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資報評論員 劉柯
最近一段時間,企業信用債市場頻發違約事件,其中華晨集團、永城煤電等多家企業債券違約事件備受關注。而今年以來截至11月22日,已經有98隻債券未及時撥付兌付資金髮生違約。
我們知道,企業發債可以短期內解決企業的經營性現金流問題,但它終究是要還本付息的。
這點其實與銀行貸款性質是相同的。只不過,銀行貸款需要企業提供抵押物,而企業發債很多是信用債。
但從根本上講,都會增加企業的財務成本。
負債經營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遇到順風順水的宏觀大環境,企業可以靠持續經營產生的效應掩蓋這個成本,則企業債是錦上添花;如果宏觀經濟遭遇波摺疊加企業經營不善,則容易出現經營效應下降與財務成本增加「雙殺」的險情。
由於是信用債,企業是比較喜歡利用企業債發行籌集經營性資金的。
企業債最近幾年發展得非常迅速,僅2019年企業債發行規模就達到3625億元左右,比2018年上升了50%。實際上,企業債之所以能這麼火,與整個債券市場最近幾年的牛市是有密切關係的;可以說,最近幾年寬鬆貨幣政策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債券市場,今年初「城投債基本靠搶」的新聞更不是不絕於耳。
這種大牛市背景,吸引了大量流動性源源不斷地參與,甚至造成了前段時間可轉債都被爆炒的情況,讓人嘆為觀止。
因此,企業債即便在以前有什麼問題,在債券牛市或者說宏觀經濟向好的情況下不會出什麼大問題,比如當年也有城投債出現違約情況,但很快就解決了。
然而,現在宏觀經濟環境出現了很大變化,以前講的是速度,可以寅吃卯糧,但現在講的是質量,則很多因為「快」而產生的問題就容易暴露出來。
高層其實也說了,近期企業債違約個案有所增加,是周期性、體制性、行為性因素相互疊加的結果。
實際上,企業如果在銀行貸款,也可能出現違約問題,但銀行貸款的知情面會小一些,或者說銀行可以通過展期甚至通過自己計提壞帳解決;但企業債很多是公開發行的,一旦出現兌付困難,影響面比較大。
高層已經定性了,企業債目前出現的違約問題,是暫時性的,應該不會大面積爆發,但也值得深思,企業債是需要企業增加財務成本的,為什麼我們不能大力發展資本市場解決企業融資問題?
我國的直接融資比例太低,一個根本原因是資本市場發展一直畏手畏腳患得患失,指數長期不漲,缺乏賺錢效應,怎麼可能吸引源源活水?沒有源源活水,擴大直接融資就是無本之木,市場缺乏存量資金,怎麼發展直接融資?
因此,我們需要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在牛市中解決直接融資,這種融資是不需要上市公司增加財務成本的,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互動良性循環,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