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前言:我所住小區的大門前道路叫做文苑路,文苑路東邊是匯賢路,從道路的名字裡就可以看出我們小區這片區域應該是有比較好的教育資源的,確實,鄂州最好的小學、初中,都在這裡。往往每個城市對於道路的命名都有其深層次的考慮,甚至有時候道路的命名還能體現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比如我們鄂州的武昌大道和孫權路,想當初孫權在鄂州建都,起名"武昌"。
我因為工作的原因去過很多城市,也走過很多城市的道路,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上海的各種省市名的道路,比如南京路等。為什麼上海那麼多道路會用省市名來命名呢?帶著這個疑問,我查閱了一番上海的歷史資料,並將自己的看法通過此文分享給大家。
清朝時期的上海是江蘇轄下的松江府
一、 晚清時期的上海
1、 英國制定規則
1840年,腐朽的大清帝國被英國用堅船利炮轟開了國門。道光帝被迫與英國議和並籤訂《南京條約》,條約中規定上海為通商口岸。英國隨後又利用清朝統治者的無知,誘使清王朝籤了《虎門條約》,條約中規定英國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土地、造房子,還可以永久居住,俗稱"租界"。
1845年,英國方面根據條約要求清政府在上海劃定租界。緊接著,清朝就和英國達成了《上海土地章程》,明確了面積為八百三十畝的租界。其他列強在英國的帶頭作用下也紛紛要求清朝在上海劃租界,其中比較出名的有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公共租界是從英、美兩國租界合併而來。
清朝代表與英國代表籤訂《南京條約》
租界說得好聽是租,實際是西方列強為了殖民中國而弄出來的一個個橋頭堡。列強們把租界打造成獨立王國,僱傭廉價的勞動力為租界服務,讓租界的土地迅速得到開發,其中包含很多道路,要致富,先修路,一樣適用於租界。當租界的人口多了起來後,交通的管理就需要一些措施了。
公共租界的英國官員們因此制定《上海街道命名備忘錄》,將之前略顯雜亂的道路名稱進行統一規劃,南北方向的道路全部以清朝各省之名來命名,東西方向就以各大小城市之名來命名。當時公共租界裡,美國人一向聽英國人的,所以這套關於公共租界道路的命名規則迅速落地。
清朝時期的上海部分租界分布
2、 規則的背後
同樣是租界,法國在法租界的道路上多以宗教和名人來命名,諸如:霞飛路、杜神父路等。英國卻把清朝的省市拿來命名道路,要說裡面沒有小九九,誰會信?英國是率先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實力強橫。清朝康乾盛世還沒過去多久,英國就一手戰艦,一手外交,從清朝身上挖走了大量的真金白銀,並且將自己的影響力延伸到清朝內陸。
不管是法國還是俄國,論在清朝的收穫和影響力都不如英國。那麼英國會為了彰顯自己在清朝各省市的"尊榮",就想著把租界內的道路用這些省市來命名。
霞飛路舊影
另外,比起上海原來用的路名,英國認為他們制定的命名規則會顯得更為有序,更能讓人一目了然,對於道路本身的日常管理肯定會有一定的補益作用。最後,租界內的英國人通過這些道路的名字就可以對清朝的行政區劃形成初步的認識,進而促進他們對這些行政區的地理、人文等情況建立概念。
打個比方,一個剛到清朝,謀求發展的英國人,在接觸到這些路名的時候,肯定會對相關省市產生疑問,例如南京路的南京是在哪裡?南京好不好?這就形成了一種活地圖的效應。對於英國來說,如果每個新來的英國人都能儘快了解這些省市,那麼英國對清朝的殖民發展肯定會更快!
公共租界內的「省市道路」分布
二、 清朝滅亡後的上海
1、 民國的考慮
按道理來說清朝滅亡後,列強們的很多特權也應該被收回,但是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無論是直系、皖系,還是奉系,都想爭取列強的支持,所以清朝和列強們籤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都繼續發揮著效力,上海公共租界也因此繼續按英國人的規則來給道路命名。
然而上海本地人內心裡卻一直都接受不了洋人的這套規矩,但是他們又無力影響租界當局的決定,所以他們只能在私下裡保留著自己以往的叫法,比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會稱南京路為南京路,而是用南京路原來的名稱—大馬路,還有九江路,他們會稱之為二馬路,漢口路,他們會稱之為三馬路等等。
民國時期的南京路
南京國民政府在接管上海後,對於租界的列強特權也是不敢輕動,但是為了突顯其對上海的主權,就沒有在自己的控制區內推行公共租界的那種道路命名方式,而是自己弄了一套方案。
當時國民政府計劃在上海構建出一套"民國風"路網,所有相關道路的分別以"中"、"華"、"民"、"國"、"上"、"海"、"市"、"政"和"府"字來組詞命名,比如中華路、國賓路等。然後再按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來進行分區。然而在淞滬會戰後,日本佔領了上海。日本效仿英國的做法,在上海全境推行道路的省市命名法,導致上海很多街道都被冠上了省市之名。
日寇侵佔上海
2、 新中國的考慮
日本投降之後,英美等勢力又重返上海,國民政府不敢搞太多的大動作,就是在少部分的道路上換了一種命名方式,比如人名等。一直到上海被解放,上海才算真正有了新氣象,租界被取締,英美等國在上海的特權也都被收回。
新中國成立後,並沒有完全廢除上海道路的省市名,而是選擇性的保留了一些。畢竟很多道路的省市名都使用了很長的時間,雖然有不少上海本地人堅持著舊稱呼,但是省市名在社會各界的使用頻率還是很高。如果陡然全部改名的話,肯定會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
上海解放
自從清朝末年以來,戰亂不斷,很多其它省市的人避亂到了上海,他們大多會選擇在用自己老家的省市命名的道路附近聚居,以求老鄉之間能有個照應,由此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人文環境,能夠很好的彰顯大上海的"大",也能體現大上海的氣象萬千。
另外,大上海作為新中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城市,以各省市名來命名道路,能打造出一種舉國同興的理念,加深上海和各省市之間的聯繫,加強上海市民和各省市人民之間的情感聯繫,所以新中國才會繼續推廣這種道路命名規則,比如將原來法租界的霞飛路改名為淮海中路等。
四海一家的強大內涵
結語
綜上所述,上海目前以省市名命名道路是始於英國,經由日本大力推行後,再由新中國優化出的結果。以省市名來命名道路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新中國在肅清帝國主義遺留的時候沒有一桿子打死,無疑是正確的,其它好處暫且不說,單單警醒世人的作用就很好,比如圓明園遺址。
上海目前南北向的主幹道命名多以省名為主,東西向主幹道多以省會城市或直轄市為主,主幹道之外的道路現在已經發展到區縣一級,這是因為省市名已經無法滿足上海道路的發展需求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上海還會按區來分省市,比如徐匯區內的道路多以廣西下轄的地市、區縣來命名。上海的這種道路命名方法其實也有在很多城市出現,比如廣州、武漢等,但是能夠有如此濃厚的歷史底蘊和規模效應的,僅有"大上海"!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想要了解更多歷史故事記得下期不見不散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