短,這與先前測試「快速重新啟動和重複使用功能」的既定目標一致。預計還將進行其他幾次飛行,以進行初步測試。
使用長徵2F號升空載人運載火箭,僅建議對上層進行測試。發射器可以將剛剛超過8公噸的有效載荷放到LEO上。
這是自2016年執行「神舟11號」任務以來首次進行的長徵2F發射。下一次飛行將在2021年將「神舟12號」發射到中國空間站的核心艙。
陳說,新的太空飛行器被設計成可以重複使用20次以上。最初,這將使發射成本降低到目前水平的五分之一,甚至可能降低到十分之一。車輛的發射周期也將大大縮短。
2017年《科學技術日報》的文章載有陳的講話,其中指出,雖然獵鷹9的第一階段是垂直著陸並被回收和再利用,但第二階段卻沒有實現。
中國正在考慮其他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或太空飛行器項目。另一家大型國有企業中國航天科技工業集團公司(CASIC)正在研發自己的名為騰雲的太空梭。
&34;中科院院士張洪文在2018年對中央電視臺說。
商業發射公司iSpace還提出了太空梭概念的渲染圖。這架有翼飛行器將在雙曲線液體推進火箭的頂部垂直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