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老人聽力損傷後不幹預 專家:做到「三早」預防耳聾_中國_唐山...

2020-12-04 環渤海新聞網

  眼清為明,耳靈為聰。10月25日是重陽節,在這個屬於老年人的節日裡,耳鼻喉科的聽力學專家提醒老年人關注聽覺系統健康,留住聽力,讓自己度過耳聰目明的老年時代。

  人到老年,聽力出現一定損失屬於正常現象,但並不能「放任不管」。令人遺憾的是,目前有80%以上的老人出現聽力損失後都沒有積極加以幹預。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研究員王碩說,老年人對待聽力損失,要力爭做到早發現、早診斷和早幹預。早期幹預,可以延緩聽覺功能退化速度,提高老人生活質量。

  「我們每個人耳內大約有近2萬個毛細胞,這些毛細胞主要負責收集外界的聲音信號。」王碩說,人到老年,毛細胞數量會有所減少,這與人體的自然衰老有關。毛細胞減少後,感知聲音的能力減退,就會出現不同程度老年性聽力損失。採集輸入到中樞聽覺系統的信號減少後,「用進廢退」的聽覺中樞系統因為長時間「閒置」,就會出現功能退化,從而加重聽覺功能退化,「聽得見,聽不清」是老年性聽力損失最主要的臨床表現。

  現在老年人眼花之後都知道要配一副老花鏡,但聽力下降之後很多人不願意驗配助聽器,「能湊合就湊合」。大部分來到助聽器門診中的老年人往往病程很長,甚至有些人的病程超過10年。幹預過晚的老年人,已經出現了較明顯的中樞聽覺系統損傷,這時再佩戴助聽器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如何發現老年人的聽力下降呢?日常生活中,如果老年人出現面對面交流時經常打岔,聽不見,說話音量不自覺地加大,以及耳鳴、失眠等症狀時,最好先到醫院進行檢測和治療。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助聽器成為老年性聽力損失的最主要幹預手段之一。佩戴助聽器能夠幫助採集聲音信號並進行放大,相當於幫助老年人起到了一部分損失掉毛細胞的功能。但有些老年人反映佩戴助聽器後感覺不舒服。王碩說,這可能與助聽器驗配及使用不當有關。同樣是聽力下降,有些人下降以高頻為主,有些人可能全頻都出現聽力損失,因此,要讓助聽器發揮更好的作用,就要到專業機構進行驗配,從而針對所需的頻段給予增益調整。北京同仁醫院1979年開辦了全國首家助聽器驗配門診,今年又成立首家助聽器驗配中心。王碩在出門診時,都會建議驗配助聽器的老年人在驗配後一個月左右進行複診。「我們戴一副新眼鏡,半個小時內可能就能適應;聽覺系統更加複雜,適應周期更長。」王碩建議佩戴助聽器的老年人開始佩戴要遵循「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從安靜環境中逐步向嘈雜環境中過度,讓大腦聽覺中樞慢慢適應。「同時,對助聽器也要有正確的預期,再先進的助聽器與原來健康耳朵相比,依然有差距,學會一些聆聽技巧尤為重要。」

  及早幹預治療,保留殘存聽力,對提高晚年生活的質量至關重要。中青年人也要注重保護聽力,遠離噪聲,避免長時間或音量過大狀態下使用耳機,注意治療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定期檢測聽力。

  (賈曉宏)

