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是語言裡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從語素的含量上分為單純詞與合成詞兩類。單純詞是由一個語素構成的,包括單音節、雙音節和多音節,絕大部分是單音節。雙音節單純詞多為古代遺留下來的聯綿詞,分為雙聲(如:輝煌、隱約);疊韻(如:苗條、霹靂);非雙聲疊韻(如:囫圇、蝴蝶)連綿詞。
在漢語浩瀚的詞海裡,有三個雙音節單純詞,也是雙聲連綿詞,「髣髴、仿佛、彷彿」,不光讀音相同,而且有著相同或相近的釋義,真是神奇。
⑴髣髴
讀音:【fǎng fú】,偏旁為「髟」,讀音為[biāo],本意指長發披垂的樣子,無其他引申義。《說文》長發猋猋也。《潘嶽·秋興賦》:斑鬢髟以承弁兮。《李善注》白黑髮雜而髟。此字現代漢語已不常用,但它是一個重要意符,作偏旁時多稱作髦字頭。以「髟」為意符的字,皆與毛髮等義有關,如鬢、髮(fà)、髦、鬃、髫、髯、髻等。
而「髣髴」,既然是個雙聲連綿詞,那一般這兩個字不分開使用,因為分開就沒有意義了。其釋義大致有隱約,依稀。約略的形跡。類似,好像。引申為比似,比並。仿照,模仿。大約,幾乎。
出處見《楚辭·遠遊》:「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洪興祖補註:「《說文》云:髣髴,見不諟也。」
三國·曹植《洛神賦》:「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晉·潘嶽《悼亡詩》:「帷屏無髣髴,翰墨有餘跡。」
唐·白居易《達哉樂天行》:「先賣南坊十畝園,次賣東都五頃田;然後兼賣所居宅,髣髴獲緡二三千。」
宋·歐陽修《晉祠》詩:「廢興髣髴無舊老,氣象寂寞餘山川。」
宋·蘇軾《凌虛臺記》:「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髣髴,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髣髴孫吳。」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翻今之《易》與《書》,間能得其髣髴。」
聞一多《詩與批評·藝術底忠臣》:「無數的人臣,髣髴真珠攢在藝術之王的龍袞上。」
⑵仿佛
讀音【fǎng fú】
[解釋]似乎、好像。例如:他幹起活來~不知道什麼是疲倦。像、類似。似有若無貌;隱約貌。梗概、大略。效法、模仿。
「仿佛」一般作副詞,例如:艾蕪《人生哲學的一課》:「昆明這都市,罩著淡黃的斜陽,伏在峰巒圍繞的平原裡,仿佛發著寂寞的微笑。」
「仿佛」也可單獨作謂語,前面可加「相」,例如:她那模樣還與十年前相仿佛。另外,「仿佛」有時也用作名詞,指梗概、大略。(李賢 註:「仿佛,猶梗概也。」 )清 馮桂芬 《致李伯相書》:「 桂芬弱冠後南北奔走,潞河淮揚寄跡頗久,往事猶記仿佛。」 郭沫若《再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但賦文只敘述文姬在匈奴時情況的一些仿佛而止,沒有敘述到她歸漢途中或歸漢後的經歷。」
再舉一些例句:
好像、似乎。例如《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贊》:「察其所言,仿佛一端。」又如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夜星子》:「隱隱見窗紙有影,倐進倐卻,仿佛一婦人,長六七寸,操戈騎馬而行。」相似、相像。例如魯迅 《書信集·致許廣平》:「此地甚暖和,水尚未冰,與上海仿佛。」又如鬱達夫《龍門山路》:「它的形勢,和在郎當嶺上,看下去的山村 梅家塢 ,有點相仿佛。」隱約貌、似有若無貌。例如《淮南子·俶真訓》:「天含和而未降,地懷氣而未揚,虛無寂寞,蕭條霄雿,無有仿佛,氣遂而大通冥冥者也。」梗概、大略。例如《後漢書·班固傳下》:「至令遷正黜色賓監之事煥揚宇內,而禮官儒林屯朋篤論之士而不傳祖宗之仿佛,雖雲優慎,無乃葸歟!」 又如魯迅《集外集拾遺·致〈近代美術史潮論〉的讀者諸君》:「從印畫上,本來已經難於知道原畫,只能仿佛的了。」模仿、仿效。例如郭沫若 《創造十年續篇》二:「那信恐怕沒有被 達夫 保留,但寫那信的心境直到現在都還能仿佛。」
⑶彷彿
讀音【fǎng fú】,意同「仿佛」。宋代趙蕃《晨起雪作》:「窗明若彷彿,自起尋宿炭。」
宋代張舜民《書節孝先生事實於先生詩編之後》:「偉哉固足信萬一,彷彿想見容彬彬。」
這「髣髴」、「仿佛」、「彷彿」三個詞,一般用得多的,就是「仿佛」了,因為這個詞筆畫最少,所以比較受現代人之青睞。但在古代,文人大都寫作「髣髴」,估計是文人大都愛炫耀文字功底之故,所以都沿用《楚辭》裡的寫法了。而「彷彿」,卻相對用得較少,今天,寫成「彷佛」的,更是少之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