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的一篇媒體報導引發熱議。5月23日,南陽日報頭版發文《水氫發動機正式下線,市委書記點讚!》。文章稱,水氫發動機正式下線,這意味著車載水可以實時製取氫氣,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這條新聞引爆輿論,其中多為對水制氫的質疑。
據報導,青年水氫燃料車不用加油,也不用充電,只加水,續航裡程超過500公裡,轎車可達1000公裡。青年水氫燃料車的工作原理是,車頂安置一個蓄水箱,車內特殊的轉換設置可以將水轉換成為氫氣,再輸入氫燃料反應堆,產生電能,然後驅動車載電機為汽車提供動力。
如果真的是加水就行了?那就太厲害了吧!這可以看成是全世界所有科學獎項的絕對獲得者!因為它實現了一個千古難題(永動機)。
這時很多人不由想起1984年著名的「水變油」。一個哈爾濱普通司機聲稱發明了「水變油」,稱熱值高於普通汽油等。隨後,這項發明被不少人士肯定,獲得了不少投資。10餘年後,空歡喜一場,還耽誤了發展的大好時機!
難道這又是有一個騙局?到底是技術在騙人?還是新聞報導在騙人?
青年汽車的「水制氫」從獲取氫氣角度來看,技術條件已可以實現「水制氫」的過程。
水電解制氫是一種較為方便的製取氫氣的方法。在充滿電解液的電解槽中通入直流電,水分子在電極上發生電化學反應,分解成氫氣和氧氣。
電解水制氫耗能高,對反應溫度和壓力都有一定要求。電解水的主要成本還是在電,一般是5度電制一方氫。每生產1立方米常溫常壓氫氣需要消耗5~5.5度電,最便宜制氫成本也為20~22元/kg。所以,只有電價降低,電解水制氫才具有商業化的可能性。
雖然有新的技術可以降低水解氫的耗能,電解水制氫商用還剛剛起步。太陽能制氫、可再生能源制氫等高科技的制氫路線,仍面臨規模化的問題。現在,國內工業制氫技術主要有以煤、天然氣、石油等為原料的催化重整制氫,氯鹼、鋼鐵、焦化等工業副產物制氫。特別是煤炭和天然氣是我國人工制氫的主要原料,佔比分別為62%和19%。
最開始的猜測這個技術可能是鋁與水,加催化劑生氫的一種技術,或者是金屬鎂、金屬鋁等同水發生化學反應,然後產生氫氣。他的關鍵思維創新在於不儲存氫,實時供給。(這就產生另一個問題,實時產生的氫如何保證安全性)
但金屬鎂、金屬鋁甚至金屬鈉作為活性材質,和水發生化學反應。但一般催化劑本身的用途不是參加化學反應,「催化劑一般是為了提高化學反應速率。他什麼都不加那麼誰和什麼反應?難不成就是永動機?
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在技術上,湖北工業大學提供相關技術。
實際上是一項車載鋁合金水解制氫技術。
團隊從2006年開始研發相關技術,並獲得國家973前期研究項目和國家自然基金的支持。董仕節告訴長江日報記者:「前兩年,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團隊與青年汽車集團籤訂合作協議,在大規模製氫及車載鋁合金水解制氫新能源的運行控制等技術上開展攻關合作」。
青年汽車只是使用了大學團隊授權的制氫材料和相關技術,而發動機、電池等其他動力技術來自於其他途徑。通過特殊材料和相關技術裝置可以將水轉換成為氫氣,再通過氫燃料反應堆,產生電能,然後驅動車載電機和引擎,驅動汽車行駛,這一整個系統應該叫做車載水解即時制氫氫能源汽車。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光加水鐵定不能跑!
2AL+6H2O=2AL(OH)3+3H2
實用性,專家表示,從技術角度來講,在特定的裝置中,通過水和特殊材料反應獲得大量的氫氣來驅動汽車具有可行性,但需要解決鋁鈍化、產物和鋁粉分離等技術問題。從經濟性來看,市場上鋁的價格已經超過10元/公斤,按照9公斤鋁製取一公斤氫氣計算,則生產一公斤氫氣的材料成本在63-90元,尚未考慮將塊狀鋁製成鋁粉的費用和能耗。因此,這種制氫路線並不符合節能和環保的要求。
雖然他們講在努力實現低成本,但是現在就是不實用,那麼採購來幹什麼?
創新點和未來。負責人指出技術創新點在於制氫材料和制氫裝置。水只是一個必備的參與條件,核心技術是一整個的製備和控制系統。「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純屬誤解」。氫氣獲取速度、效率等工業化製備應用要求上已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是真是假不知道)。
所以,南陽下線的水制氫發動機的汽車,真正消耗的是鋁合金+水!
所以並不是加水就能跑的車,而是除了加水還得加鋁合金的汽車!雖然不用油但是和燒油沒區別的發明,正如有人說的一樣,都那麼耗能了,幹嘛不直接用產生氫氣的能源來推著車走,費什麼勁,還不安全!還有一個問題氫氧化鋁不分離開會影響效率嗎?
雖然最後鍋被記者朋友分了,但是科學還是應該嚴謹和實用!
這個事情是違背基本科學原理的, 它違背了物質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根本就是偽科學。如果我們沒有實地科學考察,這種項目就可能騙取大量的投資, 就像一根毒草汲取了莊稼的營養一樣, 使各地的許多產業都得不到應有的資金, 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這個問題告訴我們。我們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去思考問題, 去指導我們的學習和工作。那麼以後,無論有什麼偽科學在社會上出現, 我們都能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 不會受騙上當。確實,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媒體代替不了實踐,唯有那些經得起科學考驗的事實, 才稱得上是真理。這正是我們從這次事件中應該得到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