相關焦點

  • 遺傳性耳聾 也能提前預防了
    如今,遺傳性耳聾可以通過基因檢測技術提前幹預,只需採幾滴血放入一枚指甲蓋大小的生物晶片中,5小時就能「偵察」出是否攜帶致聾基因,在妊娠早期4個月左右還能通過羊水檢測出胎兒是否有致聾基因。   1月26日,湘雅醫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稱,該院與解放軍301醫院合作研製的系列耳聾基因診斷技術及配套產品,依託上述技術,成功實現了耳聾從不可預防到可預防的突破。
  • 如何預防噪聲性耳聾
    噪聲,是由許多不同頻率和不同強度的雜亂聲音組合而成。噪聲危害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主要的職業公害之一,噪聲對人類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對聽覺器官的損害至為明顯。無論暴露在一次短暫的強脈衝噪聲或長期反覆的噪聲暴露所致的聽力下降,統稱為噪聲性聽力損傷,亦稱噪聲性聾。
  • 廣東一廚師突發耳聾,警惕這種病
    廣東一位廚師手上有傷仍堅持工作,不料剁切生豬肉後突然發高燒,噁心嘔吐。幾天之後,他突發耳聾。12月4日上午,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耳鼻喉科獲悉,這位患者得的是一種少見的人畜共患病——豬鏈球菌腦膜炎。該病不會人傳人,也不會致死,但會導致聽力下降。如果不在聽力下降3月內及時幹預,會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傷。
  • 男子切完生豬肉,先是高燒不退,隨後又突發耳聾
    男子切完生豬肉,先是高燒不退,隨後又突發耳聾 時間:2020年12月05日 09:53:15&nbsp中財網   廣東一位廚師手上有傷仍堅持工作,不料剁切生豬肉後突然發高燒,噁心嘔吐。幾天之後,他突發耳聾。12月4日上午,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耳鼻喉科獲悉,這位患者得的是一種少見的人畜共患病——豬鏈球菌腦膜炎。該病不會人傳人,也不會致死,但會導致聽力下降。如果不在聽力下降3月內及時幹預,會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傷。
  • 耳聾基因 遠不止一針致聾
    擁有這個突變的孩童別說一耳刮子,就是不小心跌倒撞擊都會造成聽力損失,可千萬得小心呵護著。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小孩生下來時一切正常,長大後不小心磕了碰了就突然進入了「無聲世界」的原因。由於中國人和歐美人的遺傳背景差異較大,GJB3基因突變在歐美人群中一般並不致病,但在中國人群中則會造成嚴重的問題。這意味著中國人群的耳聾基因檢測並不能直接照搬西方國家的檢測方案,需有定製化的檢測方案來更準確地反映中國人的耳聾風險。
  • 【聽力小講堂】科學認識耳聾和耳鳴
    01什麼是耳鳴 耳鳴是患者在缺乏外部聲源的情況下,耳內或顱內產生嗡嗡、嘶鳴等不成形的異常聲幻覺。這種聲音感覺可以是一種或一種以上,並且持續一定的時間。
  • 問答|長期戴耳機聽音樂會不會耳聾?
    噪聲性耳聾(NIHL)是指長期暴露在高強度噪聲環境中所引起的緩慢進行性感音神經性耳聾,其主要損害部位是耳蝸,可引起耳蝸神經變性,主要症狀為進行性聽力減退、耳鳴及其他部位的感覺異常。噪聲導致的內耳損害是不可逆的,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可以預防。噪聲引起的噪聲性耳聾是目前主要的職業病之一,將導致嚴重的社會和經濟負擔。
  • 導致寶寶先天後天耳聾的原因與預防措施
    ,並且常是不可逆的感音神經性耳聾。專家警告各位女性朋友,孕期用藥一定要遵循醫生的指導,否則不但會影響自己,還可能給孩子帶來終生的悔恨。>除了孕婦所致的耳聾之外,藥物本身對於寶寶的危害也不小。特別是對於父母具有藥物性耳聾的孩子來說,絕對要禁止使用相同的藥物。藥物致聾是可以預防的。禁止對兒童使用對聽神經損害嚴重的藥物,如新黴素對內耳毒性最大,使用後可引起雙耳感音神經性聾。鏈黴素硫酸鹽與雙氫鏈黴素,前者損傷前庭器官,後者破壞耳蝸器官。必須使用耳毒性藥物時,應密切觀察,特別是注意有無耳鳴、頭暈等現象,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採取措施。此外,還應該在平時的用藥中注意異常現象。
  • 預防老年性耳聾從日常生活做起
    通常在65~75歲人群中有6%~10%的人自覺聽力減退,甚至有部分老年人發生完全性耳聾。雖然老年性耳聾是人體衰老過程中的常見表現,而在高齡老人中仍保持「視聽不衰」者卻大有人在,這就需要掌握一些愛耳護耳的保健知識。
  • 愛耳日:60%的耳聾與遺傳基因有關 康碼呼籲重視出生缺陷預防
