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被虐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徵服開始,到近代被大英帝國殖民結束,持續了差不多將近4000年,可以說,整個歐亞大陸上的強大帝國,幾乎都蹂躪過印度。可難以理解的是,如此軟弱可欺的印度,偏偏自古至今,都在遠遠不讀的嚮往進行文化輸出,從而對整個人類文明的演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例如,古代的佛教,以及與之相互依存的哲學、文學、舞蹈、音樂和建築藝術,被稱為「阿拉伯數字」的數字,漢語最早的反切注音,後來的拼音四聲,以及現代的寶萊塢電影和漫畫等等。
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高度發達、絢爛多彩的宗教。
現代的印度,到底有多少個宗教存在?可能連印度官方都未必能說清楚。在過去數千年的歷史當中,印度次大陸由於接連不斷地遭到外敵入侵,而這些外來種族幾乎無一例外地帶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再加上其本土高度發達的婆羅門教、印度教和佛教信仰,造成了多宗教並存、共同發展的絢爛多彩局面。
宗教的關注點幾乎都在死後的世界和靈魂的救贖上,由於從來沒有人能從那邊回來,這兩者只能靠人類自身的想像來塑造,自然而然的刺激和促進了想像力發展,並激發出創造力。例如,印度教和佛教都極力倡導修行中的打坐、冥想,只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便會在大腦中出現許許多多奇怪的、難以解釋的景象。

其次,相對來說較為充足的食物和悠閒的生活。
與近現代印度的貧窮不同,古代印度百姓的生活水平並不低,原因很簡單,印度河-恆河平原土地肥沃,面積廣袤,水稻這種本身高產的作物在高溫多雨氣候的幫助之下,大多能一年收穫三次,確保了充足的糧食供應。
在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記》中,印度次大陸的很多邦國都是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土地沃壤氣序溫暑。稼穡時播花果具繁。人戶殷盛家產富饒。」並且很講究的使用一次性餐具陶器,用完就丟棄。要知道,玄奘是盛唐時代的佛教高層,他的稱讚含金量非常高的。
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充足的閒暇時間和相對舒適的生活環境之下才能激發出來,最明顯的例證是工業革命之後,人類世界慢慢走出了極度貧困,以科學技術為代表的文明演進速度顯著加快。

最後,多種族、多宗教並存帶來的多元化。
多元化意味著包容,包容才有機會相互借鑑、取長補短,來得到改善和發展。比如佛教便是在摒棄了婆羅門教嚴酷的等級制度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反之,專制體制和思想的絕對統一則不可避免的壓抑創造力的發展,八股文盛行的明清兩朝,便是最典型的反面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