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語浩瀚的詞海裡,讀音釋義都相同的三個詞,是哪三個?

2020-12-04 xdz140612

詞,是語言裡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從語素的含量上分為單純詞與合成詞兩類。單純詞是由一個語素構成的,包括單音節、雙音節和多音節,絕大部分是單音節。雙音節單純詞多為古代遺留下來的聯綿詞,分為雙聲(如:輝煌、隱約);疊韻(如:苗條、霹靂);非雙聲疊韻(如:囫圇、蝴蝶)連綿詞。

在漢語浩瀚的詞海裡,有三個雙音節單純詞,也是雙聲連綿詞,「髣髴、仿佛、彷彿」,不光讀音相同,而且有著相同或相近的釋義,真是神奇。

⑴髣髴

讀音:【fǎng fú】,偏旁為「髟」,讀音為[biāo],本意指長發披垂的樣子,無其他引申義。《說文》長發猋猋也。《潘嶽·秋興賦》:斑鬢髟以承弁兮。《李善注》白黑髮雜而髟。此字現代漢語已不常用,但它是一個重要意符,作偏旁時多稱作髦字頭。以「髟」為意符的字,皆與毛髮等義有關,如鬢、髮(fà)、髦、鬃、髫、髯、髻等。

而「髣髴」,既然是個雙聲連綿詞,那一般這兩個字不分開使用,因為分開就沒有意義了。其釋義大致有隱約,依稀。約略的形跡。類似,好像。引申為比似,比並。仿照,模仿。大約,幾乎。

出處見《楚辭·遠遊》:「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洪興祖補註:「《說文》云:髣髴,見不諟也。」

三國·曹植《洛神賦》:「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晉·潘嶽《悼亡詩》:「帷屏無髣髴,翰墨有餘跡。」

唐·白居易《達哉樂天行》:「先賣南坊十畝園,次賣東都五頃田;然後兼賣所居宅,髣髴獲緡二三千。」

宋·歐陽修《晉祠》詩:「廢興髣髴無舊老,氣象寂寞餘山川。」

宋·蘇軾《凌虛臺記》:「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髣髴,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髣髴孫吳。」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翻今之《易》與《書》,間能得其髣髴。」

聞一多《詩與批評·藝術底忠臣》:「無數的人臣,髣髴真珠攢在藝術之王的龍袞上。」

⑵仿佛

讀音【fǎng fú】

[解釋]似乎、好像。例如:他幹起活來~不知道什麼是疲倦。像、類似。似有若無貌;隱約貌。梗概、大略。效法、模仿。

「仿佛」一般作副詞,例如:艾蕪《人生哲學的一課》:「昆明這都市,罩著淡黃的斜陽,伏在峰巒圍繞的平原裡,仿佛發著寂寞的微笑。」

「仿佛」也可單獨作謂語,前面可加「相」,例如:她那模樣還與十年前相仿佛。另外,「仿佛」有時也用作名詞,指梗概、大略。(李賢 註:「仿佛,猶梗概也。」 )清 馮桂芬 《致李伯相書》:「 桂芬弱冠後南北奔走,潞河淮揚寄跡頗久,往事猶記仿佛。」 郭沫若《再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但賦文只敘述文姬在匈奴時情況的一些仿佛而止,沒有敘述到她歸漢途中或歸漢後的經歷。」

再舉一些例句:

好像、似乎。例如《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贊》:「察其所言,仿佛一端。」又如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夜星子》:「隱隱見窗紙有影,倐進倐卻,仿佛一婦人,長六七寸,操戈騎馬而行。」相似、相像。例如魯迅 《書信集·致許廣平》:「此地甚暖和,水尚未冰,與上海仿佛。」又如鬱達夫《龍門山路》:「它的形勢,和在郎當嶺上,看下去的山村 梅家塢 ,有點相仿佛。」隱約貌、似有若無貌。例如《淮南子·俶真訓》:「天含和而未降,地懷氣而未揚,虛無寂寞,蕭條霄雿,無有仿佛,氣遂而大通冥冥者也。」梗概、大略。例如《後漢書·班固傳下》:「至令遷正黜色賓監之事煥揚宇內,而禮官儒林屯朋篤論之士而不傳祖宗之仿佛,雖雲優慎,無乃葸歟!」 又如魯迅《集外集拾遺·致〈近代美術史潮論〉的讀者諸君》:「從印畫上,本來已經難於知道原畫,只能仿佛的了。」模仿、仿效。例如郭沫若 《創造十年續篇》二:「那信恐怕沒有被 達夫 保留,但寫那信的心境直到現在都還能仿佛。」

