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到福建安溪探訪鐵觀音,沒有想到遇到清冷的茶葉市場與超低的鐵觀音價位。鐵觀音茶從當年的清高王子,似乎一下子被打入了十八層地獄,不僅當年的行情不在,很多人對鐵觀音茶避而遠之了,不買、不喝,甚至都不說了。
在安溪一處較大茶葉市場裡,人非常少,不僅沒有幾個顧客,賣茶的也是寥寥,看見有人過來馬上搭訕,一問價格,低的讓人吃驚,完全沒有了當年水馬龍、摩肩接踵,毛茶動輒就要幾百元的旺市景象。(書影拍攝寫作)
鐵觀音茶作為一款最早叫響的名茶,十幾年前可以說是所有喜歡喝茶人的必選項,而「安溪鐵觀音」也成了名牌產品,出現在各地的大街小巷,沒有哪個城市沒有「安溪鐵觀音」茶葉店的。那時鐵觀音就是奇蹟,迅速的佔領全國茶葉市場,不僅有品牌,還有總量與越長越高的價位。
小吳曾是安溪的茶農,後來做鐵觀音經銷商,十幾年前他在廣東、廣西「挑擔」賣茶,只要把茶葉送到經銷商店裡,就可以賣出,多少都有人要,而且那時價位也很可觀,在他店裡泡一款特別棒的鐵觀音給我,說這過去可以賣上千元的茶,現在只賣200元一斤。(書影拍攝寫作)
鐵觀音怎會遭遇這麼大「滑鐵盧」?小吳告訴我,就是以前太好賣了,價格又高,錢容易賺,結果整個鐵觀音茶產區從種植、採茶、炒制、銷售各個環節都出現了問題,最後質量大大降低,名聲自己搞臭了。鐵觀音沒有「茶」的味道,而是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長見錢眼開。是短視行為,讓鐵觀音自毀其名。(書影拍攝寫作)
鐵觀音最好茶樹應在海拔600-800米山上,這些年大規模種茶,不再顧忌海拔,恨不得把所有地方都種上茶樹,很多茶樹已經「先天不足」。另外使用農藥超標,特別是使用除草劑對茶葉質量影響很大。鐵觀音過去一年只春秋採兩次茶,後來到一年採四次,甚至個別地方還有採五六次的。鐵觀音炒茶是非常複雜過程,費工費力,有人便引進了機器壓制降低成本。另外周邊縣市烏龍茶都用來冒充鐵觀音,以次充好,大大拉低鐵觀音的品味和名聲。
「鐵觀音才是最有滋味的茶」,小吳說,好的鐵觀音不僅對於海拔的生產環境有要求,對茶葉採摘時間有嚴格要求,對於制茶更是有成熟的手法與技巧,並不是每個茶農都會炒制好的鐵觀音的,好的炒茶師傅全憑經驗。他在產茶期去收茶,茶農都是夜裡炒茶,清早拿到市場賣,有時他一上午品嘗幾十家的茶都挑不出幾份好茶,都是炒制環節沒有處理好,功虧一簣,並不是在安溪鐵觀音產區隨隨便便就能買到好茶的,會品茶,更要懂茶性和茶理。
小吳說雖然鐵觀音量很大,但炒出真正好茶並不多,基本都是本省內消費和一部分流入廣東了,而外省雖然也能喝到「鐵觀音」,但高品質好茶真不多,也給人造成很多對鐵觀音的誤解。可喜是安溪從政府到茶農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控制種茶麵積,嚴禁使用除草劑和機器壓茶,而茶農也注重自己茶的質量和品質,開始注重品牌和口碑。痛定思痛,假以時日,鐵觀音依然可以期待,畢竟對於老茶蟲來說,「鐵觀音才是最有滋味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