    《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數據顯示,每年有3.5萬先天性聾兒出生,耳聾已經成為最常見的出生缺陷之一。加上遲發性耳聾及藥物性耳聾患者,每年新增的聽障兒童超過6萬。 新生兒出生聽力缺陷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
  • 科學網—新聞專題-愛要讓你聽見——關注耳聾基因篩查
    詳情>>
  • 耳聾耳背,老人家的世界誰能懂?提醒:趁年輕快快預防吧!
    在臨床醫學上,耳聾指的是人的聽覺系統中傳音,感音以及聽覺傳導通路中的聽覺神經和各級中樞神經發生病變,引起聽覺功能障礙,產生不同程度的聽力減退的現象。根據中國健康數據統計顯示,耳聾大部分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年紀越大,所佔比例越高。
  • 預防藥物性耳聾 去做個基因檢測
    相關專家表示,藥物性耳聾之所以發生,主要原因是這些兒童屬於藥物性致聾基因攜帶者。對於已經發生的藥物性耳聾,目前缺乏理想的藥物治療方法,但通過耳聾基因檢測,可避免藥物性耳聾的發生。一條有關兒童用藥不當致聾的公益廣告,近日在社交網站刷屏。統計顯示,有類似遭遇的兒童,我國每年約有3萬名之多。
  • 預防耳聾 多吃含維生素A、D和胡蘿蔔素的食物
    □常遠    資料表明,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老年性耳聾的患病率高達30%~50%。專家指出,如能儘早注意飲食調節則可預防老年性耳聾的發生。  美國一個研究小組,對56例老年性耳聾患者進行研究觀察,發現他們血清鈣均明顯低於正常水平,系由體內維生素D不足引起。
  • 基因檢測在遺傳性耳聾中的應用
    這一切,都決定了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是目前最為有效的病因學分析方法之一。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就是通過分析被檢者的DNA,確認與耳聾相關的基因是否存在缺陷,從而為耳聾的臨床診斷提供依據。另外,耳聾基因能檢測也可用於耳聾發病風險的評估,鑑別致病基因的攜帶者,進行產前診斷或預後判斷。基因檢測比傳統檢查擁有更高的準確性、更遠的前瞻性,它首次使人們面對耳聾從只能患病後被動治療,而轉為可以提前主動的預防和幹預。
  • 為何一巴掌就會致耳聾?
    然而問題是,醫生也不能從外表看出誰不可以使用這類藥物。而對於遲發性和藥物性聾,由於沒能引起關注,從有聲世界走入無聲世界的悲劇還會繼續發生。  耳聾「意外」可以避免  「通過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就可以確定一個人到底是不是藥物聾易感者,只要終生不使用這類氨基糖苷類藥物,就能避免"一針致聾"。」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奧生物集團總裁程京說。
  • 多少分貝會讓人耳聾?答案好吃驚
    雖然去音樂節見著自己pick的偶像是一件令人無比興奮的事情,但若是不採取預防措施,音響發出的震耳欲聾聲很可能會導致嚴重的聽力損傷。據尼爾森市場調研公司2015年的數據報告顯示,每年大約有3200萬人至少參加了一個音樂節,其中三分之一則參加了多個。2017年的北美科切拉音樂節更是創造了1億1400萬美元的營收。
  • 預防出生缺陷,迎接無「陷」未來——再談ToRCH檢測意義及誤區
    我國政府從2005年起,將9月12日定為「中國預防出生缺陷日」,旨在引導動員全社會共同努力、積極行動,全面加強出生缺陷防治,切實維護和保障婦女兒童健康,不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造成出生缺陷的原因十分複雜,概括而言,主要是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或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 關注藥物性耳聾
    接受1克/天超過1周鏈黴素治療的4%~15%的患者,可發生可檢測到的耳聾,通常在短暫的潛伏期後(7~10天)出現,如果治療繼續,則逐漸加重,直至變成永久性耳聾。新黴素在所有抗生素中具有最大的耳蝸毒性。當大劑量口服和作為腸道消毒的結腸灌注,特別是在有腸道潰瘍或其他黏膜病變存在時,易使有足夠量的藥物被吸收而損傷聽力。卡那黴素和丁胺卡那黴素耳蝸毒性與新黴素近似。紫黴素對前庭和耳蝸均有毒性。
  • 張冠斌:「中國晶片」助力耳聾進入全面防控時代
    、共青團中央決定授予100名同志中國青年科技獎,並於10月18日在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開幕式上為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獎獲獎者頒獎。,生物晶片技術的應用已走進醫療領域,尤其是在遺傳性耳聾篩查、檢測和醫療幹預等方面,領先世界許多國家及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