⑶彷彿

讀音【fǎng fú】,意同「仿佛」。宋代趙蕃《晨起雪作》:「窗明若彷彿,自起尋宿炭。」

宋代張舜民《書節孝先生事實於先生詩編之後》:「偉哉固足信萬一,彷彿想見容彬彬。」

這「髣髴」、「仿佛」、「彷彿」三個詞,一般用得多的,就是「仿佛」了,因為這個詞筆畫最少,所以比較受現代人之青睞。但在古代,文人大都寫作「髣髴」,估計是文人大都愛炫耀文字功底之故,所以都沿用《楚辭》裡的寫法了。而「彷彿」,卻相對用得較少,今天,寫成「彷佛」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相關焦點

  • 三個詞快,快,快
    三個詞在漢語裡都表示'快',但是它們在詞性和用法上有何區別呢?Adjectives are used to describe nouns and adverbs tell us about verbs, adjectives and even other adverbs.
  • go,goes,went 到底算一個詞,還是算三個詞?
    我);也可以由45個字母組成一個單詞,例如Pneumonoultramicroscopisilicovolcnoconiois (n. 肺塵病),英語單詞的內部結構更是不盡相同。讓我們先來分析以下這三組詞:1.book(n. 書),books(n,書的複數 ). bookish[a.書籍的,書生氣的),bookcase( adj.
  • 2018考研英語詞彙:不可忽略的116個前綴和後綴詞
    「附錄一」包括5500個詞彙,但這5500個單詞,只是英文單詞的簡單羅列,並沒有給出相對應的漢語釋義,也就是說,這些單詞的任何一層釋義和任何一個用法都有可能會被考到,無形之中增加了考研英語的難度。  「附錄二」包含116個前綴後綴和專有名詞。
  • 莫讓字母詞擾亂漢語語言環境
    晚清至「五四」時期,西學東漸,一批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書籍被譯成漢語。尤其在「五四」運動前後,隨著社會上譯書辦報高潮的掀起,外來語更是大量湧入,使用新詞語既是當時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成了文化人的一種時尚。這一時期的外來語集中在意識形態與科學兩個方面,以新思想、新事物為主,但是都被漢化了,表現形態都是漢字,如「經濟」、「民主」、「科學」、「電話」「集體」、「馬克思主義」等名詞。
  • 全世界有7000多種語言,然而,只有一個詞發音全部相同
    當今世界有據可考的語言有7000餘種,有幾十億人都使用的英語,也有隻有幾十人會說、連名字都難以被記住的「真·小語種」,而使用者超過百萬人口的語言也不過19種。事實上,那些使用者寥寥的語言,很多都可能會在本世紀消失,成為只存在於考古學家論文上的化石。半徑6371千米的地球,進化4萬年的人類,發展出了各自不同的語言,語言和語言間也是天差地別。
  • 都說漢語美,到底美在哪?王力先生談了這三點
    但是,排比作為修辭手段雖然是人類所共有的,對偶作為修辭手段卻是漢語的特點所決定的(當然,和漢語同一類型的語言也能有同樣的修辭手段。)。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代漢語雖然雙音詞頗多,但是這些雙音詞大多數都是以古代單音詞作為詞素的,各個詞素仍舊有它的獨立性。這樣就很適宜於構成音節數量相等的對偶。對偶在文藝中的具體表現,就是駢體文和詩歌中的偶句。駢偶的來源很古。
  • 最新、最虐常用詞測試:90%的人都讀錯了!
    最新、最虐常用詞測試:90%的人都讀錯了!不服進來看!12月20日,澳門回歸二十周年。提到澳門,你首先想到什麼?很多人的回答可能是「澳門蛋撻」,但你知道「蛋撻」的正確讀音是「蛋撻(tà)」而不是「蛋撻(tǎ)」嗎?
  • 多音字:漢語中讀音最多的兩個漢字,最多的1個字有6個讀音
    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字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讀音。這種現象只有在漢語當中存在,在其他的任何語言當中可能都找不到。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多音字一般都只有兩個讀音。比如說長,一般有很長(cháng)、長(zhǎng)大兩個讀音。又比如說降,一般有降(jiàng)落,投降(xiáng)兩個讀音。
  • 再談「旋轉」的讀音
    《語言文字》版曾發表《談談「旋轉」的讀音》一文,討論「旋轉」的「轉」的讀音,認為《現代漢語詞典》標註有誤,應讀為。    這確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讀者經常質疑,我們《現代漢語詞典》的編者也曾有討論,就著這個話題我也談一點想法。
  • 漢語中的外來詞如何翻譯?
    隨著中外交流合作速度的不斷加快和深度的不斷擴展,漢語所吸收的英語外來詞也越來越多。漢語與英語的接觸已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融狀態。土司 (toast)、扎啤 (a jar of beer)、比基尼 (bikini)、桑拿浴 (sauna)、高爾夫球 (golf)、滑鼠 (mouse)等大量外來詞彙便是絕佳例證。
