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
旗下擁有四家上市公司的遼寧最大的國企華晨集團未能按期兌付私募債券「17華汽05」,發生實質性違約。
11月10日
河南省最大國企河南能源化工集團下屬骨幹企業永煤控股宣布因流動資金緊張,2020年第三期超短期融資債券「20永煤SCP003」到期不能足額還本付息,已構成實質性違約。
11月16日
清華大學下屬紫光集團「17紫光PPN005」展期方案未獲通過,發生實質性違約。
短短一個月,三家AAA高信用國企債券相繼暴雷,引發市場震動。
煤炭和晶片大多數普通人接觸得比較少可能感觸不深,但是現在說起華晨,大家第一反應一定是寶馬。
是的,華晨集團成也寶馬,敗也寶馬。
華晨旗下的自主品牌金杯、中華、華頌早已被世人遺忘,今年上半年的銷量分別為7661輛、3186輛、0輛,一片慘澹。
而寶馬的銷量一如既往的優秀,絲毫不受疫情影響,依然高達26.2萬輛。
在2011-2018年間,華晨寶馬每年給華晨集團貢獻的利潤額為17-62億元,佔華晨總利潤的94%-107.3%,顯而易見,寶馬近十年來一直都肩負著華晨集團「奶媽」的使命,持續為華晨輸血、反哺。
華晨寶馬這棵搖錢樹是2003年種下的,彼時寶馬和華晨汽車集團聯合成立了華晨寶馬,經過數次股權變動後雙方各持有合資公司50%的股權。自此,原本靠麵包車起家的華晨走上了人生巔峰,搖身一變成了西裝革履、家大業大的高富帥。
強勢的寶馬名聲大噪,每年為華晨提供源源不斷的豐厚利潤,而華晨的自主品牌地位越來越低,每年都在虧損的邊緣徘徊。
殊不知,子強母弱的局勢也為今天華晨的破產埋下了禍根。
2018年,華晨豪情萬丈地宣布我們是省屬企業中第一個實現營業收入突破2000億元的公司,集團發展將邁入全新的歷史階段,下一步就是挺進世界500強!
500強真有這麼好進?不見得。
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其實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同年,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一錘定音:中國將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會儘快放開汽車行業的外資股比限制。
寶馬等這一天已經等得太久了。
儘管過去幾年裡它已從弱勢的華晨手上逐步收回了銷售權、推廣權並將高管全都換血成自己的部下,但這對於寶馬來說遠遠不夠,它要攫取最大化的利潤,它不想再每年白白給華晨50%的分紅了。
2018年10月11日,寶馬宣布擬在2022年前增持華晨寶馬股權至75%,不再納入華晨汽車合併範圍,成為真正的掌舵人。
多米諾骨牌開始一塊一塊地倒下,到今年8月份,華晨旗下多隻存續債券出現暴跌;10月份,華晨表示因為資金困難所以無法如期兌付10億元的私募債,只能支付利息部分。
債券違約前其實不是沒有前兆,華晨今年已有19次被強制執行的記錄。
11月20日,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債權人對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重整申請,標誌著華晨正式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市場一片譁然,這家AAA級國企,從違約到破產竟然只用了一個月。而最令債券持有人寒心的是,在違約的前一周,華晨集團還針對本期債券發布公告,稱「將於10月23日開始支付最後一個年度利息和本期債券本金」。另外在此之前的8月18日,華晨集團也曾發布類似公告,稱「我司將繼續堅定履行國企職責,按時兌付到期債券,維護合法權益」。
這個煙霧彈讓原本有機會賣出的投資人繼續持有,讓準備買入的投資人放心買入。
後來,船沉了,華晨到最後一刻仍鐵了心要和所有債主共沉淪。
最近這三個大雷炸得債市人心惶惶,連3A國企債都違約了,我們還能買什麼?除了國債外到底還有沒有安全的債券了?
有,而且離我們並不遠,每天腳下走過的柏油路就是答案——政府城投債。
城投平臺是政府的融資工具,用於幫地方政府發展基建、造路修橋、土地開發等半公益性業務。
雖然國企和城投平臺的實控人都是政府,但是兩者的定位從本質上就是不同的,國企是企業,企業的核心是盈利,就拿華晨來說,10億多嗎?對我們來說可能很多,但對ZF爸爸來說這不算什麼,只要ZF想救,就是一句話的事,可是這次遼寧省態度很明確,這家早已喪失盈利能力的企業對ZF來說已經沒有什麼救助價值了。
可是城投平臺不同,政府看中的是它的再融資能力,國家要發展就離不開基建,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更重要的是,政府債直到今天都未曾發生過一例實質性違約,即便在一些財政實力較弱、偏遠落後的區域發生了偶發性延期情況,上級ZF也會迅速撥款兜底,這就是政信信仰。
國人對國企的印象真的應該刷新了,今年不是國企債第一次違約,也未必是最後一次,華晨集團長期經營管理不善,自主品牌一直處於虧損狀態,負債率居高不下,本想用「市場換技術」,可惜十幾年下來技術沒消化多少,企業卻被慣得不思進取,喪失了創造力,習慣了被合資養活。
自主品牌製造業的盈利羸弱我們可以用外資太強勢來粉飾,但其自身的懶惰懈怠、管理無能難道我們就該置若罔聞?像華晨這樣的國企還有很多,如果不從自身找問題,只是一味等政府救助撐腰,那沉船也是早晚的事。
不過投資人也不要過於擔心,考慮到「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有效防控金融風險」的政策方針,國家對於「逃廢債」的約束和管理會越來越嚴格,發債企業的資質門檻和信息披露的程度也將逐步提高。
對投資人而言,也是時候破除對國企的迷信了,腳踏實地,選擇底層資產清晰、結構明確的理財產品才是避雷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