  • 鴻鵠之志中鵠字讀音是從哪裡來的?
    具體地說,《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字音,就有這樣一些來歷:一、北京話讀音(普通話標準音嘛);二、其他方言讀音;三、古代韻書;四、古代文獻中的注音。其中一、二是活的語言(口語)讀音,三、四是死的語言讀音。活的語言讀音一般情況下可以照搬,死的語言讀音往往需要經過折合。
  • 「書摘」漢語的基本顏色詞
    正文:一般而言,一種語言的顏色詞系統都是在最早產生並逐漸定下來的「基本顏色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現代漢語色詞的構成情況也可以從其基本顏色詞的構成來觀察。他們還總結出人類語言的11個普遍的基本顏色範疇:白、黑、紅、綠、黃、藍、棕、紫、粉紅、橙、灰,並確定了它們發生發展的一般順序。我們認為,確定一種語言的基本顏色詞除了以上四個標準以外,還應參考顏色詞的歷史發展、使用頻率和構詞能力等因素。現代漢語繼承了漢語歷代產生和通用的基本顏色詞和非基本顏色詞,並在現代漢語顏色詞系統中進行了調整。
  • Protein & Cell回顧丨漢語「細胞」一詞的來源
    對應auricle,「心房」,漢語發音為「shù」),然而術語編撰者當時對於「Cell」一詞,如果是動物細胞使用「䏭」(漢語發音為「chù」),植物細胞使用「株」(更早前「Cell」也被譯為「珠」),並沒有用李善長創造的「細胞」一詞。
  • 曱甴怎麼讀是什麼意思 曱甴拼音念什麼粵語讀音
    曱甴是漢語詞語,讀作yuēyóu,多用於粵語廣東話白話等,「曱甴」多指「蟑螂」的意思,也有形容陰險惡毒之人,該詞寫法始見於民國時期的上海話小說文學中。  「曱甴」在吳語、閩南語、粵語和客家話中均有使用,但發音、意義卻不盡相同。  粵語裡常用的對「蟑螂」的稱呼就寫作「曱甴」,這兩個字普通話讀音是yuēyóu。
  • 字與詞勾勒中國--文化--人民網
    除了全面收錄2013年公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中8105個規範漢字以外,還增收了2013年以後獲批的幾個新規範字——「[見圖一](鉨)nǐ」「[見圖二](鈇)fū」「[見圖三](鉝)lì」「[見圖四]tián」「[見圖五]ào」等幾個新的元素用字,並在正文字條和附錄《元素周期表》裡同時體現,方便查檢。
  • 最新常用詞測試:90%的人都讀錯了,不服進來看
    很多人的回答可能是「澳門蛋撻」,但你知道「蛋撻」的正確讀音是「蛋撻(tà)」而不是「蛋撻(tǎ)」嗎?「撻」是英文「tart」的音譯,意指餡料外露的餡餅。「撻」不是多音字,它只有一個讀音:tà。其實,還有下面這些常用語,也是一讀就錯,來看看你讀對了幾個!
  • 論漢語方言的語義類型學意義
    據此推測,漢語最早的歷史文獻比起兩河流域也許會晚一些,但在漢藏語系語言中,沒有發現哪一個語言的文獻比漢語早。  (2)漢語文獻沒有間斷。兩河流域的文獻比漢語早,但這些文明後來都中斷了。而漢語文獻連綿幾千年,一直發展到今天。歷史文獻的連續性,決定了漢語在漢藏語系語言中的特殊地位。
  • 教育部回應改讀音:還沒最終確定;改讀音,不如換詞形
    文/作業幫家長版App近日,網上熱議「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改讀「xié」,「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改讀「qí」,網友質疑改讀音破壞傳統文化。19日,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稱,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 使用字母詞一定危害漢語?不用動不動就扣帽子
    此方人士甚至聯名百餘人舉報新版《現漢》違法——稱其收錄239個西文字母開頭的詞語違犯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法規。  另一方則認為,「在中國近百年的語言生活巨大演變發展過程中,字母詞的使用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人語言生活中每天都不能離開的一個語言事實。」《現漢》是把字母詞放在漢語詞的後面,作為一種特殊詞類(西文字母開頭的詞語)處理,其地位跟漢語詞是不同的。
  • 面試實戰技巧---最能概括你自己的三個詞是什麼
    三個詞從什麼角度選呢?從心態方面做單爆怎麼樣?我如何借力?自身優勢劣勢可以向誰借力? 自身有哪些故事可以講? 市調報告可以提高信任度嗎?那我的優勢都有哪些?是否可以用故事作答?這個是咱們掌握主動權,最好把考官引入咱們的三大案例,慢慢給他講故事,慢慢分析五、進一步分析:1、最能概括你自己的三個詞關鍵詞:最、概括、三個詞 分析:用三個詞來概括自己,就是讓你簡單來說一下你是一個怎樣的人